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自然的杰作,擁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光環的它,是無數人心中的白月光。傳唱30余年的《青藏高原》,用一次次高音的攀升,表白著對一座座山川的景仰和敬畏;著名作家阿來筆下,一句“云后的天空比最淵闊的海還幽深蔚藍。幾列渾圓青碧的山脈逶迤著走向遼遠”讓高曠寧靜的青藏躍然眼前……當雪山湖泊、峽谷冰川在歌聲中、文字間、繪畫里、影視上被傾注濃烈的感情,青藏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便也與每一名中華兒女產生了更加深厚的聯結。
全域地處青藏高原的西藏,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的兒女們,更是將“堅持生態保護第一”視作神圣的責任與光榮的使命。天藍、水清、地綠,簡單的六個字,傾注著無數人的心血。
而今邁入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窗口城市——拉薩,碧綠的拉薩河穿城而過,滋養著兩岸的花草樹木,岸旁的南山公園,如同一顆鑲嵌在城市中的綠寶石,登上南山之巔放眼遠眺,片片綠色在小區、街道中輕搖慢擺,城區西北角的拉魯濕地,聚集著種類繁多的候鳥,于藍天下展翅時仿若下一秒就要將那棉花糖般的白云一口叼去,在朵朵白云的襯托下,那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鵑愈發絢麗多姿,熱鬧而喧騰……
沉醉于這美景時,與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人們聊聊天,會發現拉薩生態之美的背后,還有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還有默默奉獻、夜以繼日的辛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感動,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中得以具象化。
從裸巖中刨出一顆“綠寶石”
與矗立千年的布達拉宮遙相對望的南山公園,護林員扎西曲培每天都要上山一趟,3公里的路程,小橋下流水潺潺,各種樹木錯落有致,清爽的風推著他大步向前,到了半山腰,吹聲口哨,與其相熟的“鳥伙伴”便撲騰著翅膀現了身,每到此刻,這個黝黑的康巴漢子,眼底都是無盡的溫柔。
護林員扎西曲培。
扎西曲培的手機里,南山公園的一草一木幾乎占據了全部內存,年份最早的一張照片拍攝于2012年7月,照片里的南山與如今截然不同,就如他描述的那般,“灰蒼蒼的”。雜草叢生,巖石裸露,風吹過卷起的沙塵強勢地宣示主權。彼時,扎西曲培還是市直單位的一名水電工,“聽領導說南山要開展造林綠化項目,我覺得是個好事情”。四年間,他目睹南山漸漸有了綠色,心里總有種說不上來的高興。2016年,他決定投身南山造林綠化工作,自此心中也有了執念,“讓樹上山”。
這項工作其實并不容易:南山山體平均坡度60度,土層平均厚度不足10厘米,粗砂礫含量高達60%—70%……每一項現實條件都考驗著扎西曲培和其他造林工作者的決心,“有些地方很陡,馬兒上不去,我們就自己扛著樹手腳并用往上爬,挖坑時一鏟子下去就是石頭,需要十字鎬、電鉆一點點地刨,像修路一樣,包括土也是從其他地方運過來的,南山上面的土養不活樹”。種樹之余,扎西曲培還忙著和同事們一起趕牦牛,有時像追逐賽一樣。“你往東邊趕,牛往西邊走,往西邊趕,牛往東邊走,幾十頭牦牛在山上,最怕的就是它們撞壞樹苗。”聊起那段艱辛時光,扎西曲培笑著說道。
南山公園。
時間的指針見證日升月落,也注視著一批批造林者帶著綠色向更高的海拔挺進。而今,突破了土壤改良、土壤分析、苗木選擇等重重難關之后,南山3521.7畝土地披上了綠裝,雪松、云杉、油松、白皮松等百萬余株樹木,喝著“逆流而上”的拉薩河水,在這里真正安了家,最高的安在了海拔4250米之處。林間穿梭的松鼠、鳥兒甚至是藏狐,給這片綠色世界又增添了幾分神秘與驚喜。
身兼護林員、水電工、綠化工、消防員、環衛員等多重職責的扎西曲培,忙碌之余,還十分關注北山的綠化情況。2021年,拉薩以南山公園造林成功經驗為基底,正式啟動南北山綠化工程,計劃10年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06萬畝。工程啟動后,各部門踴躍參與,綠化熱潮迅速覆蓋拉薩和山南市9個縣(區)35個鄉(鎮)100余個村(居),兩年時間,已完成營造林超37萬畝,栽植各類苗木4900萬株,造林地整體成活率達85%以上,該項工程還被生態環境部引用為“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并在全國推廣。看著南山的“綠”蔓延至更多土地,再看著南山上的“樹二代”茁壯成長,扎西曲培內心的震蕩也許無人能懂,他總說,“我的后半生就是扎在這里了”。
南山公園山頂。
夏日晴空,飛鳥掠過山巔,南山頂上“祖國萬歲”四個大字莊嚴醒目,它仿佛一首贊歌,歌里有無數人齊心協力改善生態環境的感動,有區域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增強的喜悅,更有造林生產實踐鼓了群眾錢袋子的歡騰。
防風林變“神秘樹林”
