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
您的位置: 人民訪談
專訪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顧行發:為大地“拍CT”的人
2024年01月03日09:38 來源:環球人物網 作者:許曄
小號 中號 大號
專訪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顧行發:為大地“拍CT”的人
2023年12月22日,顧行發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侯欣穎 / 攝)
  顧行發:1962年出生于湖北,1986年赴法留學,獲博士學位。主持、參與“十一五”以來幾乎所有中國自主遙感衛星的重大科技項目與規劃決策工作,現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廣州大學教授。
 

  顧行發30歲出頭時,就過上了令許多人艷羨的生活:在法國當終身研究員,住在普羅旺斯的別墅里,夏天到尼斯、戛納的海邊度假,冬天到阿爾卑斯山滑雪。但40歲出頭時,他放棄了這一切,回到中國,投身到幾乎一窮二白的遙感事業中。
  轉眼間,顧行發即將62歲,早已成為全球遙感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卻始終保持著謙遜、隨和與赤誠。他給《環球人物》記者講讀書時的囧事,講生活里的遺憾,也講4次登上天安門觀禮臺看國慶閱兵的得意,講完又自我調侃“這是小老頭兒拉家常”。即便把話題拉回相對枯燥的專業領域,他依然妙語連珠:“簡單講,遙感就是通過衛星遠距離地探測地球,給地球拍照片、拍視頻、拍CT,來了解地面上所發生的一切。”
  他助力中國遙感事業的“騰飛”,但鮮少談及背后自己的付出與犧牲。他一以貫之的人生態度是:什么困難就做什么,什么短缺就做什么。“當‘逆行者’,做祖國需要的事,而不是做別人認為我應該做的事,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有趣味!”
  對遙感“一見鐘情”
  用顧行發的話來說,遙感有“神力”。
  從2016年開始,他每年都要主編一本《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報告基于遙感衛星數據寫成,全面介紹中國這一年耕地、森林、大氣、水體等方面的現狀與變化,被稱為“中國大地的體檢報告”。
  “日常生活中,人們看的天氣預報、衛星地圖離不開遙感技術。戰爭沖突中,前線的士兵、裝備情況,也可以通過遙感衛星來觀察動態變化。就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國的高分系列遙感衛星正在對甘肅地震進行拍照,獲取房屋坍塌、堰塞湖、滑坡的情況……”聊起遙感,顧行發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他癡迷遙感的原因,至少可以追溯到少年時代。那時的他,成長于湖北農村,從沒坐過火車,連汽車都很少坐,有時看到飛機劃過天空,留下一道長長的白線,便夢想著未來去探索更高、更遠、更神秘的領域。
  1978年,顧行發16歲,以所在中學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武漢測繪學院(今為武漢大學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專業。“當時我主要是看上了‘航空’兩個字,心想航空很好,攝影也很好,哪想到這個專業主要學的是測繪。”
  幸運的是,顧行發在大學里遇到了自己“遙感夢”的啟蒙人——邊馥苓老師。因為聽了邊老師的課,他第一次知道什么是遙感,了解到遙感衛星的用途有多大。他跑到圖書館,把一本名為《遙感手冊》的書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對航空航天朦朧的喜愛,此刻變成清晰的目標:要學遙感!
