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一生心懷“教育救國”抱負,以“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作為畢生追求,是中國近現代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是第一個將中國本土發明創造的平民教育、鄉村建設經驗傳播到全世界并生根發芽取得卓越成效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理念改變了上億勞苦大眾的命運,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紅星照耀中國》作者斯諾稱他是“一位有獨創的教育家”。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為終身顧問,也是具全球影響力的公益人物。
“走出象牙塔,跨進籬笆墻”的晏陽初,在他躬耕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70余年的實踐中,開創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獨創意義且高度契合當時中國農村實際的教育思想理論體系,為中國和世界平民教育及鄉村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都具有較強的時代價值和借鑒意義。下面,我將專門與大家分享“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的故事。
一、他高擎公平濟世的思想大旗,用教育改良世界
心中有景,花香滿徑。受中國儒家思想熏陶,晏陽初從小就具有極強的使命感和救世觀,他一生所服務的對象,是世界上最讓人忽略的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他的平民教育,改變了世界億萬貧苦民眾的命運。
(一)追求公平,開辟有教無類新境界
——人格平等,不論身份地位種族,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晏陽初始終將“平”字貫穿于他所從事的平民教育全過程。用他自己的話說,“平民教育的‘平’字,是‘平等’意思:‘道德人格平等’‘受教育社會機會平等’”。在開展平民教育時,晏陽初對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不分男女、不論年齡、不論地位,不分長幼、不分職業,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販夫走卒,只要愿意學,他都一視同仁免費教育。
20世紀50年代后,晏陽初再次走出國門,將在中國探索成功的平民教育經驗推向世界。他的足跡遍布泰國、菲律賓、印度、加納、古巴、哥倫比亞、危地馬拉等5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他心懷悲憫,不分人種、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和國家開展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v觀中國歷史,春秋時期孔子開創了私學之風,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有教無類”讓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則以更加開闊的人類視野和國際視野,讓所有人都能受到教育,開辟“有教無類”的教育新境界。
——達者為師,不論階層年齡性別,人人都有平等育人的義務。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提出“學無前后,達者為師”的觀點影響了中國千百年,為后世教育樹立了光輝典范。晏陽初在從事平民教育中,不僅奉行人人都可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施行達者為師,只要學習在前、人人都可當老師的理念。在一戰歐洲戰場教授華工識字時,為解決教師不夠問題,他采取先學教后學的方式,從先參加識字班的學員中選拔授課老師。1920年他回國開展識字運動時,為解決師資緊缺問題,他從社會各階層廣泛招募老師,青年毛澤東就曾在晏陽初的平民教育中當過老師。在定縣開展識字教育過程中,為解決教師人手不足問題,晏陽初又發明了“導生傳習制”,在每個村子挑選優秀的畢業學員充當教師,不分年齡、不分長幼尊卑。傳習的導生有二十多歲的青年,也有七八歲的小娃娃,還有十多歲的大姑娘。通過全面施行達者為師,到1936年定縣全縣472個村共辦起平民學校470所,識字教育快速、全面鋪開。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絕大多數地方都只有少數人能接受教育,絕大多數農民是文盲,定縣是當時全國唯一一個無文盲縣。
——生而平等,用教育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為了讓教育回歸人人平等的本質屬性,晏陽初還致力于用教育打破階層,推動建立人人平等的平等社會。針對民國時期深入骨髓的階級不平等性,他從改變觀念入手,在親自編寫的《平民千字課》中用最淺顯、直白的語言讓平民認識什么是“平等”,從觀念上打破階層固化。他這樣寫道:
你是人
我是人
不分貧與富
不分尊與卑
同是中國人
人人該平等
是不分貧與富、卑尊同
中國該平等
這些近乎口語化的內容,不僅從觀念上道出了人人平等、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教育權利是晏陽初平民教育的核心,并從人格上表明了人人平等的人性本質,將公平教育的理念折射到全世界,進而影響世界、改良世界。
