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乙巳蛇年春節,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人們迎來的首個春節。
全球共賀中國年,非遺瑰寶煥新顏。在首個“非遺版”春節來臨之際,環球人物網推出“非遺里的中國年”特別策劃,從英歌舞、打鐵花、板凳龍、社火等“儀式感”滿滿的非遺活動中,感受濃濃年味,“遇見”中國人心靈深處最溫暖幸福的記憶。
魚燈亮,年味濃。800多年前,宋代詞人辛棄疾寫下“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動人之作,元宵夜魚龍舞動的熱鬧場景,躍然紙上。如今,在安徽歙縣元宵節的嬉魚燈會上,詞中的場景,有了更加具象化的呈現。
魚燈的家鄉,在一座典型的徽州古村落中——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2023年春節前夕,一盞魚燈在游戲《原神》短片中亮相,“游子千里,燈燃家在”的故事,令不少網友動容。數日后,名為《非遺魚燈》的表演登上《2023中國詩詞大會》,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古村落里的這項非遺——嬉魚燈。
據記載,汪滿田村的嬉魚燈,從明朝建立時開始出現,到清光緒初期達到鼎盛,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魚燈以竹絲為骨,以棉紙、布料為肌膚,繪魚鱗紋案,在魚肚內點燭,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每當元宵燈會之際,一條條璀璨靈動的“大魚”在古村小巷“游動”,村民、游客一同嬉魚燈、游街納福,喜慶熱鬧。2022年5月,汪滿田魚燈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條“大魚”,何以“游”過600年,至今仍煥發著活力與生機?挑起大梁的年輕人們,給出了答案。近些年,返鄉過年的90后、00后們自發地為燈會奔走,或籌措活動經費、或上山砍竹扎制魚燈、或扛起魚燈,組織全村老少,撐起一年年、一臺臺“年俗大戲”。
正是這份傳承、堅守,讓“大魚”從歙縣游向世界:在歙縣非遺館,來自瑞士、法國等世界各地的青年親手體驗“魚燈”制作,相關研學產業方興未艾;在汪滿田村的“魚燈工坊”,全國各地攝影愛好者和魚燈制作工匠們,把魚燈文化背后的故事,進行傳播、生動演繹......
美好的山村,魚燈的耀眼,承載著祈福、團圓、親情、傳承,也化身一條紐帶,讓鄉土中國的文化根脈不斷綿延。(綜合自中國新聞網、新華網安徽頻道、安徽文旅、安徽經濟網)
汪滿田魚燈,安徽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