  可下定決心報考遙感專業的研究生后,他才發現當時國內大部分院校都沒有開設這個“冷門”專業。北京大學倒是有,但要考自然地理,顧行發從沒學過這門課。學院里一位叫陳景霞的老師聽說此事,便利用私下時間幫他突擊補習。然而,他最終因一分之差與北大失之交臂。
  沒學成遙感,畢業分配之際,顧行發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申請去西藏。
  “那時有個說法,畢業要去‘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不去‘新西蘭’(新疆、西藏、蘭州)。但我想逆著人走,到最艱苦的、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利用所學有所作為。”他的想法和同學何占國不謀而合,兩人興沖沖地向學校提交了書面申請,結果被學校“打”了回來,原因是那年“西藏沒指標”。
  顧行發后來時常感嘆,人生的遺憾和收獲總是不斷交替產生。他沒去成西藏,反而被分到了“當時最好的地方”——位于北京的國家測繪局測繪研究所。他興奮極了,不為別的,只因為這里有遙感資料部。“原本說安排我到航空攝影測量研究室工作,但我強烈要求去搞遙感。沒想到進了遙感資料部才發現,這里主要的工作是洗衛星照片,而不是搞遙感研究與應用。”
  好在所里關注遙感研究的人不少。不久后,研究員夔中羽帶著剛畢業的他,嘗試用3個做航空攝影的相機來模擬遙感衛星,以同時實現測繪和遙感的功能。幾年后,顧行發因這項研究喜提199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而此時,他已在法國讀博,學的正是心心念念的遙感。
  “我還是得回中國去”
  把時間拉回到1986年。這年2月,法國發射了SPOT衛星,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發射遙感衛星的國家。彼時的中國,相關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培養一批懂衛星、懂遙感的人才。于是,顧行發被公派到法國學習。
  初到國外的那段日子,顧行發至今難忘。打國際長途電話,一分鐘要20多塊錢,他給家人打兩分鐘電話,一個月的工資就花光了。分子光譜課考試,滿分20,他只考了3分,相當于100分只考了15分。“那時候受打擊挺大的。真正學遙感之后,我發現它到了物理范疇,以前學的測繪,其實比較偏數學幾何范疇。再加上語言的問題,老師講得又很快,我上課基本聽不懂。”
  怎么辦?顧行發想了個招兒:做點春卷給法國同學吃,然后借他們的筆記抄一抄,不懂的地方再向他們求教。就這樣,靠著一腔熱血和不懈努力,顧行發從1987年到1991年在法國先后拿到地質系遙感應用碩士學位、物理系遙感物理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其間,一件事讓顧行發出了名。當時,美國的輻射定標技術在世界上一家獨大,法國不想繼續受制于人,于是招募了一批專家學者進行技術攻關。“要想遙感衛星的數據準確,就必須對獲得的信號進行定標。好比一把尺子,如果上面的刻度標定不好,那量出來的數據肯定有誤差。”
  顧行發作為法國科研組的一員,發現他們的一組定標數據和美國的定標數據相差很多,并最終證實是美國搞錯了,促使美方修改了相關數據。這給法國突破定標技術、打破美國壟斷打了一劑“強心針”。“所以我博士畢業時,一位挺有名的美國專家特地趕到法國,參加我的論文答辯。當地議長也親自來祝賀我,給我頒發獎章。”
  學成后,他想回國效力。但由于國內開展遙感研究和應用工作的條件尚不成熟,孫家棟院士、童慶禧院士、吳美蓉院士等老一輩專家建議他先留在法國多看、多學,同時與國內同行多交流,“未來總有回報祖國的一天”,他便留在了異國他鄉。那些年里,他心系祖國,常召集在法國工作的中國科學家組成志愿團,回國為發展建設出謀劃策。
  2003年,在法國圖盧茲召開了一年一度的世界遙感大會,中國去了300多人,但沒有一篇文章介紹中國的衛星,也沒有一個人講中國對地觀測衛星計劃。“整個大會,一點兒中國聲音都沒有。”顧行發大受刺激。在圖盧茲廣場上,他對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田國良教授說:“我雖然常回國交流,但現在看來,這無異于隔靴搔癢。想做中國的遙感衛星,我還是得回中國去。”
  時機確已成熟。不久后,時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布鞋院士”李小文告訴顧行發,我國要籌建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邀請他回來參與工作。回國后,顧行發牽頭組建了中國遙感應用“三大機構”——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環境保護衛星遙感重點實驗室。也因他的努力,世界遙感大會開始有了中國會場。
  “在國際上發出中國的聲音很重要。”顧行發說,“美國經常講‘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這里面就有兩個問題:一是誰來制定規則,二是為誰制定規則。我想,第二點更為重要。我們希望能為多數人、為長期發展制定規則,那么我們就得靠實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規則的制定。”
專訪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顧行發:為大地“拍CT”的人
顧行發(右)在河北懷來遙感綜合試驗站作業。
專訪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顧行發:為大地“拍CT”的人
顧行發(左)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研究員邱康睦(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小文到青海湖工作。