(二)尊崇實際,開創平民教育新潮流
晏陽初雖然出生于地處偏僻的四川巴中,但從小接受的西方教育。13歲他就進入西方教會在四川閬中開辦的天道學校學習,畢業后又進入成都華美高等學校學習。其后又在朋友資助下考入香港大學學習,再后又求學于美國普林斯頓和耶魯雙料常春藤大學,長時間接受西學,自稱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思想相結合的一個產兒”。他學成回國時,正是西學東漸、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凋敝、以西為尊的時代。彼時,國內主張全盤西化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申剃柍醪⒉幻孕盼鲗W,他尊崇實際,崇尚創造,主張中西兼容。認為不論是中國的傳統教育還是西方文化教育都只是手段。中國教育的途徑應該是:“不要再模仿別人,要自尊自信,自己創造。國外先進的我們要學,但外國的教育,自有他們的背景,我們絕不能毫無目的盲目抄襲”,他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見》中說“我國有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環境,亦當有我國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適應我國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是中國的公民教育,非有實地的、徹底的研究不可”。他不反對外國優秀的東西,但主張對本國歷史文化環境務必徹底研究,求得公民教育的根據;對于外國東西亦可引為參考,以期適應世界的潮流。
從美國學成歸國后,盡管他有在法國戰場為華工服務豐富經驗,但他還是花費一年多時間深入中國19個省份,在大半個中國進行廣泛的實地考察。他花費大量時間走訪鄉村,與農民交談、觀察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深刻了解中國廣大平民百姓,尤其是農民所面臨的困境,從而因地制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平民教育方案。正是這種深入實際、尊崇實際、崇尚創造的教育思想,晏陽初領導的平民教育很快受到社會各界廣泛歡迎,在全國迅速鋪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教育之路,進而走向世界,甚至美國等發達國家都紛紛學習借鑒他的平民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用以開展掃盲運動,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引領了世界平民教育時代潮流。
(三)濟世開智,走出教育改良新路徑
晏陽初一生尊崇“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儒家思想,矢志將教育作為啟迪智慧、提升素質、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力圖以“不流血”的方式達致強民救國的偉大目標。他為此而秉心直行,終生不悔。
晏陽初始終相信人的尊嚴和價值。認為每個人無論其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如何,都具有與生俱來的尊嚴和價值。這一點,時至今日,仍然難能可貴。他認為,平民并不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發揚這智慧的機會。平民教育也不是以慈悲為懷的施米施粥的貧民教育,而是培養國民元氣,改進國民生活,鞏固國家基礎的新型教育。
他的這種意識和精神起源于歐洲一戰法國戰場為華工服務的教學實踐。他在當時的工作中發現,這些處在社會底層的勞工“苦力”雖然被英法美各國的士兵瞧不起,卻并不蠢笨,反而有著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巨大的潛力,只是因為缺乏教育機會,使這些力量得不到發揮。晏陽初說:“中國現在不是沒有人才,是民眾的‘腦礦’未開,有許多智士哲人,都埋沒在不識字的人腦海中了”,于是立志要開發“人礦、腦礦”,發誓“不做官,不發財,終身獻給勞苦大眾?!?/p>
于是,他教華工識字,鼓勵工人免費學習,還用白話文編寫《駐法華工周報》,用通俗的語言向華工宣傳新思想。其中一件事對他震動很大:一位“苦力”來信說:“先生大人,你自辦報以來,我知道了大多天下事,但你的報太便宜,恐怕不久以后會關門,我愿把戰爭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個法郎捐給你辦報?!边@件事深深震撼了晏陽初,多年后,他說起此事,說是“苦力”教訓了我,我不但發現了“苦力”的苦,還發現了“苦力”的力,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救濟,而是發揚——發揚他們的潛伏力。生意人知道開金礦、銀礦的重要,卻忘記了腦礦。而世界上最大的腦礦在中國。幾億中國農民窮在什么地方?便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的潛伏力,埋沒了他們的腦礦。許多中國的像愛因斯坦、林肯、愛迪生、杜威這樣的英雄豪杰被埋沒了。這個,也就是晏陽初的“一大發明”的起源。
