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彌敦道,招牌林立,車水馬龍。留心觀察,會發現兩旁擠擠挨挨的店鋪中,有好幾家叫“創世紀”或者“力天”,主要業務也多是房地產經營。這種命名思路并非巧合,而是和一部名為《創世紀》的電視劇有關。
1999年,在闖過了亞洲金融風暴、即將迎來千禧年的熱烈氣氛中,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VB)推出了總投資1.5億元港幣、總集數106集的商戰劇《創世紀》,堪稱港劇中的“鴻篇巨制”。它講述了情同手足的3個青年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有人說,劇名《創世紀》本身就很有氣魄——開創一個新世紀,淋漓盡致地呼應了《獅子山下》所唱的:“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葉榮添,出場就是第十七次創業
“我會用我的人生經驗和做人做事的方法,盡量跟葉榮添接軌,找到我們的共同點。”談到如何塑造葉榮添這個經典角色時,香港演員羅嘉良這樣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我認為我跟他是有相近之處的,就是那種對事業不斷爭取和奮斗的精神。”
記者傍晚聯系到羅嘉良時,他正在廣東珠海拍戲。因為工作較滿,羅嘉良主動把采訪時間約在“晚上收工后”,采訪結束時已經夜深。這場采訪,留給羅嘉良的準備時間并不多,但他說起《創世紀》的拍攝往事時,猶如發生在昨日般清晰:“這部劇我們一共拍了11個月,從冬天拍到夏天,又從夏天拍到冬天。”近一年的拍攝,濃縮了葉榮添20年的摸爬滾打、高低起落,以及他背后風云變幻的香港社會。
電視劇《創世紀》講述了葉榮添(左,羅嘉良飾)、許文彪(中,陳錦鴻飾)、 馬志強(郭晉安飾)的創業故事。
20世紀60年代,香港淡水供應不足,有的建筑商以成本低的海水拌和混凝土。但海水中的鹽分會加速鋼筋的銹蝕,引發安全問題,其涉及上百棟住宅,數萬名居民被迫遷出。葉榮添的父親就因建造“海水樓”鋃鐺入獄。年少的他自此飽嘗艱辛和白眼,立志把失去的拿回來。他常年喝不加糖的黑咖啡,讓苦澀的味道不斷刺激自己:“比別人快一步不會被別人看不起,反而腳步慢了就會被人欺負。”
這一人物設置,用羅嘉良的話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商人”,為了賺錢什么都干得出來。“但他有一個原則,再大的困難都自己扛著,絕對不會讓任何人去傷害他的家人和朋友。”
當觀眾第一次看到葉榮添時,20多歲的他正在嘗試第十七次創業:賣電子蟲蟲機(電子寵物)。只見穿著光鮮、方頭皮鞋锃光瓦亮的他被幾個高利貸討債人一路追罵,狼狽不堪地在街頭奔跑——這次創業又失敗了。
現實中,這一時期的香港社會樓市正熱。房價從70年代初就開始節節上升,其間只有過幾次短暫回落,很快又更猛地往上沖。那時香港社會有個全民共識:樓價是不會跌的,打一輩子工賺的錢還不如買一套房。于是在劇中,從第十八次創業開始,葉榮添投身房地產行業,成立“力天世紀”公司。《創世紀》的大幕就此拉開。
想在一個熱得燙手的行業里站穩腳跟,談何容易。明大集團、霍氏集團兩大地產巨頭的排擠打壓,驅使葉榮添越發急功近利,直接導致仇家報復,連累親弟弟被打斷腿。他后悔不已。此后,昔日好友許文彪利欲熏心的悲慘下場令他猛然警醒:在任何看似走投無路的時刻,都可以選擇做一個好人。
羅嘉良說,葉榮添的心理前后轉變很大,不過善良的心、超人的干勁和非凡的智慧是從未變過的。不斷跌倒,四面受阻,葉榮添始終自信可以翻身,“只要有夢想,什么都能實現”。他心中有個“無煙城”的夢。在那里,2公里內看不到汽車,更沒有廢氣,沿海和市中心地帶都是綠化區,每一名居民都可以在毫無污染的環境下漫步,全世界最好的民生設施、最理想的城市規劃在這里融為一體。建造“無煙城”成為貫穿全劇、支撐葉榮添咬緊牙關向前走的愿景。大結局時,頭發花白、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在“無煙城”落成典禮上說:“盡管每個人都會有不少遺憾,但它可以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它所代表的一切,這一切包括夢想、遠見、勇氣和希望。”
這番話是千禧年香港人心境的真實寫照。移居香港的學者曹景行曾記述,2000年前后,正是香港人從鐘情房地產轉向互聯網的啟蒙之年,也是香港投資和人才從傳統產業流向新興產業的調整之年。雖有不確定性,但有祖國作堅強后盾,香港經濟正從亞洲金融危機中逐漸恢復,生活在變好是香港民眾的切實感受。大家堅信只要個人肯努力,就能開創屬于自己的世紀,葉榮添便是這種力量的人格化呈現。
