胡梅拉·侯賽因是首次來中國,但她有個長期關注和報道中國的丈夫——《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社長高哈爾·扎希德·馬利克。
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高哈爾問工作人員:“可以摸一摸大熊貓嗎?”“可以拍照,但不能近距離接觸。”高哈爾笑嘻嘻望向胡梅拉,秀起了恩愛:“那你就是我的大熊貓。”
“中國之行令我非常難忘。”胡梅拉對《環球人物》記者說。這次來中國,她參觀了多個城市,體驗了直播帶貨。她說,自己有個妹妹“長得很像中國人”,而丈夫常掛在嘴邊的“巴中友誼萬歲”,如今對她來說不再是一句抽象的話語,而是由不勝枚舉的美景、熱情好客的中國人等鮮活的記憶組成。
再度“發現中國”
這是一次“深度看中國”的采訪行。《環球人物》記者和高哈爾等中外媒體人在北京、四川、廣東3地6市進行了深入探訪和實地調研,近距離觀察了一位“巴鐵”老朋友再度“發現中國”的驚喜。
在四川宜賓的京東·西南數字化產融協同平臺,高哈爾刷二維碼,用小程序購買了“宜賓生活油樟禮盒”與“宜賓燃面盒裝版”。第二天,他在廣州的酒店里收到了宜賓特產。這樣的“中國速度”讓他很興奮:“希望邀請中國企業去巴基斯坦,幫助巴基斯坦的特色產品走向世界。”

高哈爾的妻子在四川體驗直播帶貨。
在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高哈爾贊嘆這是自己“目前見過最棒的碼頭,技術上非常先進,比如5G技術應用”。他說,共建“一帶一路”對巴中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大有助益。巴基斯坦首座太陽能電站、首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首個高壓直流輸電項目……中巴經濟走廊的很多項目,不僅助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也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

高哈爾夫婦今年10月游覽廣州。
廣州也是高哈爾最喜歡的中國城市之一。“因為它的現代化和發展速度”。他眼中的北京則“以其多元文化和多領域發展而聞名,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提供了無數的探索之處”。先后來中國近10次的高哈爾,見證了太多中巴關系的重要時刻。中國強大的制造業、深思熟慮的市場策略以及中國人存錢的習慣都令他印象深刻,并希望這些優勢能夠在巴基斯坦復制。
2023年10月,高哈爾代表《巴基斯坦觀察家報》來華參加首屆國際傳播“絲路獎”頒獎儀式。國際傳播“絲路獎”評選由“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主辦,人民日報社作為聯盟理事長單位牽頭組織。《巴基斯坦觀察家報》創辦于1988年,總部在伊斯蘭堡。該報在獲獎作品《“一帶一路”:世界和平與經濟繁榮的催化劑》中寫道:“無關乎強權政治,在不斷變化的國際和地區地緣政治環境下,‘一帶一路’通過建設人們期待已久、至關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成為實現世界和平和經濟繁榮的階梯。”領獎后,高哈爾受邀參加了首屆國際傳播“絲路獎”聯合采訪行。
父親的遠見
1971年,高哈爾生于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他父親是《巴基斯坦觀察家報》創始人扎希德·馬利克,在政界頗有聲望。高哈爾回憶,小時候,家人們經常在晚飯后圍坐在一起,嘮嘮家常。高哈爾說:“每當父親提起中國,他就說中國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各個領域都有豐富的知識,并堅信‘向中國借鑒’能為巴基斯坦提供解決諸多經濟問題的方案。父親有遠見卓識,他的話對我影響很大。”

