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19日在走訪中了解到,作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花樣經”的傳承人,鄭樹林與他的“鄭家班”匯聚在一起,準備以“金蛇狂舞迎新春”為主題,借巧手妙剪迎接中國農歷蛇年的到來。
上海人習慣稱剪紙為“花樣”,老一輩手藝人在剪花樣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客人的性別、年齡和樣貌特征,即興唱出有針對性的歌詞以討個“好彩頭”,這就是花樣經。鄭樹林說,花樣經就是花樣背后的故事,花樣創作的過程和心得,也是一代一代手藝人的口傳文化。
鄭樹林和來自中國各地的剪紙愛好者。鄭樹林供圖
鄭家班不僅匯聚來自中國各地的剪紙愛好者,還吸引了海外的“學徒”。成員中既有省級非遺傳承人,又有初露鋒芒的青少年徒弟。他們將剪紙的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讓這項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
“每年我們都會圍繞生肖主題創作剪紙,為新春增添節日氣氛。”鄭樹林介紹道,“去年的‘龍騰盛世’作品中,鄭家班每位徒弟剪了100多條龍。今年的‘金蛇狂舞’,我們100多人每人要剪100條蛇,最終呈現出千蛇萬蛇迎新春的宏偉場景。”
其實,國慶節一過鄭樹林就開始籌備蛇年創作。他透露,自己今年準備剪200張以上,就是為了在一年一度的迎新年展示中讓大家欣賞到精妙的手工傳統文化作品。
20歲時,“花樣”走進了鄭樹林的生活。那年他的大姐結婚,鄰居中有位剪紙手藝人來到家門口,為姐姐剪了許多“喜畫”。“有龍有鳳,我一下子被吸引了。”他說,于是自己就向這位剪紙的老藝人提出想學剪紙。老藝人要求他先用一年的時間,練習用剪刀剪下臺歷上的大小阿拉伯數字和字母。于是,在接下來的360多天,鄭樹林剪鈍了好幾把剪刀,手上的血泡破了愈合、愈合了又破,足足剪下來9000多個數字和字母。
鄭樹林說:“剪紙是手上功夫,上海花樣經的特點是不描不畫,左手運紙,右手掌控剪刀的開合,稿在腹中,藝在手中。只要是大自然的物件,都能剪下生花。這就是‘小轉折,大乾坤’。”幾十年來,他剪過幾萬張作品,都沒有重復。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改變,我們的時間沒有重復,我們的生命沒有重復,每一次創作的作品不能重復。”
鄭樹林的剪紙工作室位于楊浦區長海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2024-2026年度上海市“非遺在社區”示范項目和示范點名單中,楊浦區長海路街道的上海花樣經獲評示范項目。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長海路街道的“剪紙花樣經”,改變了以往人們對剪紙的靜態印象。它集合剪紙的靜態畫面,加入了即興編唱詞的現場表演,融入了民間的曲藝形式和民間文學,在繼承“剪紙花樣經”說唱傳統的基礎上,配上宣傳當前形勢的唱詞,推陳出新上海花樣經,從“聽、看、悅”角度重新定義非遺傳承,讓“剪紙花樣經”變成了一門靜態和動態相互結合的綜合藝術,一門既繼承傳統又不斷創新的綜合藝術。
從藝數十年的鄭樹林一直在思考如何傳承“上海花樣經”。在互聯網時代,直播間給了鄭樹林更廣闊的傳播非遺的空間。直播時,鄭樹林手中的剪刀隨心起舞,花、小動物等各種花樣紛紛誕生;他嘴上從剪紙的口訣一直說到創作的理念,有時高興了還會哼唱個田間小調。當傳統剪紙出現在視頻平臺上,它不僅是傳統與時代的碰撞,還成為文化與大眾的深度融合。這種創新的傳播方式,不僅讓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生,也讓人們在新時代中,重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溫度與魅力。剪紙,不再只是鄉間院落的年味符號,而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潮流”。他覺得直播這件事有意義,堅持了4年多。“通過直播,我在百里之外、千里之外聚攏了一批剪紙愛好者、剪紙手藝人。”鄭樹林十分欣慰。
據悉,從2020年5月份開始,鄭樹林在直播平臺帶全國各地的剪紙傳統文化愛好者學習傳統的剪紙花樣。鄭樹林的剪紙花樣也有師承,對來直播間的愛好者都有要求,不容許用復印件和描稿等。每個學生通過考核期才能真正成為入門弟子。正如鄭樹林所說:“‘藝傳有緣人’,正是這些規矩讓真正喜歡的人留下來了。”迄今,鄭樹林已經收了120多位徒弟。
在鄭樹林看來,非遺項目、手工項目以前都是從市場上成長起來的,如今要傳承下去,必須在市場上得到歷練。因此,一有機會,他就帶著徒弟們去旅游景點、商業中心“練攤”,直接接受消費者的考驗;他鼓勵遠在海外的徒弟們,多出去面向市場鍛煉。
鄭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