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曾勵珍而言,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個特別的年份——這是她進入TVB的50周年。1974年,她從播音員轉戰電視圈,從助理編導一路做到總監制,如今依然活躍在影視制作第一線。
先是去年10月,由她監制的臺慶劇《廉政行動2024》在香港和內地(平臺)同步播出。作為獻禮香港廉政公署成立50周年的作品,《廉政行動2024》既是紅了多年的經典IP的延續,也是曾勵珍在入行50年的節點上,給自己和香港送上的禮物。
兩個月后,曾勵珍獲委任為TVB的執行董事,成為現TVB董事局中唯一的女性高管。
外人眼中,曾勵珍是叱咤港劇圈、不茍言笑的“珍姐”。在TVB,她幾乎干過所有工種,導演、監制、出品人,甚至參與過一些劇集的幕前演出。她分管戲劇制作,提攜許多臺前幕后的港劇人才——TVB頒獎禮的得獎者們,都不忘說一句“多謝珍姐”。
人們叫她“港劇女王”,她自己卻連連搖手。“我不喜歡別人叫我女強人。”曾勵珍對人民文娛記者開玩笑道,“我是弱女子,哈哈。”不過,一頭標志性短發,一副黑框眼鏡,一身簡單休閑裝,她干脆利落的打扮倒是一點也不顯“弱”。
她的確也不能顯弱。作為TVB戲劇制作部門的掌舵人,某種程度上,曾勵珍就代表了港劇革新的先鋒力量。“反正每天都是在開會、開會、開會。”
近兩年,她一手策劃“強人”系列(《白色強人》《企業強人》《破毒強人》),重啟“巾幗梟雄”、“廉政行動”等經典IP,還要關注整個公司戲劇制作部門的管理,學習最前沿的影視制作、宣推方法,精力之旺盛讓許多年輕人都甘拜下風。
“我是真的喜歡這個行業,所以每一天都很享受。”她說。
經典IP的變與不變
?
1968年,一部名為《夢斷情天》的粵語電視劇在TVB播出,由此掀開了港劇的序幕。從此,香港電視劇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幾十年。
上世紀70年代,港劇逐漸形成章回小說和民間故事為創作藍本,或以長篇家庭倫理為主要題材的創作思路;
80年代,金庸筆下題材劇撐起港劇的半壁江山,《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等年代題材也在全球華人世界走紅;90年代,TVB職場劇進入黃金期,《鑒證實錄》《妙手仁心》《壹號皇庭》等作品成為一代人的“港味記憶”;
到了新世紀,《金枝欲孽》成為“宮斗劇”鼻祖,《溏心風暴》把家庭劇拍到極致,《使徒行者》掀起收視熱潮……
這些時間節點,曾勵珍都一一經歷。在港劇的起步階段,她是助理編導;在港劇的黃金時代,她做監制、助理總監;如今,面對港劇轉型和市場挑戰,她也有自己的思考與探索。
?
人民文娛:《廉政行動2024》是去年TVB的臺慶劇,也是觀眾熟悉的經典IP,它的創作上有何改變?
曾勵珍:一直以來,《廉政行動》系列的故事都是根據香港廉政公署的真實案例改編的。每個歷史時期,廉政公署的案件類型、破案手法都會發生變化,故事肯定也會隨著時代發展改變。同時,我們的拍攝手法、敘事方法也在與時俱進,更年輕化、現代化。
?人民文娛:不變的又是什么?
?曾勵珍:有一件事肯定是不變的,就是“肅貪倡廉”的精神內核,這也是我們在香港廉政公署成立50周年拍攝這樣一部劇的意義。
?
人民文娛:所以,在劇集播出期間,您和團隊也邀請了一些年輕人到廉政公署實地參觀。
?曾勵珍:一方面,我們想把這種精神傳遞給更多年輕人,讓他們看到香港廉政人員真實的工作狀態、工作方法。同時,這次我們也邀請了一些KOL參加,也是我們向內地影視工業借鑒的一個宣發手段,希望通過他們把劇集和廉政公署的精神傳播出去。
“心正則路寬”
?
