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溪智谷。
藍天碧水、鳥語花香、風景如畫……人們毫不吝惜對一座風景優美、產業基礎良好、活力四射的城市的贊美。四川天府新區,是未來城市的“標桿”。作為一名資深的城市規劃者,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規劃管理處負責人羅錦與同事們一道見證了四川天府新區的生長嬗變。
“人生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很幸運參與一個城市最初始的頂層設計,見證了天府新區從白紙繪圖到塔吊林立,從黃土荒丘到擁綠親水,從灰墻土瓦到銀城彩市,公園城市畫卷在不斷地鋪展、渲染……”羅錦自豪地說。
創新實踐,塑造典范
“說句老實話,當初我們也不知道公園城市怎么建。肯定不是‘公園+城市’那么簡單。”姜瑩說。她2014年來到天府新區,作為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國土空間規劃處的規劃師,深度參與了天府新區規劃建設的全過程。
這點,也從羅錦處得到證實。“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府新區,首提公園城市之前,天府新區的城市骨干路網和生態骨架已初步成型,但產業載體和住宅小區還不是很多。按我個人的理解,公園城市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但究竟怎么建,還是有些云里霧里的。”
借智借力,匯聚全國力量,必須以更高更寬的視野探究公園城市建設的理論和方法。天府新區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建立了具有前瞻性的總師制度,聘請了段進、匡曉明、宋建明、張飲江、劉玉龍、章明6位總師分別擔任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總顧問、總規劃師、總色彩師(兼顧夜景照明)、水生態總顧問、總建筑師、總景觀師。
“這6位總師,在國內都卓有建樹。他們并不是簡單的6個人,背后有6支國內最出色的團隊作支撐。”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理想街區處負責人鄭小波說。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匡曉明最早受聘為四川天府新區總規劃師,也是天府新區首位總師。他從事城市規劃工作16年,有實踐作品600多項,多次獲得國家與省部級榮譽,在城市規劃領域可謂“大咖”。他是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規劃師、城市設計研究院院長,專注于探索城市設計研究與實踐,尤其擅長于城市設計理論與管控、生態城市設計、控制性詳規、城市更新等細分領域。
2017年8月,受聘總師后,匡曉明便帶領總規劃師團隊,開展了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形態研究,主持編制了天府新區多層次、多類型的規劃設計方案。在總體層面,編制了天府新區直管區(南拓區域)總體城市設計;在重點片區層面,編制了天府總部商務區城市設計、興隆湖周邊城市設計、鹿溪智谷核心區城市設計等近20項規劃設計。
鹿溪智谷。
天府總部商務區。
“我們的規劃,改變了過去沿路發展的城市空間拓展方式,創新建立了以沿水、沿綠發展為主導的空間引領模式。主要圍繞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空間、高效能治理三個重點進行規劃設計。遵循的一個原則是,盡量保持原有的地貌、地勢,保護原生植被、避免大挖大填,更多的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修復、治理、提升。”匡曉明說。
知曉城市規劃管理的人,都知道過去的規劃管理,是把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法定規劃,由此進行城市建設、管理的一套體系。這套體系,其實是一套底線管控,比如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綠化率等。“原來的管控方式已經不太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高品質城市建設的要求。”匡曉明肯定地說。
以匡曉明為代表的第一批3位“大咖”匯聚天府新區,為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注入了強勁的動能。3位總師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各自發揮專業優勢,在理論研究、規劃理念和具體方法上不斷創新,強化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增強了規劃的科學性、嚴肅性和指導性。
2023年11月2日,四川天府新區舉行2023年總師聘任儀式暨總師座談會。在原聘3位總師的基礎上,又新聘了3位總師。這3位總師,分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段進,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主任章明,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劉玉龍。在聘任儀式上,同時揭牌了總師辦公室。此舉,標志著天府新區總師制度的系統提升,進一步構建起“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相結合、科學統籌和專業指引相結合”的城市規劃建設決策支撐體系。