羅嘉良很佩服這個人物:“他反映了香港人‘打不死’的精神,堅信辛苦只是一時的,從困難和失敗中吸取經驗,最終通過努力得來的收獲才是真實的,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種與命運搏擊、用雙手換來美好家園的韌勁,就像主題曲中唱的:我不管/可天昏暗地是變遷/記不清/多少的冷面或勸勉/創造晴天/兌現宏愿/來給這世代留念……
進入21世紀后,香港這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吸引了五花八門的資訊和創意,創新意識成為新一代創業者的價值追求。2009年的電視劇《絕代商驕》中,男主人公麥提爽從事的就是一個極具創意的職業:專門拯救瀕危企業的商界“白武士”。而他拯救的一家環保回收公司,創業者童一本的夢想是實現廢油發電計劃。麥提爽和童一本身上有香港新一代創業者的鮮明特征:意識超前,熱衷科技,敢于實踐。
不變的是實實在在打拼,這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觀之一,無分職業。從內地到香港工作的舒志勇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有一天凌晨收工,在回家的出租車上他問司機,為什么這么晚了還在外面辛勞?對方回答,在香港只要愿意做,就能養活自己。“他得知我從內地來香港工作挺不容易的,馬上向我傳授經驗,說只要堅持下去,做好自己的這份工作,就一定會有成功的時候。”
高彥博,刑偵技術和求證精神
一排手術剪、止血鉗、手術鑷,幾張CT片,一盞無影燈。一雙手握著一柄手術刀,利落地沿黑色劃線切開。手的主人抬起頭,問一旁的年輕醫生:“有沒有想象過腦外科手術是這樣進行的?”這是程至美在電視劇《妙手仁心》中的出場,時間是1998年。從此,這位戴金邊眼鏡、舉止儒雅的腦外科醫生成為香港職業劇的經典形象之一。
只要腰間傳呼機響起,程至美就會第一時間趕赴醫院,因為嘀聲背后“可能是一條人命”。即使是被病人惡意投訴,他想的也是怎樣保證病人利益最大化,不惜多次勸告對方是否值得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官司上。《妙手仁心》監制、編劇鄧特希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在香港職場,“程至美們”的核心價值追求就是尊重。“尊重自己的專業和道德人格,尊重別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懂得包容,也就是有同理心。”
香港一名護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妙手仁心》展現的專業色彩很準確。“在醫療行業的一切職業準則中,病人利益被放在第一位。大學二年級我到醫院實習時,老師反復強調的一條就是Do no harm to patient(確保病患安全)。醫生護士的工作必須準確,不能錯,身體和精神壓力都很大。所以醫護人員的性格中一定要有‘無私’這個詞。”
鄧特希也因《妙手仁心》等劇,被譽為香港職業劇的“金牌監制”。但回顧《妙手仁心》的誕生過程,鄧特希坦言,初衷是想描繪一群生活不一定要有大起大落的“正常人”。“社會大眾期望醫護必定可以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醫護們在專業工作以外,都是普通人,也有一般人要面對的各種生活困擾,也有喜怒哀懼,也有可能要面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無法醫治的疾病。”
在《妙手仁心》播出近5年后,香港遭遇非典疫情,首先確診的就是醫護人員。2003年3月10日,威爾斯親王醫院率先報告:有10多名醫護人員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僅3天后,確診的醫護人員就增至115人。此后,非典迅速闖入香港的辦公樓、學校、公共場所,直至標志性的淘大花園小區。危難之際,香港醫護人員表現出的專業操守令人起敬——幾十位醫護人員自愿赴源頭醫院支援抗疫,即使在家中需時刻戴口罩,吃飯也要躲在角落,第二天他們仍義無反顧出現在病房中。屯門醫院年輕的內科女醫生謝婉雯,主動請纓轉去非典病房工作,不幸感染并去世。