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傅小青,1968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山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憑舞蹈《喜鵲喳喳喳》《鼓子少年》及舞劇《乳娘》《挑山》等作品多次榮獲“桃李杯”“荷花獎”等全國舞蹈獎項。
11月3日下午,國家大劇院北京藝術中心戲劇場,當最后一個音符隨著觀眾掌聲消散,傅小青緊張的心化成了充盈眼眶的熱淚。作為舞蹈詩劇《黃河奔流》的總導演,他帶著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的學生歷經3年創作、排練,終于“跳”出了心中的黃河之美、之壯闊。舞臺下坐著74歲的資深演員斯琴高娃,激動地接連為演員們送上3個飛吻,她說:“我從沒見過如此純粹、真摯,將黃河文化呈現得如此完整的文藝作品。”
傅小青這樣形容《黃河奔流》對他的意義:這是對自己的挑戰、對學生的承諾、對舞蹈的追求,更是對黃河的深情。
他說:“黃河滋養了我的創作,我是黃河的兒子。”
黃河的蕩氣回腸不可簡化
黃河,是文藝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題,與黃河相關的舞蹈也很多,但舞種囊括沿黃九省(區)的作品并不多見。構思《黃河奔流》時,傅小青從結構入手,不同主題串聯起黃河流經的不同地區:以纖夫拉纖為主場景勾勒開場畫面;《源起》篇象征黃河水由清澈涓流變為黃色波濤奔流東去;《九曲》篇展示沿黃九省(區)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匯聚》篇聚焦山東,由古及今;尾聲《黃河入海》,代表中華文化擁抱世界。
“講黃河不能只講黃河,向內求,更要向外求,要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文明對話的高度上。”傅小青說。為了呈現民族性,他與主創團隊沿著黃河采風,將一路上所見舞蹈、藝術融入作品。演出時,傅小青聽到觀眾低語,都期盼著家鄉的代表性舞蹈出現,他便知道自己做對了。“青海藏族舞、四川羌鈴、敦煌飛天……只要你是沿黃九省(區)的人民,血液中流淌的情懷和感動根本按捺不住。”
為了呈現世界性,《黃河入海》中融合了芭蕾舞、古典舞、現代舞、民族舞等多個舞種,宛如一場世界舞蹈的盛宴。傅小青曾預料到這種做法會被認為“有些激進”,“但黃河九曲蕩氣回腸,無法簡化為一條平滑的曲線,她必然是豐富無比的”。
回想黃河邊的采風時光,傅小青感動依舊。為創作《黃河奔流》中的小節《挑山者》,他前往泰山采風。山坡有急有緩,游客一般在緩坡歇腳,但挑山工不歇。他們向傅小青解釋:一歇就永遠上不去,必須得一鼓作氣。“我借來扁擔嘗試,竭盡全力都難以站直,頓時明白勇做新時代‘挑山工’的意義——這種頑強向上的精神力量是我們的瑰寶,必須接續傳遞。”
向往更大的舞臺
當舞蹈雛形在傅小青腦海中清晰之后,落地的排練也被提上日程。近200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的學生參與進來,目標就是登上國家級舞臺。“專業藝術院校的舞蹈生,至少八九歲開始練舞,優中選優;地方綜合院校的學生,大部分臨近高考才將舞蹈作為專業選擇,晚了近10年。”在傅小青眼中,他和學生們也許不如“名校”師生有條件、有天分,“但那又怎么樣?我們勤學苦練,照樣可以出好作品!”
《黃河奔流》最終定版于今年年初,10月份就要進國家大劇院演出,傅小青只能帶領學生搶進度。為了不耽誤上課,他們全在休息時間排練,暑假晚一個月回去,開學提前半個月回來。學生大都不到20歲,有時情緒上難以接受,或者缺乏自信,傅小青就一遍又一遍地鼓勵、鞭策:“咱是去國家大劇院演出,必須拿出十二分的苦力,才能支撐起舞臺表現。基礎差,只能笨鳥先飛。”學生們的情緒都被他調動起來了,心里也憋著一股勁兒。排練場上,他們井井有條地安排著時間、場次,一絲不茍地訓練著動作;下了排練,老師們一起研究服化道,互相提意見、想改進方法。“他們心里是向往更大的舞臺的。”傅小青很欣慰。
經歷半年磨礪,傅小青和學生們帶著《黃河奔流》“進京”,登上國家大劇院第十七屆“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的展演舞臺。國家大劇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堯評價《黃河奔流》“立意恢宏、飽含情志”,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獨具匠心。
舞蹈詩劇《黃河奔流》制作人宋延評價傅小青:“他帶領一所地方綜合院校,拿出不亞于一線藝術院校的優質作品,這其中的付出和堅持可想而知。”
舞蹈的傳承與接力
有時候,傅小青看到學生就像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他出身工人家庭,缺乏藝術氛圍的熏陶,但憑著一腔熱血先后考入江西吉安地區歌舞團和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舞蹈編導專業進行系統專業訓練。青年時代,他幾乎將所有時間用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藝術素養的提升。1996年畢業時,他成功在濟南舉辦了個人專場——《黃河的兒子》。
“黃河給予我們認同感,滋養了我的創作,我是黃河的兒子,我要懂得反哺。”從那時起,黃河就是傅小青創作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畢業后,傅小青南下廣東,在珠海圓明園新園擔任演藝編導,打造出大型舞蹈史詩《大清王朝》等一系列作品。2007年,在外打拼10年的他回到母校,作為學科帶頭人任教至今。
17年來,傅小青最驕傲的事情是和學生們一起,通過舞蹈藝術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出來。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連續13年登上包括中央電視臺、北京衛視在內的春晚舞臺,近5年更有《乳娘》《挑山》《黃河奔流》3部大戲“進京”,每一部都帶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屬性,每一次他和學生都如同重新認識了一遍祖國大地。
《乳娘》中,他們演繹山東乳山300多名乳娘以乳汁養育1223個革命后代的故事;《挑山》里,他們到泰山腳下,感受基層干部“能吃苦、甘奉獻,舍小家、顧大家”的新時代“挑山工”精神;《黃河奔流》中的羌鈴聲聲、寧夏花兒、牧人贊歌,無不是壯美中國在舞臺上的生動再現……
“通過一次次采風、排練、登臺,我希望學生們永遠記住,我們國家是豐厚的、廣袤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傅小青說,“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新一代年輕人大展身手的天地就在前面。”
這場《黃河奔流》演出結束后,傅小青又馬不停蹄地準備起國外各大藝術節的演出,他說要把黃河的故事講給世界聽,也要讓全天下的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一起回到黃河母親的懷抱。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