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雙流區西航港街道蓮花社區,經常會遇到一些前來調研、學習的參觀者。一探究竟,原來他們是來蓮花社區取經的省內外社會工作人員。
馬騰飛(右一)在防空洞里的四川齒輪廠博物館向前來考察的社會工作者講解
蓮花社區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原來,從2017年開始,蓮花社區相繼獲得四川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學習強國”青少年實踐單位、成都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成都市委黨校現場教學點位、成都市百佳社區、雙流區“最美示范社區”等10多項榮譽。
曾經環境臟亂差、各類矛盾突出的破產單位社區,如今成了全國各地學習的榜樣。近些年,蓮花社區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讓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蓮花”蝶變的背后,離不開一個人多年的努力。“馬書記的‘板眼多’,魅力大。”蓮花社區的居民說。群眾口中的“板眼多”在四川話里意思是腦筋靈活、點子多、辦法多。受到居民夸獎的這位馬書記,叫馬騰飛,是蓮花社區黨委書記,因治理社區有方,他被評為雙流區2023“十大”最美奮斗者。
面對群眾的肯定,馬騰飛倒是很謙虛,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只是做了一個黨員、書記應該做的事,真的沒啥值得宣揚的。”
深入調研,共建共享
蓮花社區成立于2006年3月,位于西航港街道與物流園區接壤處,面積0.78平方千米。別看蓮花社區小,卻有一段輝煌的歷史。這兒曾是四川齒輪廠所在地,朱德委員長曾專門視察過。社區內安置了四川齒輪廠、四川棉紡織廠的改制職工,常住居民達1萬多人。
馬騰飛(右一)與黨員志愿者給群眾送溫暖
馬騰飛的老家在巴中市恩陽區的深山里。1995年7月,他從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川紡集團成都化纖紡織廠工作。2009年,他所在的化纖紡織廠破產,馬騰飛進入破產清算組工作。破產清算工作完成后,他留在了蓮花社區,繼續為職工服務。
2017年,一向負責又熱心的馬騰飛經大家選舉,擔任了蓮花社區黨委書記;2021年,又肩負起社區主任這個重擔。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馬騰飛擔任書記后,并沒有急于推出什么新舉措,而是默默地搞起了調研。他深知,由破產改制企業單位社區轉型為城市社區,社區居民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困難多、矛盾多、訴求多,只有找準問題所在,才能把一個社區治理好。
經過一系列的調研,馬騰飛與工作人員發現蓮花社區有黨員440多名,大多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但一度因企業破產,自信心受挫。馬騰飛認為,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出來,黨組織才會有凝聚力和戰斗力。
這也更堅定了馬騰飛以黨建為核心,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從而帶動社區共建共享的治理思路。馬騰飛在西航港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將蓮花社區劃分為10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建立了1個黨支部。每個區域內,以2到3棟樓為單位,建立了66個微網格,每個網格建立1個黨小組,形成了社區黨委、區域黨支部、網格黨小組三級體系。
馬騰飛還深入各個黨支部,了解思想動態,鼓勵黨員振奮精神。社區黨委也多次召開黨員大會,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提高全體黨員的思想覺悟。馬騰飛堅信,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用情用心做足細致工作,就一定能喚醒大家曾經的凝聚力。通過馬騰飛苦口婆心地宣傳和教育,廣大黨員的榮譽感逐漸增強,主動佩戴黨徽,積極參加黨日活動。黨員的黨性意識不斷增強,積極投身到社區治理工作中。
有了黨員的積極支持,馬騰飛為社區服務的信心更足了。他帶領黨委成員主動走訪、慰問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馬騰飛的行動,被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馬書記真的是為大家好,為社區好。”馬騰飛得到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肯定。
為了豐富黨日活動,馬騰飛整合社區資源,采取改擴建、置換、調劑等多種方式,高標準打造了黨群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內,有圖書室、健身房,還有文體活動室、茶藝室等。這些活動陣地,不僅滿足了黨日活動的需要,也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馬騰飛還與時俱進,充分發揮“空港先鋒”黨員宣傳隊的作用,廣泛開展“微黨校”“微黨課”“微培訓”等活動進小區,進一步豐富黨員、群眾的文化生活。
馬騰飛(右二)給社區老人送春聯
馬騰飛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的肯定。黨建專家根據他的工作方法,總結為“喚醒、激發、關愛、帶動”四步工作法,向其它社區推廣。“我只是想盡一切辦法,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馬騰飛覺得自己并不是創新,而是做了一點分內事而已。