扎希德·馬利克。
扎希德對中國人能有效實施計劃的辦事風格印象深刻。他希望通過報紙向巴基斯坦人民尤其是向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這種風格,以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
高哈爾回憶:“有一天,我們討論誰是巴基斯坦的朋友,父親列出他覺得對巴基斯坦有誠意的國家名單,中國名列前茅。他說,不少國家和我們的合作是有附加條件的,而巴中關系則以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尊重和福祉為基礎。”
2002年以來,巴基斯坦媒體面臨著向新媒體轉型的巨大挑戰,扎希德曾引領《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發展成最有影響力的英文報刊之一。由于他對巴基斯坦新聞事業的貢獻,巴政府授予他“卓越之星”等最高公民榮譽獎項。
扎希德希望看到世界和平,并相信中國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14年,他和多位巴基斯坦名人一起籌建了“101中國之友”組織,這是一個大型智庫,包括知名學者、前外交官、退役將軍和政界人士在內的101位在巴基斯坦有影響力的人士是該組織高級會員,巴全國的會員總數達到數百萬。他們都是中巴友好關系的堅定支持者。
扎希德被中方稱為“中國的好朋友”,高哈爾對此很驕傲。“父親晚年患上癌癥,時任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先生親自到訪我們的家,勸我父親去中國接受治療,我父親同意了。住院期間,很多中國朋友去看望他。他康復后返回巴基斯坦,但最終還是不幸于2016年9月去世。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對我已故父親的幫助和尊重。”
三代人的傳承
扎希德生前一直期望子女們能夠將他的事業發揚光大。他的3個孩子都追隨他的腳步,奮斗在新聞事業一線,并熱心報道中國故事。
高哈爾就讀于旁遮普大學期間,曾擔任板球隊隊長,同時精通斯諾克、游泳和國際象棋。1995年,他獲得倫敦藝術大學營銷傳播碩士。2013年,他被卡拉奇達達博伊高等教育學院授予哲學榮譽博士學位。
高哈爾在新聞傳播領域有豐富經驗,不僅順利處理日常事務,還拓展了報社的電視業務。他是數十本書的作者。在他的主導下,過去8年里,《巴基斯坦觀察家報》每周三都會安排一個特別版面,客觀報道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成就,用事實回應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誤解與非議。
以卡拉奇核電基地為例,這個項目位于信德省卡拉奇市天堂角,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核電項目,也是中巴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果。核電站建設過程中,因某些別有用心者的負面宣傳而一度遭遇小規模抗議,當地法院下令暫停工程。在這個關鍵時刻,《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發布多篇相關報道,向公眾介紹該項目的益處和盡快投入運營的意義。最終,法院解除了禁令。工程安裝了兩臺百萬千瓦級中國產的核電機組,順利投產后為巴基斯坦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巴經濟走廊的‘敵人’不會對項目發展感到高興,我們要隨時準備挫敗它的邪惡伎倆。巴中必須共同反擊任何詆毀該項目的宣傳,保持接觸并探索其他途徑,將中巴經濟走廊擴展到其他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高哈爾說。
多年來,在《巴基斯坦觀察家報》涉及中國的報道與活動中,“和平與繁榮”是反復出現的主題。2017年9月,《巴基斯坦觀察家報》主辦主題為“中國——和平締造者”的圓桌會議,很多外交官出席會議。2021年,《巴基斯坦觀察家報》刊登“巴中建交70周年”專題報道。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中巴經濟走廊啟動10周年,該報同樣刊登了大篇幅的專題報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的首席數字官,高哈爾的長子法赫德前不久也訪問了中國。高哈爾還希望小兒子阿卜杜拉也深度參與到對巴中關系的報道工作中。“我相信在下一個十年,巴基斯坦和中國的交流合作會更加深入,我對此充滿期待。”
“全天候”友誼
《環球人物》:此次中國行之后,您對共建“一帶一路”有何新看法?
高哈爾:我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整個世界來說意義重大。它不是僅僅以經濟為導向的,它的目標是人類的全面發展。這是一位有遠見的領導人提出的倡議。在這里我想強調,世界應該學習、受益于中國的經驗,因為中國經驗是無可替代的。一些仍否定這一點的國家,應該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為了經濟增長和本國人民的利益而加入“一帶一路”建設。
《環球人物》:中巴關系穩固的背后是什么?
高哈爾: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因內部或外部因素而不斷波動,但巴基斯坦和中國之間的關系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兩國領導人和人民的誠意,這種關系始終充滿活力。兩國關系的基礎是主權平等和相互尊重。兩國始終支持對方的事業和利益,都堅定不移地追求將兩國關系和友誼推向新高度的目標。多年來,兩國關系已發展成為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巴基斯坦視中國為最親密的朋友和伙伴之一,而中國則視巴基斯坦為“鐵桿兄弟”。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鋼鐵堅硬”來形容巴中兩國的全天候友誼再恰當不過了。
《環球人物》:您如何看待當前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
高哈爾:中國已成為世界舞臺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其公平、公正的政策確立了其領導地位。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中國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使得中國成為一個新興的世界大國。中國在世界上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不會傷害任何特定國家,因為中國希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都實現各自的經濟增長目標。這進一步奠定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無法取代的地位。
《環球人物》:能介紹下中巴媒體合作的前景嗎?
高哈爾:幾乎巴基斯坦所有紙媒都在其網站上提供電子版。然而,由于資金限制,它們對新技術的追求存在局限性。我們與許多中國媒體建立合作關系,在技術升級、內容產出和傳播形式方面,我們從中國媒體學到很多東西。中國媒體擁有現代化的尖端技術,巴基斯坦媒體可以借鑒中國在互聯網媒體發展方面的經驗。如果能向在中國的巴基斯坦記者提供更多培訓機會,那將更好。兩國媒體在向世界傳播正確信息方面,也能共同發揮作用。
《環球人物》:中巴交流有哪些新的機遇?
高哈爾:兩國之間有許多的媒體交流機會,現在是群眾之間接觸并交流觀點的時候了。兩國有一大批學生、商人、律師、外交官和學者對進一步加強巴中友誼與合作有新的、獨特的想法,我們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