  遺憾與幸運
  這次采訪是在北京一處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演播室里進行的。充滿年代感的環境,勾起了顧行發的回憶:“當年我回國后,住的也是類似這樣的老樓。樓道里總是堆滿雜物,屋里的水龍頭一擰就斷。每到晚上12點,小區就關門,電梯也不運行了。我加班到凌晨回來,只能翻墻進去,然后摸黑爬上13樓……”不過對他而言,這都不算問題。工作之外,他的物質欲望很低,甚至覺得人只要能吃得飽、穿得暖、睡得著就行。
  “所以,錢對您不重要?”《環球人物》記者問。“錢為什么不重要?錢對大家都很重要。但有一點錢之后,錢不是最重要的。”顧行發十分坦率。
  他小時候嘗過“貧苦”的滋味。父親一個月掙三十來塊錢,得養活5個孩子。為了補貼家用,不識字的母親四處給人做飯、扛包。家里蓋房子用不起瓦片,只能用油氈或干草,一下雨就四處漏水。家里也買不起表,想知道時間,他得跑到鄰居家問。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還花錢給家里訂了兩份報紙,一份是《參考消息》,一份是《解放日報》。這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顧行發后來的金錢觀:人需要錢,以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但人不能只追求錢,精神生活的豐富、人生價值的實現都很重要。
  昔日吃過的苦、遇過的坎,如今顧行發都能笑著說出來。唯獨聊到家人時,他的情緒瞬間低落下來。他說:“每個人都應當做到愛國、愛鄉、愛家人。在最后一點上,我做得不夠。”有一回,他發現大兒子突然將20多個獎杯扔進了院子里的垃圾桶。他問兒子為什么要這么做,兒子說:“別人拿獎時,都會收到來自父母的擁抱和祝賀。我呢?每次拿獎,你都不在。我留著這些獎杯有什么用?”因為工作太忙,顧行發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對小女兒也感到很愧疚,現在經常一個月都陪不了她和妻子一起吃頓飯……”講到這里,顧行發有些哽咽,流露出一位普通父親的柔軟。
  對家人的虧欠,是顧行發藏在心底的遺憾。但別人問他是否后悔時,他的答案永遠是“不”。“目前,我國有300多顆遙感衛星,這個數量相當于全世界除美國之外所有國家的總和。論載荷的數量,也就是遙感衛星上相機的數量,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能趕上國家快速發展的時代,參與其中并發揮一定的作用,這是我人生極大的幸運。”
  這個過程中,他獲得過很多榮譽。2012年,因為在我國衛星定標工作中的貢獻,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年后,因為遙感衛星關鍵技術及應用的研究,他又一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加上1990年那一回,他一共拿了三次國家級大獎。光環之下,顧行發依舊冷靜。“科學家精神,關鍵就是4個字:求真務實。”2023年底,在中國科協主辦、《環球人物》參與組織的“對話科學家”主題活動上,他直言:目前各衛星系統之間相對孤立,尚未形成真正意義的通導遙一體化的系統,這是機遇,也是挑戰。
  未來,科技發展需要多領域新興技術的融合創新,更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顧行發深知這一點,多年前就開始給家鄉的學校捐款,設立專項基金,邀請困難家庭的孩子來北京游學。“這將激發孩子們對科學、對首都的熱愛,或許還能讓他們在外部世界找到一些心之所向的東西,埋下夢想的種子,這很重要。”誰知道那群孩子里,會不會就藏著下一位改變世界的科學家呢?
責任編輯:蔡曉慧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麻豆精品果冻传媒|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天堂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3300章极致易天下完整| 欧美韩国日本在线观看| 女人被男人狂躁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伦露脸在线|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第四色亚洲色图| 成年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韩国三级最新理论电影|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视频二区| asspics美女裸体chinese|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国产精品先锋资源站先锋影院|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天堂网在线资源www最新版| 波多野结衣不打码视频| 天天天天天天干|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一级毛片在线直播| 日韩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特级毛片国产|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麻豆| 性放荡日记高h| 动漫人物将机机插曲3d版视频 | 国产亚洲真人做受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