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來,“投資中國年”招商引資系列活動和恢復線下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著實掀起了一股外企高管“訪華潮”,超百名知名外企高管密集來華。

2023年3月29日,海南瓊海,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會場。
3月,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庫克來到北京三里屯、華貿購物中心、王府井的蘋果零售店,與粉絲親切握手,還把與粉絲互動合影的照片曬到了社交網絡。4月,2023英特爾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英特爾CEO基爾辛格出席,這是他出任CEO以來首次訪問中國。5月,特斯拉CEO馬斯克訪華,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等多名政府官員會面。他說,美中利益交融,如同連體嬰兒彼此密不可分,特斯拉愿繼續拓展在華業務,共享中國發展機會……

2023年5月18日,第五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重慶開幕。

2022年12月,德國巴斯夫集團在廣東湛江投資建設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
穩外資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工作。2021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將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更多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投向中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今年1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開始施行。日前,《環球人物》記者走訪了多地的外資企業,聆聽高管們投資中國的心聲。
一家知名外企落戶山區小鎮
當《環球人物》記者走進位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壺鎮鎮的肖特玻管(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肖特玻管)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款巨型“吊燈”。走近一看,才知道它并不是燈具,而是由數百根長短不一的棕色玻璃管(也稱玻管)并排圍成的倒錐形螺旋結構。這種玻管可不簡單。
1989年,德國美茵茨的一位居民在整理親戚遺物時,發現一種名為“Sympatol”的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生產日期是50年前的1939年。在專業機構對藥物測試之后,發現它居然保持了98.8%的有效藥性,幾乎和出廠時一樣有效。這得益于藥物使用的棕色玻璃瓶。與常見的無色玻璃瓶相比,它可以有效阻隔紫外線,防止瓶內藥品受到光線照射而變質。
這種玻璃瓶使用的原材料——玻管是一種中性硼硅玻璃,正是由總部位于美茵茨的肖特公司生產。這是一家擁有130多年歷史的企業,其創始人奧托·肖特于1887年發明硼硅玻璃。
對中國而言,中性硼硅玻璃曾高度依賴進口。2023年4月19日,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光敏感藥品包裝需求,肖特玻管在浙江縉云正式啟動了新引入的藥用中性硼硅棕色玻管窯爐,這是中國首個符合國際標準的藥用中性硼硅棕色玻管窯爐。
“我們行業有句話:‘藥(品)包(裝)是藥的一部分。’與藥物直接接觸的玻璃包裝容器內壁很可能會和藥物發生化學反應,這種反應的程度與玻璃耐水性有關。低硼硅藥用玻璃耐水性低,可用于口服藥物初包裝,而注射劑類的藥物,比如我們注射的疫苗、胰島素等,需要使用一級耐水藥用中性硼硅玻璃,來最大程度降低玻璃和藥物的化學反應,從而確保藥物安全。”肖特玻管浙江工廠總經理陳環宇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10月發布了《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提出:“加快包裝系統產品升級,開發應用安全性高、質量性能好的新型材料,逐步淘汰質量安全風險大的品種,重點加快注射劑包裝由低硼硅玻璃瓶向中性硼硅玻璃瓶轉換……”
據陳環宇介紹,中國是肖特集團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中國有‘健康中國2030’愿景,對藥品包裝的升級換代有強烈的需求,而肖特在中性硼硅玻璃,即高質量藥用包裝材料行業擁有百年經驗和專業技術,經過慎重考慮后決定在中國投資建設玻管工廠,第一次將玻璃熔煉技術引入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
陳環宇是黑龍江人,原來在德國肖特總部負責整個集團在全球的半成品采購,領導一個國際化的團隊。這次肖特投資中國,他也就成了先鋒。2017年,他帶隊開展新項目的選址工作,到全國各地的開發區考察營商環境、扶持政策等。
“在調研過程中,縉云在我們的清單中一直是靠前的。肖特早年在縉云有一家客戶,雙方保持了多年的良好合作,于是肖特就在2012年和這家客戶在縉云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此后,肖特總部和縉云的接觸逐漸加深。在接觸過程中,我們感覺到縉云重商守信的營商環境很好,所作承諾逐一兌現。這對外企來說非常關鍵。”陳環宇說。
在綜合考慮之后,肖特還是選擇了相對熟悉的縉云。2018年,雙方達成了投資協議,初期投資6000萬歐元(1歐元約合7.66元人民幣)。2019年8月28日,工廠正式奠基開工。不久,就趕上了新冠疫情,其間發生的一些事再次印證了投資中國、投資縉云的正確性。
藥用玻璃的需求和產能在平時比較穩定。疫情發生后,工信部要求2020年上市疫苗要達到數十億支,短時間的巨大需求給市場提出嚴峻的考驗。而疫情初期,國內玻管產能沒有這么大,只好靠進口。當時高端藥用玻璃主要由德國肖特、美國康寧、日本電氣硝子這3家公司生產,中國主要從肖特德國工廠進口。“為保障中國新冠疫苗足量上市并確保不影響常規藥品的市場供應,作為配套的藥用中性硼硅玻璃的制造企業,我們承諾,在縉云生產的藥用玻管不出口,所有的產品都用于中國國內。” 陳環宇說。
2020年6月,肖特玻管建設進入核心階段——窯爐設備全部需要肖特集團總部的德國專家安裝。可由于疫情防控,國際客運通航受阻。在中國各級政府和機構的傾力協助下,克服重重困難,25名德國專家順利飛抵浙江縉云,最終該工廠僅用創紀錄的15個月便建設完成。疫情期間,20批次141名德國專家通過“快捷通道”順利來華開展工作,實現了肖特玻管工廠加快進度、順利投產,為全球疫苗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1年7月,疫情有所緩解的時候,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童德發一行到縉云縣調研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的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并專程參觀了肖特玻管。他說,在下一步工作中,外交部將不斷完善和優化“快捷通道”的相關措施,助力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2021年,肖特集團宣布,追加對華投資7000萬歐元,擴大其縉云工廠的中性硼硅玻管產能。眼下,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截至目前,肖特玻管項目是肖特集團在華最大投資項目,也是麗水市最大外資項目。
在疫情壓力下,中國藥用玻璃企業也在進步。2021年初,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河北滄州四星玻璃公司立項研發和擴產疫苗瓶及疫苗瓶用中性硼硅玻璃管,成為全球第四家、中國首家掌握批量生產藥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生產技術的企業。

