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臺最新一期《開講啦》節目中,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法語翻譯家董強現場給觀眾出題,答案出人意料。你能答對嗎?快來試試!
美國文學家如何翻譯李白詩句
“駿馬似風飆”中的“飆”字?
A呼號著的風
B發怒的風
C三條狗的風
董強介紹,這位美國文學家翻譯成了“三條狗的風”。而當時清華大學的著名詩人朱湘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和這位美國文學家翻譯得幾乎一樣。
他說,李白的這句詩出自《塞下曲六首》,強調邊塞打仗的氛圍。怎樣翻譯“飆”字取決于譯者對翻譯的態度。“如果你比較嚴謹,就會強調‘呼號著的風’,但我覺得‘三條狗的風’也代表了一種理解。廣義上的翻譯其實想象力越豐富越好。”
節目中,董強還分享了不少關于翻譯和語言學習的“干貨”,一起來看↓
01
為提升法語,他寫了108本筆記
董強16歲就開始學習法語。從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后,1988年,他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了12年的旅法生活。很多學習法語的同學都看過董強翻譯過來的作品。由于在中法文化交流中作出貢獻,他被稱為“持燈的使者”,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
雖然專業就是法語,董強初到法國時還是深感環境和氛圍帶來的語言上的差距。對于這些差距,閱讀就是良藥。當時,圖書館、書店、朋友家的書柜都是他尋書的地方。
在董強看來,“翻譯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他說,一般人不會像翻譯者讀得那么深,他們急著知道故事的情節,不在意其中很多詞。而作為翻譯家,就必須把書中的每句話都琢磨透。“中國有一個特別美的說法是‘推敲’。”
為了提高語言水平,董強還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每次讀書之后,他都會用法語把內容記錄在筆記本上,積累下來整整有108本。此后,他的法語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那108個筆記本用完以后,我的法語確實可以說達到了一定境界。至少從法國人的反饋里我能夠感受得到。所以閱讀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02
翻譯家的任務:為作品尋找“知音”
董強認為翻譯家的任務不僅是傳遞作品,還包括幫作品尋找懂它的“知音”,讓人跟人通過作品建立起一種真正的交流。
他分享了自己在異國他鄉遇到知音的經歷。那時董強在法國的生活非常艱難,為了能完成學業,他開始出售自己的書法作品。
一次,他寫了李白的詩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并配有法語翻譯。一個十四五歲的法國孩子被作品吸引,想用攢下的錢買下這幅字。
“那個孩子說喜歡這幅作品,一看到翻譯出來的意思就覺得特別美,跟想象的中國特別吻合,我當時聽了特別感動。”雖然董強此后再沒有遇見過這個男孩,但他說自己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刻,通過文化的橋梁,和一個陌生人突然就建立起了聯系。
03
法國作家現場背誦
他翻譯的李白詩歌
旅法期間,董強結識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兩人已是30多年的老友。
勒克萊齊奧通過閱讀唐詩也找到了自己的知音——詩人李白。他在節目中用法語背誦了董強翻譯的《獨坐敬亭山》。勒克萊齊奧說:“這是一首非常美的詩,李白能夠像山一樣思考,和自然和諧地交流。對于我來說,中國古典文學的典范是李白的作品。”
董強和勒克萊齊奧最近合著了《唐詩之路》。他表示,勒克萊齊奧在這本書中最用心的詩人就是李白。“基本上一半篇幅都獻給了李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作家對李白產生了認同,把自己投射進去的感覺。”
04
翻譯家會害怕人工智能嗎?
現場有觀眾向董強提問,是否會擔心人工智能對翻譯的挑戰?
董強的回答很有信心:“有人經常說翻譯這一行會消失,因為翻譯好像沒有什么創造力。結果他們發現ChatGPT(人工智能軟件)出來后,‘倒下’的不是譯者。”
董強說,要尊重人類的文明。“一定要意識到,我們的記憶、民族的遺產,整個歷史上留下來的東西是需要我們去保護的。所以怎么利用人工智能更好地保護它,這是我們要去想的。”
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