后來,美國羅斯福總統提出著名的“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貧困及免于恐懼的自由”“四大自由”號召后,晏陽初提出了“第五大自由”。他說:如果沒有“免于愚昧無知的自由”,其他“四大自由”即民主與和平目的都不可能達成,沒有任何一國能超越其民眾而強盛起來的。
無論是“解除苦力之苦,開發苦力之力”“開發中國人民特別是貧苦農民豐富的‘腦礦’”,還是“除文盲,作新民”,晏陽初的思想和行動始終以“人”為航標,相信人的尊嚴和價值,以及由此造就一個美好世界的能力。他在接受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采訪時說到,“我要向全世界提出這一個問題,請求解答。為什么不能團結所有國家、所有地區的人民以共同打擊我們的敵人——愚昧、貧困、疾病和腐敗政府呢?”“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
二、他奉行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用行動奔向大同
晏陽初一生踐行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的教育信條。他在平民教育中身體力行、以身作則,開創了平民教育新境界。正如晏陽初自己所說,他“窮干,苦干,硬干”了一輩子,“從中國干到世界上干”。面對各種贊揚與質疑,他如此“自剖”:“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思想相結合的一個產兒。我確實有使命感和救世觀;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惡習敗俗,去舊創新,卻不注重以暴易暴,殺人放火。如果社會主義的定義是平等主義——機會和權益的平等,我也可以算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但我希望人類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故不贊成斗爭,也不相信階級決定人性。我相信,‘人皆可以為舜堯’。圣奧古斯丁說:‘在每一個靈魂的深處,都有神圣之物?!祟惲贾钠毡榇嬖冢彩俏疑钚挪灰傻摹!?/p>
(一)崇尚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踐行身體力行的“教育家精神”
晏陽初不僅是平民教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更是躬耕一線,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樹立了良好形象的教育家榜樣。在一戰歐洲戰場上教授中國勞工識字時,他親自編寫教材,親自給學生授課,親自刊印報紙,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將投身歐洲戰場的10多萬華工的識字教育全面鋪開并取得驕人成績。1920年回國開展平民教育時,又立足國內實際,親自編寫教材《平民千字課》,親自參與組織發動和學校授課,親自講解每一個字的含義和用法,幫助平民快速掌握基本的讀寫能力。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城市平民教育全面鋪開進入高潮后,晏陽初作為平民教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開展平民教育所需資金也大多都是以他個人名義籌款所得,是平民教育名副其實的“金主”,但他卻從不空坐在辦公室施號發令,沒有絲毫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帶著金發碧眼的妻子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放棄了舒適的城市生活,抱著“給鄉下佬辦教育”的信念,帶領知識分子主動放下“上等人”身段,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墻,深入民間與勞苦大眾為伍,躬耕教育一線。
用晏陽初自己的話說,“自北京遷到定縣,不是地理上幾百里路的距離,實在跨越了十幾個世紀的時間。我們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在各方面盡力使我們適應鄉村生活,和農民同起同居,千萬不能在定縣形成‘小北京’!”在他的帶領下,當時國內文化教育界許多知名人士,以及眾多留美、留德、留英、留日的海外歸來的博士、碩士,放棄大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舉家遷入偏僻艱苦的定縣。最多時超過500人,其中研究生、博士就達60多人,“博士下鄉”成為美談。有專家說這一舉動標志著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學而優則仕”與“坐而論道”等傳統觀念的超越,使延續千百年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第一次有了轉變。
(二)崇尚實踐出真知,奉行知識分子要向實踐學習的教學理念
晏陽初認為知識分子不是萬能的。在深入定縣開展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時,他反復強調不能以為我們有知識,是大學士、大博士,就什么都懂得,一切都正確。他反對知識分子高高在上,堅信實踐出真知,主張知識分子要沉下去回歸大眾,走知識分子與人民大眾相結合的道路,批評中國知識分子傳統上的書齋作風,反對讀書人成為脫離農村的一種特殊階級。他說:在中國歷史上,有兩種“瞎子”,兩種“盲人”。一種是生活在社會性底層的不識字無知無識的瞎子,叫“文繼,連盲”;一種是雖有知識,但處在社會性上層,遠離勞苦大眾,不了解廣大人民疾苦,更看不到人民身上的潛在力量的盲人,這種人也叫瞎子。
