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電影導演,我還是很希望觀眾走進電影院去看,你最好別在手機上看,最好別看那個3分鐘介紹。”最近,張藝謀在一檔訪談節目中吐露心聲。
事實上,放眼中國乃至全球,許多電影創作者都有類似觀點。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在談到網飛(Netflix)的流行時就說過:“真正的電影,都應該在電影院看。”誕生至今的100多年來,電影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類型的特征之一就是觀看時的沉浸感。巨大的屏幕、昏暗的環境以及不能暫停的進程,成為創作者進行藝術表達的必要構件。
然而,快速發展的短視頻與互聯網,給電影產業帶來了沖擊與重構。不可否認的是,對于廣大打工人來說,手機上的“3分鐘看電影”更易得、更高效,也更容易篩選出自己的喜好。即便不小心“踩雷”遇到爛片,犧牲的也不過是3分鐘而已。
時代的潮流不可阻擋,短視頻解說也并非洪水猛獸。只要符合版權規范,短視頻解說就相當于電影原作的“論文大綱”“精彩摘要”,反而能吸引觀眾對原作產生興趣。一些宣發成本有限的小制作電影,也可以通過短視頻切片的傳播觸達一部分目標觀眾,進而推動他們走進電影院。歸根到底,觀眾并不是舍不得一張電影票的花費,而是希望看到有足夠誠意和質量的作品——電影好看,才是硬道理。
張藝謀,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