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農婦楊引娟沒有想到,63歲這一年,自己在家門口迎來事業第二春。轉折點在于——華為來了,上海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啟動。楊引娟是土生土長的金澤鎮金澤村人,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話也說不標準。她很難把過去一年的忙碌和“溢出效應”這個詞聯系起來。相較于那些觸角靈敏、聞風而動的投資客,楊引娟甚至沒有刻意打聽、主動鏈接,只是站在長三角的“原點”,“潑天的富貴”灑來,伸手接住了其中的一捧水。
滬蘇交界處,網紅橋也是“連心橋”。青浦區供圖
古鎮老街上的“引緣房產”
金溪路上,有家不起眼的小店,門頭寫著“引緣房產”。
大多時候,楊引娟縮坐在屋內一角。推門而入的,常是閑著無聊前來嘮嗑的街坊四鄰。
24年夏天,一個炎熱的午后,蟬鳴聲不絕于耳,空氣中彌漫著熱浪。楊引娟正犯困打盹,一個樣貌清秀的男孩走了進來。
楊引娟的小店。徐程 攝
“阿姨,我想租房子。”
“聽口音你不是金澤人,城里上班的吧,偶爾來住嗎?”
“公司很快就要搬過來了,我先提前轉轉,把房子找好。”
攀談間,楊引娟了解到,男孩是安徽人,在華為上班,剛畢業沒兩年。起初,她熱情推薦了幾套裝修好、面積大、月租金1500元左右的房源,都被婉拒了。后來,楊引娟帶男孩在滬青平公路附近的村里看了一間月租500元、帶獨立衛生間的房子,對方當場拍板,簽了長期合同。
楊引娟詫異地問:“孩子,你工資應該挺高吧。怎么這么能吃苦,省吃儉用。”對方的回復,讓她記憶猶新,“阿姨,我是努力考到上海的。家里條件不好,在大城市上班,是為了賺錢改善家庭生活,不是圖自己一個人享受的”。
一席話,觸動了楊引娟的思緒。她想起過去,為了拉扯兒子長大,在鎮上的服裝廠早起貪黑打工的歲月。“年輕人不容易,我們能幫忙的幫忙、能出力的出力,要讓他們在青浦感覺到家一般的溫暖。”楊引娟說。
因與浙江、江蘇接壤,早期青浦區產業以服裝等傳統制造業為主。隨著環保、淘汰落后產能等政策轉變,加之長三角一體化和上海城市功能向郊區拓展的戰略機遇,青浦區開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產業轉型升級。
金澤古鎮。楊建正 攝
作為水源保護地,金澤此前長期處于低度開發狀態。服裝廠遷出后,楊引娟在金澤古鎮的頤浩禪寺燒客飯。2019年,她注意到,古鎮上有了些“異樣”,閑逛、打探消息的人多了起來,很多都是從上海市區、周邊兩省開車來的,想買房子、租房子。楊引娟便開了“引緣房產”,“當時想得簡單,兒子成家、立業后忙,我既要賺錢貼補家用,又得有時間方便照顧孫子,干中介很自由。”
無心插柳柳成蔭,楊引娟不知道,那一年,青浦發生了好幾件大事。2019年1月,華為青浦研發基地順利完成土地摘牌,正式開工建設;2019年11月,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青浦舉辦;同年同月,由上海青浦、蘇州吳江、浙江嘉善三地組成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揭牌成立。本就互動熱絡的青吳嘉三地“親上加親”,成為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路徑重要的“試驗田”。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多項重大戰略疊加下,楊引娟的家鄉金澤,從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小鎮一躍成為長三角的“原點”。過去三年,練秋湖研發中心所在地西岑,塔吊林立,熱火朝天。十幾公里之外,楊引娟的房產中介也做得有聲有色。
楊引娟展示手機微信里的華為租房群。徐程 攝
2024年10月中旬,練秋湖研發中心第一批3000名研發人員入駐。預計春節前后,大約2.5萬人進駐辦公,25年底,完成約3萬人導入。
風起于青萍之末。“中介盤下200套房”“村民緊急裝修30年老宅”“租客自費裝修入住”“跨省租房通勤”……華為來了,青浦金澤鎮、周邊的朱家角甚至鄰近的江蘇汾湖,租房生意都迅速火熱起來。
楊引娟幫多位華為員工租到了心滿意足的房子,月租金都在1500元以下,她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些年輕人能干、肯吃苦,雖然掙得多,但以后要花錢的地方也很多。現在在蓋人才公寓,后面住房不用愁,價格會回到正常的范圍。”
臨近練秋湖研發中心的小區。徐程 攝
熱情、靠譜、善談、真誠,楊引娟做出了口碑,許多華為員工幫著介紹生意,一傳十、十傳百。她打趣道:“我這個農婦,竟和華為結下了深深的緣分。”
深夜跨城的網約車司機
辭舊迎新之際,記者決定去練秋湖研發中心“蹭熱度”。在虹橋火車站,發現了一個小變化。以往到青浦采訪,換乘地鐵17號線(東方綠舟方向),如今指引牌煥然一新,改為17號線(西岑方向)。到了終點站,更是大吃一驚,“這還是我認識的天黑后車無影、人無蹤,伸手不見五指的鄉下嗎?”
