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滬語電影《菜肉餛飩》在上海市中心開拍。這部上海原創、上海出品、上海班底的影片由導演吳天戈執導,改編自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編導金瑩寫的同名小說《菜肉餛飩》。影片講述一位退休的父親,為了給兒子物色一名婚戀對象來到公園相親角,卻無意中卷入情感漩渦的故事。
最近,《菜肉餛飩》劇組正在上海市區進行拍攝。本期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在電影拍攝期間走進市區取景地,并采訪了劇組和市民朋友。
劇組在永康路實地拍攝
12月14日是《菜肉餛飩》開拍的第五天。這天中午,劇組取景永康路進行拍攝。不少住在永康路的居民朋友占據主場有利條件,紛紛站在馬路邊上觀看拍攝。上海攝影家協會理事、城市攝影家沈國棟住在徐匯,之前他曾經多次來永康路拍攝,這天他外出經過永康路,也過來看鬧猛(滬語:看熱鬧)。
早上風有點大,站在馬路上有點冷,記者與沈國棟找到了附近的一家餛飩店,從店里望過去,正好可以看到遠處劇組的拍攝動態。路邊的彩色風車是去年永康路的商家搞活動時設置的,隨風轉動,時快時慢。
永康路街角一景
外賣小哥、兩位上海爺叔觀看劇組拍攝
中午取景拍攝在永康路的網紅泡茶店“茶是一枝花”,到場拍攝的演員包括陳國慶、鄔立強、上海寶爺等人。
店主薛勇敏告訴記者:“我們也是12月13日晚上臨時接到劇組的電話,問我們這邊可不可以拍攝,今天早上劇組就到了永康路。沒想到好多上海人非常熟悉的演員都來了,這么大的陣仗,也把我們嚇一跳,感覺永康路一下子又熱鬧起來了。”
顧曉東給陳國慶和群眾演員在店內拍照
記者注意到,在拍攝現場,除了有演員,還有很多客人,而拍攝時客人與演員都是非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薛勇敏說:“客人當中有外國友人,有留學生,有上海市民,劇組給大家介紹了電影的大概背景,很多客人覺得這樣一部反映上海真實生活的電影,很樂意參與其中。大家就非常自然地坐在一起,英文、普通話、上海話,互相交織,與劇組非常和諧地形成了這樣的拍攝場景。”
“這是我人生第一部戲,我下海了!非常開心!”攝影家、美食評論人鄔立強在拍完之后笑著告訴記者和幾位朋友介紹。“你們知道嗎,平時用手機拍攝和用攝制組燈光是不一樣的。與阿慶等演員在一起,阿拉今天和上海灘最最好白相(滬語:好玩、有趣)的人在一起,聊天,開心。”
鄔立強(左1)向記者介紹拍攝感言
隨著電影《菜肉餛飩》的開機拍攝,該片引起了不少上海市民的關注,而電影的熱度和相關話題也在發酵當中。例如,對于開機第一天菜場的場景選擇復中市集,市民們就有不同的看法。市民吳偉民喜愛攝影,他對此認為,菜場的選擇不夠市井氣。“餛飩是一個市井小吃,用餛飩貫穿就要有市井氣,其實上海市區還是有包漿足的菜場。”吳偉民說。
市民俞亮富則認為,市井氣不一定要回到以前的馬路菜場,其實復興中路菜場(復中市集前身)就是從永康路馬路菜場搬來的。“餛飩,上海人不僅僅在點心店里吃,還喜歡在家里自己包餛飩吃,該電影劇情大概率是主人公從菜場買了餛鈍皮和餡子,在家里自己包餛飩吃。”
對于市民的討論,作為該片的出品人、制片人,顧曉東笑著回答道:“有哪一家菜場是不接地氣的?上海的每一家菜場都是接地氣的,都是周圍居民的生活圈。”
顧曉東(左1)向記者介紹電影情況
對于選址復中市集,顧曉東進一步解釋:“因為我們片中的的老汪(周野芒飾演)正好住在菜場附近。而我們這部電影有一個特點,就是片中所有人物的場景,都是按照他物理上真實的生活圈來選定的,老汪住的就是靠近老盧灣的這個區域。”
記者查詢相關資料發現,復中市集位于嘉善路和襄陽南路之間,屬于徐匯區,毗鄰老盧灣,在2023年12月底完成更新改造后重新開業。這家菜場不僅是復興中路周邊居民的便民菜場,更因緊鄰淮海中路商圈和永康路的地理位置,在改造后躋身成為衡復歷史風貌區的“小網紅”。
周野芒飾演片中的老汪
上海人都愛吃餛飩
菜肉餛飩是上海市民的日常飲食,電影為何取名《菜肉餛飩》呢?顧曉東對此認為:“對于上海人來說,菜肉餛飩是代表了家的味道,這是阿拉上海人生活當中最常見、最有家庭代表性的食物之一,在外面是作為小吃,在家都是當飯(主食)吃的。”
顧曉東自己在家中也經常吃餛飩:“三天兩頭要吃上一頓餛飩,小餛飩、大餛飩,大餛飩包括菜肉餛飩、薺菜餛飩……,還要放一點豬油渣。”
顧曉東在開機當天吃的大餛飩