晏陽初總是在實踐中求得真知。他說:“有好多東西我們不懂,或沒有真懂,反倒是農村的百姓具有真知灼見”。他親自深入農村,徹底地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虛心地向農民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做人民的學生。強調知識分子在與平民結合的時候,要從根本上破除“上智下愚”的傳統封建觀念。
晏陽初這樣注解走進民間的真實意圖:我們知道自己不了解農村,才到鄉間來求知道。我們不愿安居太師椅上,空作誤民的計劃,才到農民生活里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
為了向農民學習,1929年秋天,晏陽初一行來到定縣翟城村,立即走訪農民,身先士卒穿起粗布大褂,住著和農民一樣的房子,吃一樣的飯菜,就連向來喝洋咖啡吃洋面包的混血妻子許雅麗也照樣吃起了面疙瘩。與農民閑談之時,他還拿起嗆人的旱煙管猛吸幾口,并夸贊“味道不錯”。事實上,他并不抽煙。一位老人還記得,這位城里來的先生還學會用方言跟農民說話。晏陽初和他的同仁散居在農民的土屋里,生活上完全同農民打成一片。
他認為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便積極參與農村的勞動生產,親自下田勞作,了解農業生產的過程、農民的勞動強度以及在生產中所面臨的問題,經常向他們請教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如農作物的種植、養殖技術、土壤改良、防治病蟲害等,并將這些經驗進行總結、改良和推廣。通過參與勞動,他不僅能夠切身體會農民的辛苦,還能更深入地了解農村的經濟狀況和農民的生活需求。
農村有著獨特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晏陽初便虛心向農民請教當地的文化傳統、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內容,深入了解農村社會的結構和農民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農民的行為和價值觀,以便在開展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時能更好地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制定出更加符合農民實際的教育方案和建設計劃,為后續的教育和鄉村建設工作提供實際依據。
(三)崇尚系統推進,秉持鄉村教育要連鎖全面施行的系統觀念
在教育中,他注重系統推進,整體推進。他說“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個體系?!薄安皇侵χ澒?,而是通盤籌劃”。從他回到中國的那一天開始,晏陽初就立志將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打造成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他認為“社會與生活都是整個的、集體的、聯系的、有機的,決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支離破碎地解決問題”,要“連鎖的進行全面的建設”。
為推進全民識字,晏陽初推行“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其中:學校式教育以青少年為主要教育對象,在學校中對青少年進行基本知識的傳授;社會式教育主要通過開展各種社會團體活動,向群眾及團體進行教育;家庭式教育主要將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員橫向聯系起來進行教育。
在開展鄉村建設時,他通過深入調研,冷靜分析后認為:農村的問題千頭萬緒,認定農村主要存在“愚、貧、弱、私”四種問題。所以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讓普通民眾識字,再系統地實施“四大教育”: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攻貧,培養生產力;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養團結力。
不僅如此,即便在單純的識字教育中,他也不單純的就識字而教識字,而是輔以辦報、課外讀物等方式增進了解,鞏固提升。在河北定縣試驗時,他專門創辦了適宜農民閱讀的《農民周報》,打造了流動圖書館,搭建了農民劇臺,開辦了最早的農村廣播電臺,這些在當時的中國都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四)崇尚多向發力,堅守全方位激發民力的教育主張
晏陽初堅信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是發揚,而不是救濟。認為平民并不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發揚這智慧的機會。鄉村改造是為了民族再造,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是鄉村改造的主力。知識分子回到民間去,不是包辦代替,而是啟發教育農民,激發調動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他們自發自強的精神。