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
前來學習的省內外社會工作人員走進蓮花社區,都會覺得房子雖舊,但環境很好,人也和善。“這是協商共治的結果。”馬騰飛說,“遇事依靠群眾,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
過去,單位社區的后勤保障由企業負責,社區不主動參與企業事務。破產改制后,蓮花社區公共事務由政府承擔,但一些社區居民觀念沒有轉變,仍然存在著社區事務仍需由政府大包大攬的“等靠要”觀念。雖然政府投入多,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卻并不明顯。
為了改變這個狀態,馬騰飛在西航港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成立了非盈利性的社區物業服務中心,探索構建“結構扁平、管理垂直、服務優質、效能提速”的新型物業服務體系。根據物業管理實際運行成本,核算物業收費標準。在充分尊重群眾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確定每平方米收取物業費0.7元,比一般商品房小區的物業管理費還低。
這樣一來,群眾感覺得到了實惠,也獲得了優質服務,物業費自然就好收了許多。物業費從以前的不收費到年收入120萬元,一舉結束了近60年的政府大包大攬的狀況。西航港街道和蓮花社區初步算了一筆賬,如果仍由政府投入,每年需要近200萬元的經費,僅綠地維護一項,每年就要投入50到60萬元。
創新社區工作隊伍管理機制,是馬騰飛減輕居民負擔的又一舉措。社區物業服務崗位實施了全新的“雇員制”,只聘請了32名人員負責安全、衛生、基本排污等日常工作。而綠地認養、公共設施維護、社區糾紛調解等,則成立了群眾工作室,由14支300多人的志愿服務隊負責。社區居民自發認領了5萬平方米的公共綠地的日常維護,社區僅投入了3000元,購買了必要的工具,方便居民植樹、除草、剪枝。
社區治理則堅持“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權由民用”的原則,由社區黨委牽頭,民主協商。一旦遇到需要集體決策的事項,馬騰飛就會召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或社區居民議事會,進行協商。全過程由社區居民監督委員會監督。民主協商后,再由物業服務中心執行。這種事務聯議、問題共商的自治機制,讓社區居民走出了家門,走進了社區,實現了社區事務讓民做主,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自然就增強了。
現在的三治文化廣場花團錦簇,綠草如茵,而以前卻是衛生死角,臟亂差嚴重。當時,這兒有一座約3000平方米的老廠房,是四川齒輪廠破產后為解決遺留職工而組建的大集體企業工貿公司。工貿公司雖然只有2名正式員工,但遺留有102名退休職工,一旦企業關停,這些職工的福利會受到影響。
退休職工把問題反映給了馬騰飛。馬騰飛及時組織召開了居民議事會。會議建議由社區黨委出面解決。會后,馬騰飛積極對接,由社區主動承擔了102名退休職工的福利問題。工貿公司也無條件地把地塊給了蓮花社區打造三治文化廣場,還捐贈了4臺機器妝點公園。
馬騰飛(右一)培訓社區網格員
為民解煩憂,做好貼心人
以前,蓮花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為了改變落后面貌,馬騰飛組織相關單位和人員做了一套美麗社區建設的規劃。要實施規劃,必須整治環境,全部拆除亂搭亂建和一些不必要的圍墻,還要新建綠地……
“工作量很大,僅拆遷就是一道不小的難題。”馬騰飛說,“解決這些難題,雖然很苦很累,但結果甜蜜。”建設記憶小巷時,需要拆除幾百平方米的亂搭亂建。其中,涉及到的一戶居民公開提出了反對意見,樓棟長和黨員志愿者前去做工作,都沒有做通。
見事態越來越僵持,馬騰飛便親自來到居民家中。敲開門,馬騰飛就笑盈盈地表明了身份,并關切地問:“聽說兩位老人家這幾天身體欠安,孩子沒在身邊,有什么需要可以給我說,社區就是你們的家。”兩位老人說:“前幾天有幾個人過來,說要拆我后面的房子,我不同意,高血壓都犯了哦。”
馬騰飛首先表達了歉意,并向居民解釋了拆除的理由,請他們多多支持社區工作。一個多小時的交流,老兩口的心情明顯好轉。眼看離計劃拆除的時間越來越近了,為了不發生意外,幾天后,馬騰飛又一次走進老兩口的家,向老兩口的兒子、兒媳擺事實講道理,請他們支持配合。
深入細致的工作終于見到了成效,在馬騰飛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說下,亂搭亂建的房屋順利拆除了。拆除完成后,蓮花社區按照規劃,對記憶小巷進行全面打造,記憶小巷鋪裝了地磚、安裝了路燈、栽種了綠色植物,還挖掘“三線建設”的歷史文化,在巷子兩邊的墻上建起了“川齒”文化浮雕墻,記憶小巷一下變漂亮了。
蓮花社區的桑家溝上,原來有一座3.5米寬的水泥橋,只能走人,不能騎車和開汽車,人稱“缺德橋”。馬騰飛利用環境改造提升的機會,積極向雙流區反映,得到重視。現在已經修成雙車道的大橋。每天人來車往,十分便捷。“缺德橋”變成了“幸福橋”!
整治環境的同時,蓮花社區同步開展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特色風貌塑造。據統計,蓮花社區先后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拆除違建300平方米,建設綠地2000平方米;拆除圍墻264米,新增綠地500平方米。全民參與整治背街小巷,運走雜物、垃圾300多車,將閑置的防空洞建成了四川齒輪廠博物館,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把那些已經“退休”的老機器妝點在小游園和微綠地中,這些歷史遺址遺物,成為一種文化記憶,讓人們既記住了歷史,又記住了鄉愁。
環境改善了,文化氛圍起來了,馬騰飛的“金點子”又冒了出來。利用這些優勢,蓮花社區搞起了紅色游學項目。“我們是四川最早開展紅色游學的地方。”馬騰飛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