“構建總師領銜的專業支撐體系和層級完善的規劃體系,是天府新區著力踐行‘公園城市首提地’使命擔當的創新實踐,也是天府新區推動公園城市理論先行、實踐先行、標準先行的具體舉措。”匡曉明說。
鹿溪河是錦江下游左岸一級支流,興隆湖是在鹿溪河低洼處雍水而成的湖泊。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張飲江擔任天府新區水生態總顧問后,以改善鹿溪河整體生態環境為中心,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等要素,科學化、精準化、全方位、多維度,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有效發揮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全面提高了水體自凈能力,增強了生物多樣性及景觀生態健康,實現了人水和諧共生。興隆湖湖心區域部分指標已達到Ⅰ類水質,湖水透明度最深處達到4.5米。前來越冬的鳥類越來越多,高峰時達6000多只,形成亮麗的生態風景。
興隆湖及鹿溪河生態區全景。
“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總師們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羅錦深有感觸地說。
為了進一步把公園城市建設的理論和創新實踐落到實處,天府新區在體制機制方面創新設置了全國首個公園城市局,整合了國土、規劃、建設、交通、房管等職能,內設公園城市推進處、理想街區處,統籌協調公園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公園城市首提6年來,天府新區深刻領悟公園城市建設蘊含的哲學內涵和為民情懷,堅持運用歷史思維方法,把握公園城市的內在邏輯和時代意義,不斷增強建設公園城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大和諧觀”,切實錨定生態、空間、公共屬性,深化公園城市建設規律的把握;堅守“大實踐觀”,著力構建全鏈條工作、系統化標準、內涵式動能、多維度場景、高效能治理五大體系,探索出具體化的公園城市建設路徑;錨定公園城市“首提地”印記,連續召開四屆公園城市論壇,品牌影響不斷擴大。創新的“新時代公園城市典范”入選中國改革典型案例。
站位更高,理念更新
“公園城市建設是時代課題,要答好這道題,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工程。”羅錦說,“站位要更高,理念要更新,措施要更實,辦法要更多。”
建設公園城市,不僅要探新路,還要做標桿。事實上,從古至今,人類對理想城市的探索從未停步。兩千多年前,管子就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通俗地講,就是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山見水。城市文明發展到現在,要解決從工業文明時代到生態文明時代,人與自然、自然與城市之間的相生關系,解決之前出現的各種城市問題。
確定科學、合理的全域生態控制區占比,是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的關鍵。規劃大師們通盤考慮了城市承載能力和土地要素等各項指標,確定了“29.9%的城市建設開發強度、70.1%的藍綠空間”的城市格局。
從空間上看,天府新區沿鹿溪河布局了三個城市組團,即北部的天府總部商務區、中部的成都科學城、南部的天府文創城。每個組團之間,都有大尺度的生態廊道。組團內部,又劃分了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和公園街區,形成了特有的四級空間體系,從不同的空間維度深化城市與自然的關系,把城市對自然的影響降到最低,將好山好水好風光引入城市內部。
生態資源是公園城市建設最大的優勢,因此必須盡力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針對每一項生態要素,天府新區努力把原生態地貌控制到80%以上,塑造了15條丘體景觀廊道,形成了“一山、兩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生態格局。
規劃始終注重公園城市的美學表達,高標準打造“地上一座城”,高質量建設“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優化布局,對每一棟建筑的尺寸精準把控,最終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皇冠形大美天際線,增添城市靈動性;把控每一條街區的尺度,融合市政道路、生態綠道、立體綠化等,讓風景美、色彩美、生態美無處不在。“地下一座城”布局了15條地鐵線路,總長300公里。每個站點,都采用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還規劃了150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以往滿大街的“蜘蛛網”。
城市空間布局的創新帶動了城市規劃體系的創新。李黃銳也是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國土空間規劃處的規劃師,一直以來,他研究的是城市發展規律,聚焦產業創新、科技成果轉換、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智慧治理等方面。“這就是天府新區的四級規劃體系。”李黃銳一點電腦鼠標,只見一張由紅色、藍色、綠色標注的電子表格跳了出來。仔細一看,這四級規劃體系,包含了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村鎮規劃、專項規劃。