2023年6月,肖特玻管展廳里的巨型“吊燈”。(本刊記者 田亮 / 攝)
今年4月,肖特集團玻管事業部執行副總裁帕特里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去15年,肖特對華投資總額近15.9億歐元,2023年將繼續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加強生產與產能,預計啟動5500萬歐元的新一輪投資計劃。我們正在密切關注市場以確定未來的行動。總體而言,我們對中國的發展持積極態度。”
一片“特區”匯聚數十家國外醫療企業
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辦地——海南瓊海,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以下簡稱樂城先行區)管理局黨委委員、常務副局長呂小蕾深深感受到外資對營商環境的重視。
樂城先行區是全國唯一的“醫療特區”,橫跨海南的母親河萬泉河兩岸,面積20.9平方公里,2013年由國務院批復設立并賦予其9項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可概括為“四個特許”:特許醫療,即醫療技術、醫療器械和藥品特許準入;特許經營,即放寬部分醫療審批權,允許境外資本進入和經營;特許國際交流,即特許國際交流醫療組織承辦醫療會議;特許研究,即開展前沿醫療技術研究項目。

2015年,樂城先行區開始修建第一條公路。

今天的樂城先行區。
2018年,政策開始落地。“政策落地后,我們去拜訪跨國藥械企業,常常見到的是他們的法務部門人員。外企非常注重政策的清晰、透明和穩定。我們的招商團隊經常要做的事就是向企業解讀政策,并在相關部門支持下,不斷配套出臺實施細則、操作流程。”呂小蕾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跟外企打交道,讓他們學會了怎樣在營商環境上發力,因為只有讓外企看到在中國的發展機會,他們才會在中國加大投資。
有的國際醫療機構也在主動觀察中國。在六七年前,也就是在“醫療特區”第一條優惠政策落地之前,作為新加坡最大的私立綜合醫療集團,萊佛士就派人到樂城先行區考察。“當時剛開始建設,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也沒有醫療機構投入運營。此后,萊佛士就一直關注樂城先行區的發展。去年,他們看到樂城創新藥械產品的應用、患者數量等都在穩步增長,政策不斷優化,決定在樂城開設醫療機構實體。”呂小蕾說。
“從最初開始的產業園區實地考察調研,到授予開展相關醫療業務的預批復許可,再到完成工商注冊、公證翻譯、外籍醫師注冊等步驟,這個過程得到了海南省衛健委、海南省藥監局、瓊海市市場監管局和樂城管理局等多個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極簡審批環節更是加速推進了萊佛士海南項目落地的節奏。”萊佛士中國區總裁謝風才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萊佛士的布局不只跟樂城的政策相關,海南自貿港的政策疊加對企業發展也是一個利好。”呂小蕾說。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在樂城先行區,習近平總書記說:“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要大力發展健康事業,為廣大老百姓健康服務。”
從此,海南自貿港揚帆起航。謝風才介紹,《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大幅放寬對外國投資者的市場準入,實現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等優惠政策,讓外資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在華發展的預期和信心更加穩定。15%的企業所得稅和對高端人才的個人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實質性的利益。