在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中,晏陽初把對平民的啟發、教育、宣傳工作放在首位,讓平民樹立主人翁意識與從事改革的主動精神。他認為提出的一切計劃、方案及方法都要與平民共同商量研究,要使我們所掌握的科學道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晏陽初認為鄉村建設的核心在于農村勞動力的培養和開發。他常說:“中國的問題千頭萬緒,但最根本的問題還在于人,從事人的改造的教育工作成為解決中國整個社會問題的根本關鍵”。他提出“建鄉須先建民,一切從人民出發,以人民為主,先使人民覺悟起來,使他們有自發自動的精神,然后一切工作,才不致架空?!睙o論教材還是教學,都必須首先考慮農民的可接受性。晏陽初說:“有些時候,我們的主張盡管正確,也需設法使它變成平民大眾自己的主張。這往往需要耐心,而要說服等待,切不可操之過急,一廂情愿,簡單從事,包打天下。社會改造事業,沒有千百萬覺悟了的勞苦大眾積極參加,是一定不會奏效的,是注定要失敗的”。
晏陽初認為須先促成平民“自力”,然后才有“更生”的希望。在調研過程中,晏陽初非常注重傾聽農民的訴求和意見,與農民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他鼓勵農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認真聽取他們對教育、醫療、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期望和建議。通過這種方式,他能夠更好地了解農民的內心需求,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他指出“要達到開發民力的目的,必須從整個生活的各個方面下手”,必須灌輸知識,增加生產,保衛健康,促進組織,因為知識、生產、健康和組織都是一種現實的力量。“所謂開發民力,就是開發人民的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和組織力”。晏陽初的自力更生思想和對“民力”的認識,代表了當時對農村現狀的較高認識,在今天的鄉村振興中仍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三、他抒寫躬耕不輟的教育故事,用實干成就夢想
在晏陽初開展的平民教育中,發生了很多具有典型的教育故事,至今仍是頗有深意。下面,分享三個小故事。
(一)甘于奉獻,體現教育家精神的家國情懷和仁愛之心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在晏陽初身上也得到充分體現。在此,舉幾個小例子。
——不為獎學金折腰的愛國情懷。1913年青年晏陽初以入學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后,按規定“凡考取第一名的可獲得英皇愛德華第七獎學金1600美元”。1600美元獎金對貧窮的晏陽初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字。他當時一年的開銷也不過100美元。這1600美元的獎金,可供當時的他使用16年。但當時英國有個規定,要獲得這筆獎學金,必須加入英國籍。晏陽初斷然拒絕了1600美元的獎學金,面對當時的香港大學校長索特的親自勸導,他說:“為了區區1600塊錢,竟要一個學生出賣自己的國籍,校長,恕我直言,這代價也太大了吧!我是很窮,很需要這筆錢。但我鄭重地告訴您,這筆獎學金,我不要了?!闭f完,他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晏陽初當時能到香港大學讀書,完全是靠受朋友史文軒兄妹的資助,經濟十分困難,生活用度經常捉襟見肘。但在這種情況下,晏陽初斷然拒絕領取獎學金也要保留自己的中國籍。在他年老時,多次對侍奉在身邊的女兒說,他死后,一定要將他的骨灰運回祖國安葬。如今,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巴中塔子山晏陽初博物館。
——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人生志向。晏陽初畢業于美國耶魯與普林斯頓雙料常青藤大學,在那軍閥混戰的年代,以他的能力和學識,回到國內,高官厚祿本是指日可待,他卻解下長衫,俯下身子,躬耕泥土,立志不當官不發財,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開展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
他在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時,受蔣介石看中,多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他都委婉拒絕了。年輕氣盛的少帥張學良,送汽車拉攏他,在平教會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拿出800萬大洋,甚至關押了他的同事,強迫他當官,晏陽初依然給予了強硬回絕。
——令人敬重的人格魅力。1926—1937年,晏陽初以河北定縣(今定州)為試驗地,以縣為單位,開始了綜合的社會改造試驗,史稱“定縣實驗”。500多位知識分子在定縣,其中60多位博土專家,像陳筑山、馮銳、馮茂如、瞿世英、孫伏園、傅葆琛、鄭錦、熊佛西、陳志潛等。陳筑山,鄭錦,都跟晏陽初到偏遠的定縣從事平民教育。瞿世英是誰?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陳志潛,公共衛生之父。一方面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的為民情懷,更重要的是受到晏陽初人格魅力的感召!
