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影響深遠,催人奮進。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為貫徹落實講話精神,迅速組成遼西地區歷史文化旅游研究調研組,筆者榮幸受邀參加調研工作。
調研組于6月5日出發,已經先后調研考察了蓋州市、阜蒙縣、北票市、建平縣、建昌縣、綏中縣、錦州市等地的漢唐山城遺址、查海遺址、牛河梁遺址、長城遺址、碣石宮遺址等多處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此后還要按照計劃去義縣、北鎮等地進行實地調查,采集文化數字化數據。
這期間調研團隊雖緊鑼密鼓,馬不停蹄,但大家都不辭辛苦,干勁十足,克服多重困難采集遼西地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數據,不斷深化對遼西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保護的新認識。
調研中團隊成員的工作精神和學者情懷深深打動著筆者。大家認真踏實,強化感性認知,堅持學以致用,并在調研中錨定今后學科建設方向和學術研究的努力方向,體現出了很強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擔當意識,展現了一個凝聚力強大、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協同共進的創新型團隊風貌。隨行調研,筆者感受頗深,現將幾點粗淺的認識歸納如下。
遼西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具有厚重的支撐作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是調研中大家思考的問題。通過調研,可以肯定地回答,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傳承的一定包含那些在遼西大地上,百年人類歷史、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歷史中,具有顯著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明顯標識的內容。查海遺址的近萬年的中華民族龍文化內容和紅山文化遺址中的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內容都應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些核心內容元素,也是國家文化數字建設應該包括的重要內容,更是應通過文旅產業方式重點宣傳打造的內容。
遼西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印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萬年文化史根基。歷史文化工作者要實證中華民族文化的萬年歷史。這次考察中,我們發現: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查海遺址的考古年限大體在七千年到一萬年,有些出土文物的精準年限是8600年,并且具有明顯的中華民族標識,其中,遺址出土了一條19.7米長的石堆龍,把中華民族以“龍的傳人”自稱的歷史追溯到了八千六百多年前。
遼西地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實證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五千年文明歷史。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一直是呈現出滿天星斗的璀璨發展現狀的,良渚文化在中國南部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因而,通過調研大家認識到,紅山文化遺址同樣能夠實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北方的五千年文明歷史。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數字化發展就是打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形態之一。中央實施了國家文化數字化建設發展戰略,遼寧省也部署實施了文化數字化發展戰略。調研中我們發現,文化數字化工作已經在全省穩步推進了:興城古城已經完成了數字化的再現和保護工作,沈陽市從事歷史文化數字化的一些企業,也在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再現和傳承了很多歷史文物和歷史文化的實物實景,為當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內容和新形態做出了貢獻。
遼西地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實證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五大特性。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五大特征。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間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首先來自如馬克思所說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遼西地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實證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五大特征,其中,紅山文化墓葬遺址中沒有發現任何隨葬武器。六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的大規模聚落墓葬文化中沒有任何武器的現象,實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內容確實具有和平性這一特征。
遼西地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內容確保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穩疆固邊作用。文化安全和邊疆安全越來越成為當今我國發展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和非傳統國家安全問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必須要起到的一個核心作用就是實現我們國土和文化疆域的安全保障作用。東北地區的五大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一直是東北亞地區局勢變化發展帶給我們的一個邊疆安全和歷史文化安全問題。其中歷史文化安全問題一直是東北亞其他國家帶給我們的一個非傳統安全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在于把我國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歷史最悠久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和文明顯著標識的內容列入核心內容,才能起到穩疆固邊的保障作用。
(作者系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