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網上“小作文”頻現,掀起一場場輿論風波。較近的一例,如所謂“清明節強制加班員工怒懟領導”,3天后警方調查證實,相關微信聊天記錄截圖為捏造。
“小作文”內容各異,但也有大致的套路——要么以添油加醋的爆料博眼球,用當事人口吻撰寫“悲情故事”,以期實現個人訴求,成為引爆輿情的導火索;要么在熱點發酵過程中,用“知情人”身份敘述所謂的“內部消息”“背后故事”,混淆是非,成為輿情的“助燃器”,甚至引發次生輿情。
早前,“小作文”主要是文字表述,寫得通俗直接、聲情并茂,因而得名。如今,隨著傳播手段的迭代,“小作文”也鳥槍換炮,開始音視頻化、自媒體化,成了“有圖無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輿論識別難度,導致輿情常常不斷反轉,攪渾攪亂了整個輿論場。
“小作文”何以泛濫?從操作層面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精準捕獲并放肆操弄廣大網民樸素的正義感,被戳破之后還要用“就算夸大其詞,你又損失了什么呢”這樣的說法反諷網民,令網民深感無奈與憤怒。從深層來看,還有更多值得探討的社會原因。
其一,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輿論的去中心化態勢明顯。放眼當下的輿論場,各種利益主體、各個社會階層,都不再甘心做“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有不同的訴求,結合各自的經歷與感受,通過不同的渠道積極發聲,“人人都拿起了麥克風”的時代早已悄然到來。需要看到,在社會轉型時期,不同社會群體因為利益格局調整而分化組合,不安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在逐步增加,最嘈雜、最蕪雜、最復雜的輿論態勢就隨之而來。曾經的“輿論一律”“一張報紙全國看”的局面,從操作層面和社會心理層面都難以實現了,輿論的權威在消解,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
其二,當前正經歷傳播手段變革,輿論的可操作化日益明顯。網絡傳播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點。從理論上說,每一個網民都可以用較短的時間、較小的成本和較高的效率,制造輿論熱點,掀起輿論風潮,這就催生了“網絡推手”。他們通曉網絡操作規則,諳熟大眾接受心理,通過設置議題,制造熱點,操控網上輿論。這樣,就使人為制造和操控輿論變得簡便易行,不僅改變了輿論形成和演變的正常軌跡,也使得挾輿論之名謀取私利的現象,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和便利性。所以我們看到,各類“網紅”“推手”“水軍”和營銷公眾號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一些群體性事件背后的政治黑手也若隱若現,它們猶如“嗅到血腥味的鯊魚”,散布各類謠言,挑動群體對立,甚至迫不及待地“拋開事實不談”,直接攻擊黨和政府。
其三,當前網絡空間成為主陣地,輿論的非理性化被助推強化。輿論本身就具有理性表達和非理性宣泄的分野。在傳統媒體時代,“把關人”會對輿論進行必要的引導,輿論場也要受到法律、文化和道德傳統的制約,各種非理性成分即便需要宣泄,也是有節制的。但在網絡空間,法律和道德制約被淡忘,交流信息、發表意見更加隨意,而算法制造出的“信息繭房”也讓人們更容易陷入“烏合之眾”,這就導致網絡輿論經常呈現出非理性壓倒理性的“一邊倒”。各類以營利為導向的自媒體,為了全方位迎合受眾胃口,販賣焦慮、激發恐慌,甚至迎合低級趣味和“重口味”,往往劍走偏鋒、嘩眾取寵,談“共情”、論“走心”,帶節奏、搞煽動,進一步惡化了輿論中的非理性因素。
當前,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尤須建立共識。中國這么大,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要通過溝通協商凝聚共識。如果任由非理性、極端化的“小作文”泛濫導致輿論撕裂、共識受損,就會沖擊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凝聚力,影響團結奮斗的合力。這是見微知著,絕非小題大做。我們對此必須要有清醒認識。
面對層出不窮的“小作文”,主流媒體作為輿論場上的主力軍,要率先做好輿論引導的“大文章”。這是政治責任,也是職業要求。主流媒體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充分發揮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面對“小作文”,主流媒體既要給出有態度、有力度的觀點判斷,也要提供看問題、解問題的方法論,起到定分止爭、凝聚共識的作用。
這里的“大文章”,更是綜合治理的大文章。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誰都不愿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間。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等,這樣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和打擊,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網絡進行欺詐活動,散布色情材料,進行人身攻擊,兜售非法物品,等等,這樣的言行也要堅決管控,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與此同時,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亂象叢生,與一些領導干部政治立場模糊、缺乏斗爭精神也有重要關聯。
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時代,堅決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法治、安全、教育、監管各個維度多管齊下,是我們做好清朗社會輿論環境、振奮精神凝聚力量這篇“大文章”的應有之義。只要凝聚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也沒有做不好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