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第三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在浙江杭州舉辦。
12月7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24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新質生產力”。可以說,這一年,新質生產力是名副其實的熱詞“頂流”。
而對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勇來說,把“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問題研究深、研究透,則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課題。
王勇對《環球人物》記者表示,中國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同時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的雙重挑戰。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國既要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布局與培育,也要做好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相關政策的落實,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實踐意義。
王勇近照。
“新質生產力有3個構成要素,一是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二是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三是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這些要素指明了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
在王勇看來,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多維度、全方位的,包括如何實現綠色轉型、如何防范金融風險、如何防止房地產泡沫、如何保證教育公平、如何降低孩子的撫養成本、如何反壟斷、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每一個問題都非常重要,但在宏觀層面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立科學的協調機制,避免出現“合成謬誤”以及不同政策之間不一致。
王勇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生產力理論的一個重要發展,客觀上強調了供給側的作用和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重要性。中央特別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換句話說,要求地方政府必須根據自身的稟賦和比較優勢把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之間的關系把握好、調整好,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這對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王勇表示,經過一年左右的實踐,我國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有兩大顯著成果。一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生根發芽”,包括新能源汽車、高端芯片、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二是在南南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過去一年,我國在非洲投資了大量基礎設施項目,這對加快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是有利的。
“以埃塞俄比亞為例,有了基礎設施后,很快吸引了眾多中國民營企業前去投資,尤其是服裝、鞋帽類的企業。我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何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可以通過在非洲的建設進行探索。”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將中非合作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和實踐,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很大反響。2024年3月,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網站評論認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凸顯出北京高度重視通過加強工業實力提升長期經濟增長動力”;8月,英國路透社報道稱,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中國機器人產業取得了顯著發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日益尖端的技術正在改變中國各地制造業、汽車業、農業、教育、醫療和家庭服務業等傳統行業的面貌”。
王勇表示,國際上很關注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但更多還是看中國具體推出了哪些政策。發達國家尤其關注中國的產業升級,也在觀察我國是如何發揮政府作用的。
“美西方一向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認為政府干預是錯的,但事實一再證明中國是對的。現在,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政策,他們即使不能充分理解,也會覺得‘中國肯定有自己的道理’,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領域,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紛紛效仿我國政策,以支持本國產業發展。”王勇對記者說。
目前,我國對新質生產力的探索仍處于早期階段,王勇坦言,在接下來的理論研究和發展實踐中,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我們要繼續把中國經濟這塊蛋糕做大,因此GDP增速依然重要,在保證發展質量的前提下,要保證經濟增速的底線;第二,要給各級政府設立一個客觀的考核標準,讓大家在質量和數量之間做好平衡,切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穩步發展,不要顧此失彼;第三,繼續深化改革,尤其在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方面,要給科研人員更多的創新空間和時間,鼓勵大家做艱難的、長期的、有重大價值的項目,把握好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之間的平衡關系;第四,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讓資源配置更加科學、高效,形成巨大的產業集群,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外部風險。只要各方面配合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土壤會越來越肥沃。”
新質生產力,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