在片中,顧曉東認為:菜場買餡子和皮子也是手工包的,自己在家包當然是最好的。對于上海人家來說,每一家的餛飩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
愛吃餛飩的鄔立強則認為:“餛飩、面條、生煎饅頭,這些都是上海人喜歡吃的。餛飩是上海人每天要吃的食物之一,菜肉餛飩代表了上海人的生活,菜肉餛飩就好比是我的皮膚和身體里流淌的血液,這是連在一起的。”
吳天戈導演在拍攝現場與鄔立強等演員溝通
談到自己日常餛飩的頻率,鄔立強自己計算了一下:“平均一周大約吃兩次餛飩,所以每年吃到肚子里的餛飩數量還是比較厲害的。按照一碗十只餛飩計算的話,一年吃一百次,那就是一千多只餛飩,可以從茶館店門口排到馬路口那頭了。”
中午到了飯點,記者和沈國棟就直接在餛飩店內吃起了大餛飩。據店主介紹,這家店在永康路開了十幾年了,算是“元老級”的店家。記者注意到,這家店的品種當中,餛飩占據了半壁江山,其中包括野薺菜肉大餛飩、野薺菜肉小餛飩和鮮肉大餛飩。
在豆瓣電影,有網友12月11日在《菜肉餛飩 》下方留言:“記牢,阿拉上海人一定要吃薺菜鮮肉大餛飩。”
一個有真正上海味道的故事
當天中午拍攝完成之后,幾位群眾演員坐在茶飲店里吃咖啡和茶,市民魏女士告訴記者:因為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而且都住在徐匯區,所以對永康路這一片都比較熟悉。
今天的戲拍完后,整個過程我們很享受,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以前都是看電影,現在有機會拍電影,我們也比較興奮,況且這部片子的演員都是我們很熟悉和喜愛的。等這個片子明年上映之后,希望市民都能走進電影院去看《菜肉餛飩》。
“茶是一枝花”店主薛勇敏告訴記者:“聽到《菜肉餛飩》這四個字,大家就感覺非常親切,知道電影想拍什么樣的內容。”
12月15日早上劇組出發時間通告單
上海影評人錢小昆這次在電影當中客串了一個角色,并在這個周末進行了拍攝。他個人對于這部電影非常看好:“一是在《愛情神話》《繁花》推出之后,觀眾對滬語題材作品的熱度已經上來了,形成了期待模式;二是電影雖然是講述中老年人的故事,但片中集中了不少上海演員,包括來自評彈、滬劇、滑稽和話劇中心的,可以說,許多觀眾熟悉的上海演員都來了。這樣一個全方位、跨門派的上海演員和大咖的大聚會,電影想不火也難。”
作為導演吳天戈與制片人顧曉東的好友,一直關注上海電影的資深電影人王佳彥(四眼老王)告訴記者:“這次有幸參與了劇本討論,也會在這個月中演一次路人甲。預祝《菜肉餛飩》拍攝順利,爆棚大賣,這部電影值得期待。”
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告訴記者,他目前還沒進劇組拍攝,但個人肯定是看好這部電影的。
滬語作家、滬語小說《弄堂》作者胡寶談長期關注滬語影視劇作品,在他看來,電影片名《菜肉餛飩》非常有生活氣息,“菜肉餛飩”就是一個串聯起上海人與城市生活的關鍵詞:
電影起這個名字,聽了覺著是一部關于上海人日常生活的電影,有“屋里”“弄堂”“飲食店”“小菜場”的味道。上海人的真實生活其實就是這個味道,這份日常。日常才會水一樣流動,流動才會清澈有光。好電影,就是要有這種光。
此前的12月12日,上海文學的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中篇選讀 | 金瑩:菜肉餛飩”一文,記者注意到,原文是刊于《上海文學》2020年7月號。在2020年7月號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預告當中,這樣寫道:“金瑩中篇《菜肉餛飩》,聚焦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文字細膩,有上海韻味。”
金瑩的“菜肉餛飩”一文,原文刊于《上海文學》2020年7月號
作為電影《菜肉餛飩》編劇,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編導金瑩對此表示:“上海的紀錄片人從上世紀90年代的經典欄目《紀錄片編輯室》開始,一直有記錄城市平民生活的傳統。所以對我來說,創作《菜肉餛飩》這樣的故事,也是基于之前自己和同事們在紀錄片創作中積累的生活經驗,希望能創作出一個有真正上海味道的故事。”
《菜肉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