晚上近10點,西岑站燈火通明,人來人往,多是華為員工。這一點不難辨認,因為他們步伐匆匆,洋溢著青春的面容,三三兩兩結伴從練秋湖研發中心走來。站臺外,共享單車、電瓶車整齊碼放,多位保安站崗值守,還停了幾輛巡邏的警車。一位金澤派出所的民警告訴記者,他和同事要待到地鐵末班結束,守護華為員工下班回家。
11月30日,被稱作“華為專列”的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西延伸工程西岑站正式開通初期運營。西岑站的啟用,不僅實現了與市域鐵路示范區線的無縫銜接,還提升了西岑科創中心的通勤效率。
“華為專列”,地鐵17號線西岑站。徐程 攝
對于當代年輕“打工人”來說,通勤時間的長短,極大影響了生活幸福感。深諳這點,青浦專門拿出一批公交車為華為定制通勤線路。夜晚10點,西岑地鐵站外,青浦DZ5線公交車排成一列。司機幾乎都是青浦本地居民,他們告訴記者,每天早上7點開始到附近幾個小區接華為員工上班,直接抵達練秋湖研發中心;再從西岑地鐵站、練秋湖研發中心接員工下班,最晚一班到23點。
青浦推出華為地鐵接駁公交,讓員工從家直抵公司。徐程 攝
還有一個變化,出乎意外,不得不感慨“高手在民間”。以往,在金澤,幾乎打不到網約車。現在,出了西岑地鐵站,手機平臺上下單,秒接!一位司機跟記者分享他摸索出的華為員工動向,“住在附近5公里以內的,基本是年輕員工和保潔、保安等后勤人員,因為騎電瓶車或者坐地鐵、公交就能到,很方便,不需要打車。每天上海、江蘇往返的,應該是中高層員工,因為攜家帶口,要住大房子,早晚高峰市區堵,更傾向于汾湖,跨城上下班,打車能報銷。”閑聊中,記者也打探出這位司機的“生意經”,他以前常年在東方綠舟地鐵站接游客,如今多了筆收入,晚上在西岑地鐵站附近等候跨城的“大單”。
寒冬雖未過,春江水暖鴨先知。岑卜村距離練秋湖研發中心5公里,10分鐘車程,近水樓臺先得月,率先吃到人口導入后的紅利。因水系縱橫,岑卜村被稱為“魔都亞馬遜”。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大批新村民入住,村里有水上運動俱樂部、咖啡館、農家菜、烘焙坊、圍爐煮茶等豐富業態。
張翼在岑卜村租了個小院開店。徐程 攝
去年,張翼就瞄準了這塊好地方,幾經打聽租院子,6月簽合同,7月改造,8月試運營。如今,張翼打兩份工,工作日在市區上班,周末去鄉下當老板。她告訴記者,從24年10月開始,陸續有很多華為員工在店里吃飯。一次,有個從西安到上海出差的姑娘住在村里,詢問有沒有商家可以提供茶歇,經人介紹找到張翼。“機會來了!”按照對方的要求定制做好下午茶套餐,第二天張翼開車送往練秋湖研發中心,甚至沒來得及仔細瞧一瞧,“當時只顧著興奮了”。這次合作開了個好頭。后來,出差的姑娘幫張翼分析了店鋪的產品優勢,羅列可提供的服務清單,備注具體聯系方式,制作成幾頁ppt,分享在華為內部消息群里。
“國慶一開業,就爆了。來的客人很多,我們也意外,手忙腳亂的。”山今小院主理人楊宇超告訴記者,他在岑卜村時常碰到打聽租房想做生意的人,身邊也有不少朋友想到青浦創業,“他們有錢投資,但不知道有哪些需求”。
岑卜村近水樓臺先得月。徐程 攝
社交平臺上,名為“華為周邊創業交流”的群聊已經建起來,有人關心華為員工下班后的娛樂活動,考慮在周邊開個酒吧;有人問華為內部流行哪個牌子的奶茶,打算租門面開個奶茶店;還有些著急的創業者來不及找鋪面,到處咨詢:華為園區門口哪里允許擺攤?