曾勵珍身上有鮮明的香港電視人的特質:敬業、務實,也不乏幽默感。她是TVB出了名的工作狂人,“如果休假去外地玩,第四、第五天我就想回公司了”。
她也有香港女性的爽快勁兒,當被問及女性在電視圈內是否有“性別天花板”時,她霸氣回答:“我沒有所謂的‘天花板’,工作起來大家都是人而已,不分男女。”
工作50年時間,她的雷厲風行讓許多人“聞風喪膽”:一年臺慶彩排,近百位明星在臺上,其中不乏大腕,難免場面混亂無序,只有曾勵珍敢拿著話筒上臺,指名道姓開始批評,把場面鎮住。
她曾剖析:“很多人怕我,是因為我專業,因為我在TVB是從一個助理編導做起,演員、導演、監制,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知道他們的工作細節,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么,更知道他們最怕什么。”
人人怕珍姐,卻沒人恨珍姐,歲末年初領獎時都會在臺上謝一句珍姐。“因為我就是為了把工作做好。” 2023年初,曾勵珍在TVB的“春晚”——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獲得“萬千光輝演藝大獎”,TVB眾多高管、演員在臺上共同為她祝福。領獎時,她說出了自己職業感悟:“心正則路寬。”
?
人民文娛:如果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劃分幾個階段性的體會,您會怎么分?
曾勵珍:初入行的時候,覺得每天都很新鮮,對所有事情都很有興趣,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知識。
隨著職位變高了,你要解決的不僅僅只是自己的問題了,還有很多團隊工作:題材、劇本、拍攝、人事等等。每次解決完一個問題,就會很有成就感。
年紀再長一點,你所涉及的、看到的東西更廣了,更意識到傳媒的責任。其實就是回到我們的初心——不僅要帶給觀眾娛樂,更要傳遞正向的觀念、正確的信息。
到了現在,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持住這個“路軌”,要給新同事或者新入行的同仁樹立一個榜樣。
人民文娛:一個優秀的電視人或者創作者,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曾勵珍:心要正。這個是我爸爸從小教育我的,做人心正,做事就不會容易有偏差。尤其我們做傳媒,心不正的人會傳遞偏差的信息,對大眾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我一直相信“心正則路寬”,這句話永遠在我腦里,在我血液里。
人民文娛:這種理念也會滲透到創作里。
曾勵珍:對。就比如說TVB的職場劇,我們在考慮到專業性、娛樂性的同時,也會想到很多社會責任。像《白色強人》,它是醫療劇,但我們做每個細節的時候都會去考究一下,從而更真實地向觀眾展現醫生是怎么工作的,或者能在一些醫療知識上給大家提供科普和幫助。
“留住港味,也不能固步自封”
?
近十年,許多觀眾提起港劇,總是帶著一些懷舊的心情。但曾勵珍對港劇的轉型和未來充滿信心。
這份信心,一方面來自大灣區和互聯網給港劇帶來的新舞臺,另一方面則來自香港影視創作者始終強大的生命力。她至今記得疫情時團隊每天絞盡腦汁想辦法創作戲劇的畫面,“那個時候每天都有好多人不能來上班,但是大家就是克服一切困難,保證《愛·回家之開心速遞》每天播出”。
《愛·回家》系列劇,如今已經超過《香港八一》至《香港八六》系列,成為TVB史上播出集數最多的港劇。
人民文娛:香港的影視創作者,尤其是港劇創作者,有什么職業精神?
曾勵珍:大家都是很拼、很會想辦法的人。我剛入行的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那時候港劇剛剛開始發展,拍攝環境也很簡單,拍攝方法用粵語說就是“土炮”。比如要拍個大鏡頭,現在我們用無人機航拍,以前就是搬梯子,爬到屋頂上,一個個拍過來。
這種信念現在仍然在,不論是人手不夠的時候還是疫情的時候,大家都堅持下來了,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所有問題,一定會有辦法解決。
人民文娛:在媒體融合、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港劇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尤其是面對內地影視工業的崛起,港劇如何突出重圍?
曾勵珍:首先是學習。內地的很多作品我都很喜歡,《甄嬛傳》沒看過20遍也有18遍,還有《偽裝者》《瑯琊榜》《大江大河》等等,我都是邊看邊學習。不僅看故事的完整性、講故事的方法,也要看劇里的細節、服裝,甚至古裝劇里的禮儀。
創作者必須要吸收好的創作方式,才可能進步。?
其次是融合。香港才700多萬人口,香港文化產品要發展就必須更融入大灣區、融入內地市場。現在我們很多作品,不論電視劇還是綜藝,都是跟內地平臺合作的,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它們被全國更多觀眾看到了,也讓我們學習到了很多好的經驗和方法。
當然,港劇還是要有“港味”。很多人說港劇還有什么特別的?我常說它就是一種味道,不論是都市職場還是家庭日常,港劇最重要的就是那一份香港文化的味道。港劇創作也是促進香港跟內地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工具,我覺得很有意義。
留住港味,同時不斷學習,不能固步自封。????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