海南省海口秀英港的集裝箱碼頭。
“我們跟萊佛士談的時候,他們覺得在這里做成一個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的交匯點非常合適。他們有很多東南亞醫療旅游的客戶,但新加坡接診量有限,而海南自貿港面向整個東南亞都極具優勢。現在新加坡往返海南的航班已經加密到每周10班,香港往返海南的航班加密到每周16班。海南還有59國入境免簽政策,國外的患者和家屬過來就醫更方便了。所以在這里投資跟他們之前在重慶、上海、北京等城市設立醫療機構相比,定位不一樣。”呂小蕾說。
“海南是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交匯點,樂城先行區是國際先進創新藥械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們致力于將此作為連接萊佛士集團在大中華區及東南亞醫療服務網絡的重要樞紐,實現國際及國內優勢資源的整合。”謝風才說。
目前,樂城先行區已有25家醫療機構開業運營,另有24家在建或籌建。除萊佛士外,還有韓國JK整形外科醫院、日本永遠幸醫療集團等優質資源;已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家藥械企業建立聯系,與國際排名前30的藥械企業全部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一位外企高管的話讓呂小蕾印象深刻:“樂城先行區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在醫療醫藥領域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今年6月,《環球人物》記者在萊佛士走訪時看到,工作人員正對各診室進行布置,準備迎接驗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萊佛士樂城項目設置婦科、男性泌尿外科及綜合性科室等周邊輔助型科室,同時專注人工輔助生殖技術,比如試管嬰兒等,以滿足患者多元化的醫療需求,預計年內正式投入運營。
一條產業鏈加緊布局中國
放眼全球,要說哪些賽道更景氣,新能源汽車肯定算一個,特別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舉世矚目。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10月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0%左右。
這個目標在2022年就已實現。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近日發布消息稱,今年的年度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36%。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全球銷量的比重高達59%。
中國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絕大部分使用鋰電池作動力源,而作為世界最大車企之一,日本豐田則長年在氫燃料電池領域發力。氫能被譽為 21 世紀的“終極能源”,具有環保、熱值高、來源多樣、儲運靈活、損耗少等特點。豐田前CEO豐田章男曾多次強調,氫能可以讓汽車徹底擺脫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
去年2月,由豐田等公司提供的1000多輛氫能源汽車亮相北京冬奧會,在低溫條件下平穩運行。10月,豐田氫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項目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奠基儀式,總投資80億日元(100日元約合5.1元人民幣)。這是北京在氫能領域引入的最大外資項目。《環球人物》記者近日在建設現場看到,廠房鋼結構已經搭建起來。工作人員透露,項目預計2023年年底建成、2024年投產。
工作人員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該項目由兩家公司組成,即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及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均為豐田與中國企業的合資公司,前者側重研發,后者側重生產與銷售。今年5月,兩家公司共同推出了新一代大功率氫燃料電池系統TL Power 150,可以滿足城際客車、重卡等車輛的動力需求。
法資企業液化空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路躍兵也認同氫能路線,他說:“氫除了在汽車上比較多的應用之外,在其他的交通運輸方面也有很多應用場景。比如飛機,我們也在跟空客合作,研發下一代氫燃料飛機;在德國已經有阿爾斯通公司做氫燃料火車。”
今年4月,商務部重點外資項目、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天津氫能供應基地在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區域注冊啟動。該項目總投資超過10億元人民幣。此次氫能供應基地項目一期為氣氫項目,主要提供車用和工業高純氫氣,年產能3000噸,后期還將布局液氫生產,達產后總體產能有望突破1.3萬噸。
在汽車產業鏈的下游——整車制造,各大企業也在加緊投資中國。據美國一家咨詢公司研究,去年歐洲對中國汽車行業的直接投資達到62億歐元,而對其他所有行業的投資總額為15億歐元。
今年5月以來,寶馬、大眾、博世、福特、特斯拉等國際巨頭紛紛牽手產業鏈上的中國合作伙伴,從整車到核心零部件,均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力度。這背后是歐洲傳統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時代反應的遲緩。近年來,中國每個月的新能源汽車車型銷量排行榜前10名中,往往有七八個車型是中國品牌,歐洲品牌車型常常為零。
今年5月,華晨寶馬公司迎來20歲生日。在20周年的慶典上,寶馬集團宣布將加快在中國沈陽的投資擴產,集中發力電動化車型的本土研發、生產和動力電池迭代,并將于2026年起在沈陽投產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純電動新世代車型。

2023年2月,位于沈陽的華晨寶馬工廠車間,數十臺機器人正在生產作業。
1994年,我國發布的《汽車產業政策》設置了“外資企業持股比例50%的上限”,自2022年1月1日起,這一政策退出歷史舞臺。當年2月,寶馬集團收購華晨寶馬的部分股權,所持股份由50%變更為75%,成為第一家外資股比超過50%的合資企業。
去年10月,德國大眾汽車宣布將投資約24億歐元,與中國智能計算平臺提供商地平線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開發。大眾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在今年1月的一次圓桌會議上說,高速發展、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是汽車行業“巨大的健身中心”,電動車時代的到來正推動該市場“重新洗牌”,大眾不想放棄競爭,力圖保持領先地位。“中國人可以在2.5年內開發出一款新車,大眾汽車則需要大約4年的時間。”大眾將向中國同行學習“中國速度”。
今年5月31日,由大眾汽車全資持股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37.5億元人民幣,注冊地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經營范圍含汽車零部件研發、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人工智能基礎軟件開發、人工智能應用軟件開發等。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以人民幣計首次突破1.2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408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實現了“開門穩”。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56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說:“很多外資企業告訴我們,中國這個市場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說,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平穩健康發展,將為國內外的投資者提供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寶貴的發展機遇。“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他這句話更迎來頗多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