公園城市規劃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總遵循,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為主線,規劃理念實現了四大轉變,引領城市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
四大轉變是,發展邏輯由“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營城理念從“空間建造”向“場景營造”轉變;空間布局從“城市中建公園”向“將全域建設成為一座大公園”轉變;治理方式從“空間建設型規劃”向“空間治理型規劃”轉變。
圍繞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天府新區強化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了“1436”總體思路,構建“1536”規劃體系,建立了公園城市建設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
“1436”總體思路,即堅持公園城市“1個發展模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發展理念、“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總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4個基本遵循”,生態屬性、空間屬性、公共屬性“3個實踐路徑”,生態、美學、人文、經濟、生活、社會“6個價值目標”。
“1536”規劃體系,指公園城市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1組頂層規劃”,總體安全、自然生態、宜居環境、城市形態、產業能級“5大核心維度”,特色地形保護、自然生境空間體系等“36項重點規劃”。
還首創了“城市設計附加圖則+公園城市附加圖則”雙重規劃控制引導體系和公園城市建設特色指標體系,把總體城市設計核心內容轉化為可視化、可量化的規劃管理依據,以“一張藍圖逐層深化”和“一套導則”逐塊細化的管控方式,加強對城市形態、城市色彩、濱水岸線、立體綠化、第五立面、夜景照明等要素的規劃引導控制,提升了城市設計的規劃效力。
理想設計,錦上添花
再華美的藍圖,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地落實,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理想城市是人類對未來城市的暢想。建設公園城市就是對理想城市的不懈追求。理想街區是公園城市最小的規劃單元,也是公園城市的營建載體,體現的是“城市的核心是人”的思想精髓。其實,理想街區就是在適宜的日常步行范圍內,滿足居民全生命周期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
那么,如何建設理想街區?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理想街區處提出,要從“生活、空間、治理”3個維度進行理解,并在實踐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將3大維度細化為“調研策劃-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維護-評估反饋”5大流程,形成公園城市理想街區規劃建設的實踐邏輯閉環。而這樣的理論也一直應用于實踐之中。
麓坊街位于麓湖片區,是天府新區建設的理想街區樣板之一,麓坊街從生活、空間和治理3個維度進行規劃建設,打破了單純的街道概念。以生活方式定義空間設計,鼓勵慢行優先,通過景觀化的地面處理,城市家居的景觀營造,自然生態滲透,節點空間的場景打造,打造煙火氣、時尚感的公共走廊,融入活力市集,利用綠道鏈接周邊地塊,開放生態步道,構建城市綠廊,共創高品質、高活力的區域生活中心。
走進麓坊街上,就走進了漫游化的商業街區。這里綠樹、鮮花、草坪隨處可見,城市界面賞心悅目,交通路徑多種多樣,讓人仿佛置身仙境。“始終秉持‘生態優先’原則,設計時‘破水面’‘破街面’,把‘通行’轉化為‘參與’,將‘灰色’轉化為‘綠意’,實現了‘無界化、森林感’的街道一體化空間,打造了公園城市‘公園商業’理想樣本。”鄭小波說。
理想校園設計也是理想街區建設的實踐案例。以前規劃建設的學校缺乏公眾和新銳設計師的參與,較少考慮教師、家長、學生的感受,導致學校空間不好用,出現校門口交通擁堵、缺乏家長等候空間、學校的體育文化設施利用率低等問題。天府新區堅持“先策劃、再設計”的原則,強化策劃調研,充分尊重老師、家長、學生的使用需求,先后發放了2萬多份調查問卷,組織召開座談會、酷茶會等20多場次,征求老師、家長、學生對建筑空間塑造、校園品質提升、完善接送流線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理想校園、社區共享”為主題,創新開展了理想校園設計國際競賽,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
在理想校園設計國際競賽過程中,天府新區把校園設計擴展到城市層面進行考量,打破了過去由一家設計單位設計的傳統模式,轉而采用“大咖邀請+方案海選”的競爭模式,評審過程全程網絡直播,保證了競賽的公平公正。云龍路中學理想校園設計國際競賽拉開帷幕后,吸引了40多家國內外一流的建筑設計團隊報名參賽。
為了保證所選設計方案高品質呈現,創新引入了設計師負責制,讓設計師全程參與方案深化、施工圖設計、重要建設節點質量把控等關鍵環節。海洋路中學實施過程中,中選單位廣州長物建筑主創設計師蔡長澤積極參與方案深化、施工圖設計,獲得了國際競賽一等獎。
畢業于清華大學、多次獲得國際獎項的新銳設計師蔡長澤說:“理想校園設計競賽實際上就是創新設計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公平公正的國際競賽,讓設計師們更具挑戰性,會激發出更多的設計靈感,能讓最優秀的設計方案脫穎而出。”