華為“落子”青浦的深意
往平靜的湖水里扔一塊石頭,泛起的水波紋會逐漸波及到很遠的地方,這便是“漣漪效應”。華為來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帶動周邊樓市、餐飲、旅游等關聯產業迅速興起。
練秋湖研發中心。徐程 攝
2021年9月28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公司總裁任正非講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好上海淀山湖國際人才社區。在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國際競賽等過程中,發現了優秀‘高鼻子’,就和‘高鼻子’建立感情,把他們吸引過來。我們還要專門去找‘高鼻子’,尤其是在美國歐洲留學或工作過的各國優秀人才,吸引來中國工作......支持歐美一些優秀博士,來中國進入華為與中國高校聯合的博士后工作站進行研究。也可以推薦給中國高校,肥沃國家土地。”
時間線再往前推。2016年上半年,青浦區政府收到華為的一封信函,希望在淀山湖畔擇一塊地,打造又一處研發中心。2017年、2018年,華為先后與上海達成協議,正式確認在上海青浦建設華為全球最大的研發中心,與上海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加強技術研發、示范應用、融合創新等方面展開合作。
練秋湖研發中心揭開面紗前,坊間,關于華為選擇上海青浦的原因有很多揣測。不管怎么分析,這個選擇,都是一場雙向奔赴。
這是華為全球最大的研發中心。徐程 攝
城市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城市更出彩。上海自古奉賢重才,俊采星馳。子游道啟東南、文開吳會,黃道婆革新紡技、衣被天下,徐光啟學貫中西、會通超勝,歷史將創新基因深植這片熱土。放眼今日中國的創新版圖,上海更是一個閃光的坐標。國產大飛機飛龍沖天,國產大郵輪全速起航,集成電路“芯”火正旺,新能源汽車風馳電掣,人形機器人大放異彩,自主創新藥成功出海……一項項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東臨大虹橋,西接江浙兩省,青浦的區位優勢獨一無二。交通方面看,滬蘇湖鐵路近日開通后,“一小時通勤圈”可覆蓋蘇州、無錫、湖州、嘉興等長三角重要城市。據悉,在西岑站和蘇州南站之間,未來一條滬蘇嘉城際鐵路會將二者相連。地理位置上,青浦可以說是長三角的中心,既處于上海“五個新城”、上海大都市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長三角城市群建設各項戰略的交集,又是連接大虹橋和示范區的重要樞紐。
作為全球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華為入駐后將重塑青浦地區乃至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產業體系。正如華略智庫CEO、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驥所說,在瞄準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過程中,華為的一個重要使命是打造自主可靠的產業鏈,“這正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以來形成的資源稟賦,比如在蘇州吳江,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蘇州微電子與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致力于開發微電子與光電子集成芯片在高速通信、傳感、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高端信息領域的應用。2023年,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在嘉善揭牌,方向是以集成電路為主的相關產業。此外,青浦區也正推動優質高校資源落地西岑。這些教育資源均會為產業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西岑科創中心建設中,將導入近10萬人。徐程 攝
青浦有一張宏大的藍圖。以華為項目為牽引,在金澤西岑區域規劃了一片占地超過400公頃的產業社區,到2030年可基本建成,整個片區將導入近10萬人,為上海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提供關鍵支撐。
眾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個人、企業、政府,如同三個支點,協同發力。不難預測,未來“漣漪”將會擴散地更遠。從練秋湖,到淀山湖,再到滴水湖、太湖,聯動“松山湖”,串珠成“鏈”,由江入海,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滾滾向前。
串珠成“鏈”,由江入海,滾滾向前。劉歆 攝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楊引娟無暇看景,忙著發朋友圈“搖人”:華為青浦,急招清潔工、收銀員、食堂面點師......截至發稿前,她已經幫助百余位周邊村民找到了工作。
愛聽田山歌的楊引娟,最近還從中得知了金澤名字的由來——《江南通志》記載:“穡人獲澤如金,因名”。
華為,青浦,楊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