分享美食,暢談生活,看孩子們在草地上嬉戲打鬧,聽遠處林中鳥鳴蟲唱……在拉薩,有很多快樂都是“過林卡”(郊游、野餐)給的。從市區驅車30余公里,便能到達當下大家最為追捧的林卡地——林周縣邊交林鄉當杰村藏嘎組“神秘樹林”。
“神秘樹林”。
當地人這樣描述“神秘樹林”的四季:春天碧波蕩漾水云云,夏日翠云環繞葉沉沉,秋季層林盡染彩繽紛,冬天斑頭雁鳴聲陣陣、夕陽映雪山如金。許是這般“世外桃源”沉寂了太久,2022年,當被遠道而來的游人拍下視頻發到網上后,便迎來了火爆出圈,“甚至名字都是網友幫忙起的”,63歲的藏嘎組黨支部書記羅布次仁又驚又喜,守護了幾十年的樹林原來也可以如此浪漫。
很多人不知道,幾十年前,這里只是一片空地,連草都沒有。在當地土生土長的羅布次仁,回憶起當年村里風沙肆虐的樣子,連連搖頭,“那時候就算關門閉窗,還是有很多沙子會鉆進家里”。1993年,上級部門一則植樹造林的通知,為村民帶來了希望。彼時已是村長的羅布次仁,和早已受夠了風沙的村民們,二話不說,一起開干!
那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周邊縣鄉的民眾和知青們與當杰村村民們一起,身上揣著自帶的干糧,肩上扛著鋤頭,身后背著樹苗,嘴里唱著歌,隨著音符的起落,栽下一棵又一棵樹,“那年3月,上千人一起種了半個月”。羅布次仁至今還能想起很多細節,有的人發現其他人栽得更多,便把鋤頭掄得更勤,喊著一定不能落后;有的村民全家外出種樹,孩子無人看管,便把孩子一起帶出來放在旁邊……邊交林鄉副鄉長尼瑪卓瑪也曾跟著父輩一起種樹,那時的她,未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只是懵懂地感到,“他們很辛苦”。
造林后的養護,其重要性不亞于種樹本身,這一重擔,壓在了藏噶組村民的身上。日復一日的堅守,這片綠色與他們的羈絆愈發深刻,“很多樹被洪水沖倒,我們就不斷補種,筑防洪墻的石頭不夠用,村民便自掏腰包買石頭”。不止如此,為防止牛破壞樹苗或不法分子偷樹,羅布次仁和其他護林員“一晚上不知要起來多少次”。
曾經的辛勞化作一縷縷甜。時光如白駒過隙,被精心守護的樹苗們,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已長得高大茂密,置身其中,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林間的奇石、溪流和山泉,增添自然之美。有了這片防風林的當杰村,也早已擺脫風沙的困擾。
隨著林間美景在網上的爆火出圈,當杰村果斷抓住機遇,借拉薩大力發展林卡經濟的政策東風,開始挖掘“神秘樹林”生態優勢,完善基礎設施保障,讓“網紅”變長紅。如今步入“神秘樹林”,林卡帳篷、露營營地、農家藏餐、騎馬觀光、神秘燒烤等特色服務讓這里添上了煙火氣,當遇上山地自行車繞圈賽和攝影展時,更是熱鬧非凡。
2023年,“神秘樹林”接待游客突破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150多萬元,全鄉120余人實現再就業,每戶帶動增收10000元以上。把自家養的馬牽過來為游客提供騎馬服務的洛桑羅布,便是受益村民之一,“我們由村集體統一管理,空了便會來這里兼職,賺來的錢可以補貼家里”。游客少的時候,他總會騎著心愛的馬兒,向著山的方向,肆意馳騁,風兒掀起衣角,他也不由得笑了。
生態畫筆繪就幸福生活
南山公園與“神秘樹林”的故事,恰似一幅綠色畫卷,每一次落筆,都凝結著拉薩堅定踐行“生態立市”理念的深情厚誼。
這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近年來在“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上持續發力,堅決履行環保職責、全面強化污染治理、深入實施保護修復、扎實推進綠色發展、持續完善治理體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口音、不同職業的人匯聚于此,只為讓這個生機勃勃的城市更綠更美,更有希望。
“全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是他們日夜守護生態的成績單。相關數據顯示,拉薩市空氣質量優良率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始終排名前兩位,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優良、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總體處于自然本底狀態。2021年,拉薩被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當雄縣、曲水縣、堆龍德慶區成功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
碧水繞青山,風和天地寬,詩意般的美景,如今是拉薩市民每日觸手可及的宜居畫面。隨著生態紅利的持續釋放,拉薩的綠水青山也正變為金山銀山,蓬勃興起的綠色產業,引來了投資者、游客,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之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淳樸兒女,拿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