(二)燈籠教學,晏陽初因地制宜創新教學方法,吸引農民參加學習教育
在定縣開展識字教育初期,大多數農民都對學習不感興趣,認為種莊稼跟識不識字沒有絲毫關系。為打開局面,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靈機一動,將農諺和節氣歌謠寫在晚上用以照明的燈籠上,趁著大伙兒乘涼的時候進行講解,很快激起了大家伙兒的學習興趣,從而迅速打開了學習局面。
夜晚乘涼的時候,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每人手提一盞燈籠,和鄉親們攀談。他們的燈籠很特別,上面畫的不是花鳥樓閣,而是寫著農諺和節氣歌謠。見農民對燈籠產生了興趣,他們便詢問乘涼的村民是否認識燈籠上的字。
見村民搖頭,他們便說道:“老鄉,這上面是農諺,說的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等勾起了老鄉的好奇心,他們接著解釋說,“它說的是播種的事呢,白露、寒露、秋分都是一年三個節氣。‘白露’呢,通常在每年的9月7、8、9日交節;‘秋分’節氣,通常在每年的9月22、23、24日交節;‘寒露’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0月8、9日交節?!茁对纭囊馑际钦f,9月上旬種小麥呢,時間就太早了些,而到了‘寒露’節氣,也就是10月上旬那個時候,播種小麥又太晚了,而只有在‘秋分’這個節氣,也就是9月下旬的時候,播種小麥,才是正好的時候……也就是說,再過一段時間,就要抓緊時間來種小麥了……”
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以燈籠的方式,諸如此類將漢字和農事生產聯系起來,使村民們感覺知識是有用的,知識確實可以用來幫助種田,很快就激發了普通民眾的學習興趣。
(三)示范帶動,晏陽初注重激發農民主體學習改造的主動性
要想讓農民改變觀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得有讓他們信服的成績,農民很實際,光靠嘴說,是沒有人會相信的。定縣實驗中,生計教育的成效如何,關系到農民投入鄉村改造的熱情,關系鄉村改造運動的成敗。如何推行生計教育,在當時的中外教育史上又無前例可循。采用傳統的學校式正規教育方法更是不可行的。于是,晏陽初他們創造了用示范推進的方法,當時稱為“表征”:挑選平民學校成績好并熱心農業技術改革的農戶,作為示范戶。以此作為當地農業推廣的中心與農業經濟建設的樞紐,通過他們實地操作、實際成果與現身說法,向其他農民做表展演示范。這樣就把課堂搬到了農田、變書本教學為實干學習。
當時定縣的棉花產量很低,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在村子里與頗有見識的老人談起這個話題時,老人卻很詫異,好像這個問題很奇怪,說村子里世世代代都這樣種棉花,收成都不錯。老人說自己種了幾十年的棉花,產量都差不多,棉花的收成就這樣了。意思很明顯:你們這些城里來的先生,讀書也許可以,種莊稼還得向他請教。
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碰了個軟釘子,于是想到了實驗示范基地。翟城村實驗示范田周圍是村子里村民們大大小小規則不一的農田。春天暖陽里,周圍農田里村民們的麥苗才綻新芽,實驗田的麥苗早已是綠油油的了,引得周圍的農民們紛紛稱道。卻還有些老農不服氣,根本不相信這群讀書人能務農種莊稼。
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一點也不惱,他們也不爭辯什么,只是細心侍弄著自己的試驗田,最后用高產的成功實驗扭轉了農民的落后種植思想。到1933年,定縣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麥品種改良,谷子改良,雞鴨等家禽和生豬優質品種的引進,科學耕作技術引進,新型農具推廣等,都極大地增加了定縣農民的收入。當時引進了很多品種優良的果樹,今天仍然碩果累累,造福當地百姓。。
晏陽初在他生前最后一次的公開演講里表示:“愿我畢生的工作——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成為我的遺產?!北本┐髮W教授錢理群認為:“這是一份十分豐富厚重的遺產,它首先體現為一種廣泛、持久、富有成效的實踐活動,令后人永遠懷想;同時,它更具有極大的理論含量,而且這是真正從中國現代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理論,是本土的又是現代的,因此它也能夠超越其所產生的時代,而對中國現代教育與鄉村建設產生持續的影響?!?/p>
晏陽初是世界平民教育運動杰出的倡導者、傳播者、實踐者。他是世界的,更是中國的。我們探索研究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的教育人生,就會發現,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思想,高度契合當前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對于今天我們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具有重大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