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報道,山東日照,一位路邊賣淀粉腸的阿姨主動出示證明書。
要為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
淀粉腸“驗明正身”。
一則315報道讓淀粉腸“塌房”,廣受喜愛的小吃突然變得無人問津。前有攤主一晚上零收入,后有淀粉腸阿姨主動出示證明書。生產廠家紛紛在直播中開吃淀粉腸,力證自家產品沒問題。
· 有商家在直播中2小時吃了10根淀粉腸。
食品安全問題向來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所以在食品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來得格外猛烈。報道中曝光的本是部分無良商家,落到現實中卻導致全行業遭遇信任危機。
公眾的恐慌,完全可以理解。
近年來,“檢查配料表”成為許多人的飯前習慣,而街上售賣的淀粉腸往往已剝去外衣,根本看不出任何信息。
淀粉腸的配料是否干凈?渠道是否正規?廠家是否靠譜?面臨信息壁壘,消費者無計可施,“不吃”成了無奈的選擇。
淀粉腸阿姨出示證明書,和生產廠家直播吃淀粉腸一樣,目的都是想在這場危機中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但效果如何還不好說。
如果廠商確實是合法合規地生產、經營,卻因“劣幣”遭遇滅頂之災,也是令人同情的。
還應追問的是,淀粉腸到底做到什么標準才算合格?肉泥就代表不安全、不衛生嗎?能不能添加?據了解,現在尚無明確的國家標準。
仗義姐梳理發現,許多企業主要以下面2個標準為參考:原衛計委與原食藥監總局于2016年發布的GB272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熟肉制品》,商務部于2017年發布的推薦性行業標準SB/T10279-2017《熏煮香腸》。
淀粉腸遭遇的“身份尷尬”,其實在火腿腸上也發生過。
上世紀 80 年代,火腿腸作為肉類的創新品剛一出現便風靡全國,各大品牌隨后打響價格戰,導致火腿腸的含肉量一度降低。有關火腿腸的流言甚囂塵上,甚至有人謠傳廠家用死老鼠肉做原料。
為了規范行業發展,2006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火腿腸的國標GB/T 20712-2006 《火腿腸》。
不久前,全國肉禽蛋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標委會)秘書長劉振宇回應稱,考慮到淀粉腸配料表中標注的主要配料是肉類,此次媒體報道也備受關注,標委會將再次開會研究是否制定淀粉腸國家標準,有結論后會向公眾發布。
當新生事物出現發展亂象,尤其需要監管部門出面健全行業規范,倒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希望相關部門盡快制定行業標準,為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淀粉腸“驗明正身”,讓從業者干得踏實,更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總監制: 張 勉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凌 云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淀粉腸,“塌房”,攤主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