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設計教育與研究領域
他用自己的熱情和智慧
引領著一批又一批學生探索美的世界
產教融合 美育實踐
他致力讓“新海派文化”走向世界
他就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程雪松教授
程雪松
博士,教授,博導,現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委會委員。
主要從事城鎮環境更新設計和藝術建城問題研究。主持教學成果獲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22)、二等獎(2018、2022),獲寶鋼優秀教師獎、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稱號等。擔任2019米蘭三年展中國國家館“進退之間的設計”展區執行策展與藝術設計,WDCC2022首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設計新海派”策展人,策劃發起鄉村藝術品牌“摩登田野:新海派鄉村藝術節”。
“藝術”是程雪松老師多年來的執著追求,也是他與上大結緣的紐帶。“與上大的初見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大二那年,程雪松跟隨美術老師參加了一項上海市大學生的繪畫展覽,在送參賽作業的過程中,他第一次踏入了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大門。“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地方像一個世外桃源,很安靜。到處都是小小的展廳和畫廊,以及充滿藝術氣息的學子,我就覺得這個地方特別好。”一顆種子就這樣在他的心中扎根、發芽。
2004年,從同濟大學畢業后,成長于教師家庭的程雪松,在家人的影響和熏陶下,自然而然地走進了上海大學的大門,正式成為一名高校教師,迄今已經有整整20年了。
“與學生溝通交流是幸福感的源泉”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追求“美”的腳步。“美”可以愉悅身心、彰顯活力、健全人格、涵養情懷;向美而行、以美育人,是“美育”承載著的重要使命。
作為一名美術學院的高校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程雪松老師也深知培養學生美育素養的重要性。2023年,程雪松作為主要授課教師之一的上海大學本科生思政通識課《美育中國》開講,將美育素養的提升與課程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為研究生開設的核心課程《國家形象設計理論與實踐》,以程雪松老師及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參與的“世博會中國館”項目為中心,梳理世博會的發展脈絡,探討國家形象設計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打開美育之旅的大門,堅定其文化自信。
除了日常課程教學、指導本專業碩博士學生外,程雪松老師也擔任著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副院長一職。完成繁忙行政工作的同時,程雪松仍然希望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與學生培養中。“副院長是我的社會角色之一,所以行政工作我必須要認真做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但我覺得我的本職工作還是一名教師,我會保持和學生之間的密切接觸。”程雪松說道。
除了培養出27名碩博士學生之外,程雪松老師也先后擔任了10名本科生的全程導師。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是上海大學特色的本科教育制度之一,強調導師要從本科新生入學之日起全程參與、全程陪伴、全方位指導,陪伴學生大學生涯的全過程。“平衡行政工作和教育教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一直堅持不能離開一線教學,因為一旦離開講臺,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就會疏遠,也很難理解一線教師面對的問題和困難。”
“老師的投入是100%還是50%,學生心里會有一桿秤。”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在寶山校區和延長校區均有課程分布,程雪松的日常辦公地點在寶山校區,而他的學生則在延長校區住宿、上課。為了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保持和學生之間的聯系,程老師每周三晚上會來到延長校區開組會,同時傾聽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的煩惱。每周一次的見面溝通頻率,是繁忙的教務行政工作中保持本職初心的方法;每次聽到學生的傾訴和分享,幫助他們答疑解惑,也總能讓程雪松獲得切實的幸福感。
“給學生打開藝術人生的第一個舞臺”
時代的轉型和業態的重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程雪松認為,“身在高校的教師仍舊要保持對行業的敏感程度,不能局限于課堂,要把行業最前沿的東西傳遞給學生”。在日常的教學之外,程雪松積極對接業界和學界,為學生走上社會“搭橋牽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
2023年起,在學院的關心支持和程雪松老師的不懈努力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與相關企業合作,將美術學院的優秀畢業作品以“展覽+拍賣”的方式接受社會的檢驗,讓畢業作品拍賣活動成為美院學生步入社會前的展示平臺,拓展了藝術生的就業渠道,也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我們去年的作品很受歡迎,18件作品都被藏家收購,而且供不應求。藝術家最終要靠作品來體現自己的價值,這個拍賣會讓畢業生在藝術市場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是他們走進社會、開啟藝術人生的一次彩排。”今年,更多美術學院畢業生的優秀作品在衡山路8號展覽、拍賣,得到了上海市多家主流媒體的報道。
近年來,程雪松陸續出版發表了《城市空間與環境設計演進》《藝術為城市策展:公共藝術視角下的城市規劃展示理念和策略》等專著和期刊論文。“我不屬于純理論型的研究者,我寫的文章和實踐聯系得比較緊密,很多都是在實踐中進行思考和總結的。我們這個學科總歸是以理論為基礎,然后通過實踐作用于社會的。”
在對學生的指導、教育和陪伴中,程雪松特別強調學生藝術與設計實踐能力的提升。而帶領學生參加產教融合項目,便是鍛煉他們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更多的是給同學們學術上的指導,但實際完成一個項目的過程,則能讓學生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需要同時關注客戶、使用者、運營方的想法和需求,這樣的經歷能讓學生學習到很多課堂中沒有的知識。”
“讓新海派文化從長三角輻射到世界去”
海派文化沉淀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描摹著這座城市的肌理,又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推陳出新。“我們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高舉的旗幟就是新海派,新海派的重點在‘新’,是走向世界、包容創新的文化。”程雪松認為,提出新海派的原因在于時代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用創新的文化藝術回應社會的課題,描摹時代的畫卷。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連續兩年于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江海村開展藝術設計助力鄉村振興活動,舉辦藝術展覽,分別為“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鄉村美育展”和“摩登田野:2023新海派鄉村藝術節暨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教師年度展”,程雪松正是這一活動的主要策劃者。“摩登田野”項目將美育活動融入學校、鄉村和社會,與“新海派文化”結合,編織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新肌理。2023年,在上海市學校美育案例征集活動中,該項目榮獲特等獎,并獲得上海市學校美育實踐魅力活動提名獎、上海設計100+入圍作品,還曾獲得文旅部數據中心“藝術+旅游”融合提名案例,以及2023中國鄉村美育十佳案例等,光明日報、青年報、澎湃新聞等數十家社會媒體對該項目進行了報道,累計產生30萬+瀏覽量。
“上海作為海派文化的策源地,其輻射力和影響力應當不局限于中國,更要向世界傳播開去,書寫新的故事,確立新的風格。”程雪松說,“而這也是我們作為上大人所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