謝婉雯的殉職引起各界震動,時任特首董建華出席了她的葬禮;特區政府追授她金英勇勛章,高度贊揚她“甘冒生命危險舍己救人,忘我無私,堪稱英勇行為的最高典范”;市民稱她為“香港女兒”。而當時代理香港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的高永文,從此有了在自己診所、辦公室、小庫房存放大量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的習慣,“隨時派發給有需要的人”。17年后的2020年,當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時,這個習慣讓高永文迅速投入新的抗疫中。他診所的墻上,掛著的正是饒宗頤題寫的“仁心”二字。
《妙手仁心》開創了香港醫療劇的先河,這之后,法醫、法證、警察、消防員、飛行員……描摹各類從業者的職業劇不斷涌現。“年輕的專業精英憑個人努力,享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他們的生活給大眾的觀感是‘充滿色彩’,也就可以讓創作人有所發揮。”鄧特希說。千禧年之后,香港產業結構和社會組織越來越專業化,體現在職業劇創作上就是職業的細分,一些相對小眾的從業者進入大眾視野,例如2002年聚焦香港警察談判小組的《談判專家》。
電視劇《談判專家》中,彭國棟(中,歐陽震華飾)、簡潔(左一,郭可盈飾)與嫌疑人溝通協商,力圖以最小的代價化解危機。
主人公彭國棟兼任警察談判小組組長和西九龍重案組總督察,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現實中,談判專家也都是由警務人員志愿擔任。談判工作沒有報酬,對本職工作的晉升也沒有幫助。相反,為了履行職責,還要增加上庭、學習等諸多任務。飾演彭國棟的香港演員歐陽震華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正是了解到這些后,發現當談判專家的人是真心愿意為社會付出,他決意努力準確地展示談判專家的職業形象。
劇中有一個情節,歹徒因對社會不滿而劫持一名路過的孕婦上了天臺,指著腳邊的煤氣罐叫囂同歸于盡。彭國棟到達現場后,先是準確地洞察到挾持者還沒吃早飯,提出先吃點東西,使挾持者的情緒盡量穩定。隨后他得知挾持者有一名7歲的女兒在鄉下。就在挾持者情緒越來越激動、警方準備將其擊斃時,彭國棟說:“如果你死了,誰來照顧你女兒?”喇叭里也傳來挾持者女兒的勸說,挾持者終于放棄了同歸于盡的念頭,人質得以獲救。
對這場戲,歐陽震華印象很深。“警隊的談判人員在拍攝現場加以指導,保證我們不會有錯漏。一名談判專家最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是耐性與愛心。所以我們在塑造角色時,言行舉止都以此為出發點。比如,談判專家的使命是要解決問題,不能讓事態惡化,尤其不能讓民眾受到傷害,那就要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找到對方的行為動機。我們都是按實際的情況、流程去做,不能加以想象和創作。這些是‘硬條件’,是不可以出錯的。”
香港職業劇的主旨是什么?鄧特希很明確:“要講的就是職業精神,而它的可看性在于展現人們不太了解的工作細節,因此創作及制作人員必須要與時俱進。”曾任TVB助理編導的舒志勇記得,TVB大樓里有一個圖書館,是專門供編劇們在拍攝前查資料、找素材的。確定拍攝主題后,編劇組會安排專人對接,到真實的職場空間采訪、拍攝,了解工作內容,把現實案例融進劇情中。
歐陽震華在2006年出演了另一部職業劇《法證先鋒》的主人公、法證部高級化驗師高彥博。重現死者生前樣貌的容貌重整技術、還原嫌疑人行動軌跡的電腦軟件……這些與時俱進的刑偵技術一一在劇中呈現,直觀地展現了法證部在維護香港法治、伸張社會正義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法證早已不是掃指模那么簡單。比如法證發現一個鞋印,會根據這個鞋印的大小推算出一個人的身高與體重。從高彥博這個角色身上,我學到很多,求證的精神、讓事實說話的精神。”歐陽震華說。
職業劇也沒有止步于反映職業精神,它還是香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法證先鋒》中,有香港、內地兩邊走的裝修工頭,有從廣東清遠來香港生活的打工妹,還有回故鄉廣東中山養老的高彥博父親。與早年的職業劇相比,《法證先鋒》照見了在香港與內地深度聯結的時代圖景中,奔走于兩地的普通人形象。這也是鄧特希對香港職業劇的期望:“展現更多讓觀眾有共鳴的角色及情節,反映更多的社會現實。”
