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道魚,你吃過嗎?這種魚的養殖環境形似“跑道”,水體24小時保持流動,魚兒常年保持逆流游泳的姿態,就像賽場上的運動員,故名“跑道魚”。
“‘跑道魚’體形比較漂亮,脂肪含量比較少,味道比較鮮美,更重要的是價格比普通鱸魚要高很多。”浙江大學教授、南太湖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湖州市水產產業聯盟省級專家組組長徐海圣介紹。他是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扎根湖州已經18年了。“我們中心每年要為湖州引進80多個新品種、60多項新技術,受到廣大農業企業的歡迎。”
浙江大學湖州市南太湖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中心成立于2007年(2022年該中心更名為“浙江大學南太湖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在全國首創“1+1+N”農技推廣的“湖州模式”,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校與地方牽手的“合作標桿”。而這只是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助力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縮影之一。從2003年開始,浙江大學年均選派40余名教師擔任科技特派員,以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共有4人獲得“國家級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多人被評為“浙江省功勛科技特派員”“浙江省突出貢獻科技特派員”。浙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被評為“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
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指導當地農業產品提質轉型
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指導當地農業產品提質轉型
在近日舉辦的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工作交流會暨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研討會上,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黃翔峰教授表示,浙江大學高度重視以科技和人才支撐服務“三農”工作,積極構建浙大科技特派員和涉農學科專業教師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生態體系,強化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扎扎實實的服務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和高質量發展。
研討會上,浙江省科學技術廳人才處李登峰處長介紹了浙江省科技戰線在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走深走實,以高質量科技供給賦能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
浙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珂教授表示,將切實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不斷深化,高質量書寫高校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浙大方案”,切實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把初心鐫刻在百姓心坎里。
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及團隊科技特派員所在各縣(市、區)科技局負責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分享了各地科技創新及科技特派員的經驗做法。會議期間還進行了協同創新結對典型推介,通過科技特派員-頭雁-青年學生協同創新,構建起“四鏈融合”生態體系,實現從技術向產業延伸,助推產業提質增效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及團隊科技特派員所在各縣(市、區)科技局負責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等與會人員合影
圖源: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跑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