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浙江臺州網友在社交媒體求助,稱自己在大陳島釣到一條有編碼的魚,好奇這條魚能不能吃,并附上了一張圖片。
根據這張圖片顯示,被釣上來的應該是一條黑鯛魚,背鰭末端處掛著一個粉紅色的標簽,上面寫著“浙海研C50”。
此事引起了網友們腦洞大開,有人調侃:“你把別人的論文釣上來了?!?/strong>
除了這些調侃的,也有一些評論,看起來非常接近真相——
“這應該是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的項目,研究黑鯛魚的,標志放流項目的魚?!?/strong>
這條魚到底是不是畢業論文?出處找到了!
據潮新聞報道,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該研究項目組負責人徐主任告訴記者:“是我們增殖放流時投放的魚苗,大家如果捕撈到,可以通過標簽上的電話聯系我們。”
近些年,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每年會進行大規模的魚苗增殖放流。在放流的魚苗上進行標記,主要有三個目的:
“第一個可以了解它的生長情況,從放流到捕撈上來時,經過了多久時間,長了多少體重;
第二個看它的洄游路線,比如說在我們舟山海域放的,一段時間后可能在溫州那邊捕到了,說明它是往偏西南方向移動;
最后是看回捕的數量,計算有多少魚被什么網具所捕撈,計算回捕率?!?/strong>
徐主任說,如果大家釣到或捕撈到標志魚,在與他們聯系后,可以把魚裝進塑料袋,先凍在冰箱里,再用一張小紙條記下捕撈時間、地點和工具,后續會有工作人員上門領魚,“我們也會適當地獎勵,主要原則是不讓捕撈者吃虧?!?/p>
據介紹,這位網友釣到的這條黑鯛魚,是十月初才放流的,“我們有好幾個項目在放,大概放了幾萬尾?!?strong>后續進行回捕統計時,研究所需要借助公眾的力量,才能了解更全面的信息。截至目前,研究所已經接到了一兩百個電話,為他們提供了捕撈信息,“大部分信息還是蠻可靠的。”
不過,徐主任也提醒大家,他們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正常的漁業生產活動中,到底有多少魚會被捕撈,請大家不要為了獎勵,特意去捕撈,這樣便失去了研究價值。
科研工作者們辛苦了
也希望大家多多
關注配合科研工作
讓我們的未來更美好
來源:中國青年報、潮新聞、小紅書
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