尹天仇,“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誰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樣問,你可能一頭霧水。但如果告訴你,此人是《演員的自我修養》作者,你可能頓時恍然大悟,腦海中自動浮現1999年電影《喜劇之王》的經典畫面——尹天仇躺在那張窄窄的折疊鐵床上,正捧書癡讀。
人群中可以輕易地辨別出尹天仇:廉價西裝外套,永遠短一截的西褲,重要場合穿白襪子黑皮鞋,平時就趿拉著一雙綠色人字拖。他靠給街坊福利會看門為生,在謀生的空隙中抽身演戲。只要霞姨一聲喚,他就以最快速度出現在片場。每次被叫“跑龍套的”,他會認真糾正:“其實我是一個演員。”他生活窘迫,一切值錢物件都存放在曲奇餅干鐵盒中,里面除去幾張零錢、幾枚硬幣、一塊手表,就是這本《演員的自我修養》。它在整部電影中至少出現了4次,封面還是簡體字,不知從哪里淘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一名出生于1863年的俄羅斯表演理論家,主張演員在舞臺上應當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在角色的規定情境中真誠地去感覺、去思想、去動作。
尹天仇把這本書看得卷了邊,對“演員的自我修養”已是信手拈來。教柳飄飄演戲,他說,打招呼不要稱“老板”,你現在的身份是女學生,可以說“Good morning,Sir”或“先生,您早”,表情、眼神、形體也要符合這個角色的身份。教小混混表演“痛感”,尹天仇引用書中的話:“應該是從外到內,再回到外的。”說著狠狠踩癟對方的腳,還拿鏡子來讓他記住這種真實的感覺和當下的表情。電影用夸張幽默的方式傳達出一名演員的自我要求:即使只有少得可憐的戲份,甚至連表演場合都很難稱之為舞臺,也要敬業地演下去。
“尹天仇這個角色塑造得如此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對人物的生活環境、職業狀態刻畫得比較真實。龍套演員在整個香港電影工業里面是最底層的,沒有穩定的工作機會,收入非常微薄,有上頓沒下頓,歷來如此。”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蘇濤對《環球人物》記者說。一名香港演員成名后回憶過8年的“龍套生涯”,當年在劇組,“茄哩啡”(英語臨時演員carefree的音譯)分3個階級:能否說話,能否面對鏡頭,以及可不可以動。臨時演員有禁忌:不能被記得,不能望鏡頭。他曾因為臉熟在試鏡時落選,多年后在一檔脫口秀節目上自嘲這段經歷:“茄哩啡”要做的就是出現,演感情戲的特點是沒感情,演動作戲的特點就是沒動作。
遭受再多白眼和不屑,尹天仇也從未妥協。柳飄飄起先一直叫他“死跑龍套的”,無奈的尹天仇請求:就算你一定要這樣叫我,也不要加個“死”字在前面吧?拍戲時手臂被火灼傷,最后還是領不到劇組的盒飯,反而被管飯的場務羞辱,他不解:我這也算是為藝術而犧牲了,跑龍套的不是人嗎?吃到一份劇組的盒飯,對尹天仇意味著什么?現實中的一名香港龍套演員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吃這份盒飯不意味著飽腹,而是對你“演員”這個職業身份的認可。
“《喜劇之王》以龍套為主人公不一定有什么必然性,它的核心在于傳遞尹天仇這樣的小人物求生、不服輸的倔強。‘其實我是一個演員’這句反復出現的對白,道出的是人物對理想的堅守、對專業精神的追求。”蘇濤說。影片結尾,尹天仇依然在演戲,但不是專業的電影片場,而是更廣闊開放的舞臺,臺下觀眾如堵,鎂光燈閃爍。
電影《喜劇之王》開始,主人公尹天仇(周星馳飾)面朝大海,高喊:“努力——奮斗——”
無論是投身商海創新立業的人,還是循循善誘的談判人員、奔走取證的法醫法證、演繹悲歡的知名演員,又或是萬千職業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一名出租車司機、一名臨時演員……每個敬業進取的人都可以收獲一份體面。這種體面不只是物質,還有職業帶給人心靈的尊嚴和富足。正如尹天仇和柳飄飄那天夜晚在海邊的對話,柳飄飄說:“看,前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尹天仇答:“也不是,天亮后便會很美的。”只要這種不懼逆境、勇猛拼搏的精神蓬勃延續,人人都可以開創世紀的香江傳奇就永遠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