總結理想校園設計競賽的經驗,天府新區組織編寫了《公園城市之理想校園——天府新區校園建筑空間營造創新實踐》一書,提出了“多功能的育人場景、多層次的教學空間、多維度的美學體驗、多樣化的校園生活”和“學生向往、老師自豪、家長滿意、市民共享”的理想校園核心要義,在第三屆公園城市論壇上發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天府新區理想校園設計競賽的創新模式和機制,走在了全國前列。深圳建筑雙城雙年展借鑒理想校園設計的理念,開展了“理想校園主題展”;重慶參照理想校園設計競賽模式,開展了“未來校園”的設計競賽……
在天府新區,人們所熟知的興隆湖網紅書店、兒童藝術中心、路演中心等,都是面向國際、面向新銳設計師征集的。這些優中選優的校園、街區、建筑設計,讓城市更舒適更生態更美麗。
寧靜的興隆湖湖畔書店。
興隆湖畔夜生活。
價值轉換,生態優美
理想城市也應是低碳城市和綠色之都。天府新區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讓建筑更低碳更綠色更環保。
發源于成都平原東緣山脈的鹿溪河蜿蜒向南,進入天府新區興隆湖前一分為二,環抱著一座面積達上千畝的島嶼。這里就是正在建設的以獨角獸企業孵化和培育為主的近零碳產業園區。
走進施工場地,機器轟鳴,可見塔吊機吊起一塊塊玻璃幕墻。“這里的建筑全部采用裝配式建造,預制件都是從工廠造好后,運過來拼裝的。”羅錦說,“島上建設了一座能源中心,面向所有建筑集中供熱供冷。建設者應用淺層地熱能開發技術,打了33口地源熱泵井,做到無任何化石能源燃燒及污染物排放。”
安裝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和太陽能路燈,建成投用雨水收集池滿足公共綠地的澆灌,推進光伏屋頂建設……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是成都市首批近零碳試點社區,8個綠色化改造項目落地見效。據計算,僅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樓頂光伏發電一項,每年發電2萬多千瓦時,節約標煤8噸多,減排二氧化碳20多噸。
讓人驚奇的是興隆湖北岸的中建低碳智慧辦公大樓。這座建筑由10多個建筑模塊錯落“堆疊”而成。作為成都首個“近零碳建筑”,能耗比成都市普通辦公樓平均低1/3至2/3。綠意盎然的屋頂花園,玻璃幕墻外垂吊的油麻藤,為建筑穿上了一件綠色“外套”。夏季,樓內不開空調,溫度卻明顯比室外低;大廳沒有開燈,室內光線卻明亮柔和。
近零碳建筑。
“外墻玻璃幕墻采用三銀雙中空玻璃,熱反射性能和保溫性能更好,夏天室內溫度能比室外低9攝氏度。通過合理設置采光天井、光導管,將自然光引入室內,有效減少了白天開燈時長。”羅錦說,“通過保溫隔熱、光儲直柔等技術,大樓每年可節省用電約186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約1027噸。”
綠色低碳的理念,已深入天府新區的各項工作中。公園城市建設創造的良好的生態價值正不斷向創新價值、產業價值和人居價值轉化。
每到葡萄收獲的季節,天府新區太平街道村級片區的大片葡萄景觀基地,一陣陣微風輕柔拂面,一串串葡萄肉厚多汁,吸引游客紛至沓來。龍泉山脈的桃源歸谷文旅項目擁有獨特的山地深丘地貌和氣候宜人的自然風光,可遠眺蓬勃生長的城市新區,可近覽連綿幽深的翠綠山谷,已成為“主理人”“新村民”的“歸谷”、市民游客的微度假目的地。
太平街道村級片區是天府新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快構建片區農業保護發展格局、規模化景觀化種植、提升農田經濟價值和景觀價值、塑造大美公園城市鄉村形態的縮影。
“圍繞‘林—園—田—居’要素,營造鄉村公園場景,形成了‘山地生態茂林游憩、山前旅游環線觀光、平壩田園人居休閑’三大景觀風貌。”姜瑩成就感滿滿的。
借力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和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太平街道村級片區的葡萄、櫻桃種植基地實現了畝均產值提升3到4倍。現正加快建設“天府新區枇杷現代農業園區”,開拓果蔬加工冷鏈產業和物流加工體系;依托前進村葡萄示范基地打造全產業鏈融合性酒莊,形成葡萄酒產業、休閑農業體驗、特色科普為主導的產業鏈。
游客鐘情的共享院子是天府新區按照公園城市鄉村表達建設指南,邀請鄉村合伙人、主理人、運營師(企業、團隊、個人等)與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共同盤活林盤、農房等鄉村閑置資源,創造鄉村共享經濟結出的碩果。
柑橘公園位于天府新區籍田街道黃堰村,在天府新區最大的柑橘產業基地,種植柑橘已有30多年的歷史。天府新區通過招引運營師團隊,利用閑置的農房,規劃建設柑橘公園共享院子。目前,8000畝的柑橘公園內,已建起橘香餐廳、柑橘直播中心、橘樂研學中心、橘LIVE音樂清吧、大橘大利商店等多種業態,構建起吃、住、娛、購、學一體的運營體系。
永興街道紅花村依托中草藥產業基礎厚實的特點,規劃建設了紅花·蓮米本草共享院子;新興街道茅香村規劃為全沉浸式人寵旅游度假目的地、寵物經濟鄉村總部基地,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天府萌寵村……這些依托各地優勢資源,發揮各方力量,規劃建設的共享院子各具特色,不僅為城里人找到了詩和遠方,也為村里人找回了鄉愁和歸屬感。
公園城市的規劃建設,提升了城鄉的生態價值,繪就了“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大美生態畫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