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但“繡”出來的《清明上河圖》你見過嗎?近日,由省工藝美術大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揚州刺繡大師衛芳領銜制作的揚繡《清明上河圖》完成。
據悉,這幅作品長12米,系已知揚州最長刺繡作品。該作品創作有何亮點和特色?記者進行了采訪。
1:1復刻 團隊耗時五年多完成
“這幅《清明上河圖》刺繡作品按照‘清院本’原畫1:1復刻而來。”衛芳介紹,底稿選取的是清代宮廷畫院的版本,原畫由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名畫師合作完成。
“‘清院本’增添了踏青、表演、戲劇等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畫面較‘宋本’和‘明本’更加豐富多彩,更適合制作成繡品。”衛芳介紹。
揚州刺繡追隨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仿古山水繡”和“水墨寫意繡”是兩大特色。為什么要繡《清明上河圖》?衛芳表示,《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一直以來,繡制一幅《清明上河圖》是很多刺繡藝人的目標。
“自接觸刺繡以來,《清明上河圖》畫稿已準備了三四次,但都沒有真正繡出來,一直是個遺憾。后來,與收藏愛好者們交流創作題材時,大家一致認為《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很好的題材。于是,我與工作室的繡娘們決定一起繡制一幅《清明上河圖》。”衛芳說。
從一針一線在繃架前描稿、配線、打底、盤線、刺繡,到一幅繡品的完成,衛芳帶領工作室的繡娘們耗時五年多才完成了這幅揚繡精品。
記者看到,整幅作品氣勢恢宏、細節豐富,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或動或靜,栩栩如生,力求還原原作的神韻。
重重挑戰 每個細節都力求最佳
繪制底稿、選底料、上稿、配線、上繃、繡字、裝裱……想要繡出一幅滿意的作品,每一個步驟都至關重要,每個細節都要求達到最佳。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清明上河圖》的畫稿創作難度頗大。“僅僅繪制底稿,我與師妹楊建紅就耗費了八個月時間。”衛芳說,得益于在揚州工藝美術學校的求學經歷,讓她對讀懂畫稿打下了堅實基礎,對畫稿的精髓有著深刻理解,“再加上此前有過這幅畫的畫稿經歷,這才得心應手不少。”
揚繡以劈絲精細、針法縝密、色彩豐富、表現力強等特點而聞名。《清明上河圖》全畫人物眾多,更有各種建筑、船只、牲畜等,要繡出如此體量,且使其栩栩如生,要求繡娘必須擁有精湛的技藝。
為了追求藝術效果,不同的物體和畫面效果需用不同針法來表現。整件作品在運用了散套接針、虛針等傳統針法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彩色細密的絲線進行繡制。
揚繡是個慢工出細活的技藝。“做這一行的手藝人,必須要耐得住寂寞。”衛芳說,由于畫面龐大復雜,繡制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為了每個細節都力求達到最佳,我們對每一針每一線都嚴格要求。繡制期間,繡娘們還需保持創作熱情和專注力。長期堅持才能完成。”
長12米 系揚州最長刺繡作品
揚繡《清明上河圖》是衛芳和工作室的繡娘們傾注五年多心血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為了讓這一精品力作能以最好的狀態呈現出來,衛芳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選擇了合作多年精于刺繡裝裱的吉新芳古字畫揭裱工作室。
“這是我們裝裱過的最長的刺繡作品,僅裝裱就耗時兩個月。”吉新芳說,刺繡作品裝裱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此大篇幅的作品更是第一次遇到。
刺繡作品本身質地比較軟,再加上有刺繡的部分和未繡部分厚度不一樣,所以在裝裱時需要保持其平整度,確保裝裱好后沒有皺褶、沒有變形,保持長幅刺繡作品的原來面貌。
另外,由于刺繡作品使用的絲線比較特殊,裝裱者需要考慮裝裱材料與刺繡材料之間的兼容性。為了作品的觀賞性和完整性,揭裱工作室采取用15米的整幅真絲花綾做作品的綾邊。“整個裝裱過程需要裝裱者有豐富的刺繡裝裱經驗,耐心、細致地完成每個步驟。作品完成后,我們定制了天山畫框廠難度很大的12米整體畫框,采用了收縮膜代替玻璃的方法,完成了整個作品。”
揚繡《清明上河圖》裝裱后,整幅作品長12米、寬50厘米。據悉,該作品系揚州目前最長刺繡作品。
日復一日以針代筆、以線代墨,衛芳將畫理與繡理融為一體,細膩生動的針法將《清明上河圖》這一傳世畫作的人物、色調、質感、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這不僅是在刺繡一幅作品,更是在展示揚州刺繡的獨特魅力,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衛芳,刺繡,《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