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符號。隨著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的到來,貼春聯、掛年畫、舞燈、唱大戲等習俗如畫卷般展開。本期節目特別邀請李云勝老師,透過合肥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城市,共話安徽年俗中被歲月雕琢的非遺藝術,感受那份穿越時空而來的年味。
對話專家:李云勝(安徽省文史研究館 館員)
非遺韻味 洋蛇燈映照下的合肥記憶
在時光流轉中,洋蛇燈緩緩點亮,猶如歷史的筆觸在江淮夜空勾勒出一段關于蛇的古老傳說。今年恰逢蛇年,我們的話題就從這里開始吧。
記者:李老師,歡迎來到安徽日報湖景演播廳。
今年是蛇年,我們關注到合肥地區的洋蛇燈是一項國家級非遺,我們就先來談談洋蛇燈。
李云勝:合肥現在一共有5項國家級非遺,全省是99項。洋蛇燈申報非遺比較早,它有故事性又有觀賞性。歷史上江淮地區戰亂頻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過去講控江必控淮,當時的老百姓生活也比較貧苦。元朝末年,元軍打到肥東,傳說當地百姓“跑反”,邵家婆媳躲進了山洞。這時,一條白色的大蟒現身,元軍望而止步,婆媳倆因此得救。
六七百年過去了,肥東縣包公鎮大邵村直到今天,每到春節就會祭拜白色的大蟒,他們用竹子、紙這些東西來扎蛇形的燈,起名叫洋蛇燈。過去曾定下來18年舞一次,每舞一次增加一節。我們幾年前去看,已經是40多節了(現為128米),現在每年都舞了。
記者:洋蛇燈要舞起來,是不是也有一個固定的形式?
李云勝:有啊,它跟舞龍很像,也有蛇頭、蛇身、蛇尾,有一套規定動作。
中國人節慶時喜愛舞燈、舞龍、舞獅,這些非遺活動遍布全國。由于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各地都有獨特習俗。例如,在馬鞍山博望區,當地人舞的是柴龍,里面點燃蠟燭,夜晚舞起來也非常好看。皖南地區有板凳龍,皖北及長豐等地也受到影響。淮南一帶有火把龍,由稻草扎制而成。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盡管我們共享年俗、民俗及文化記憶,但每個地區仍有它獨特的風采。
洋蛇燈展演。(肥東縣包公鎮供圖)
悠悠往事 在廬劇唱腔中娓娓道來
廬劇聲聲,滿載著合肥往昔的悠長記憶,如今廬劇與黃梅戲、徽劇等,共同繪制出安徽戲曲的絢麗圖景。從徽班進京到廬劇興起,安徽戲曲以其獨特魅力跨越時空,影響深遠,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李云勝:我們安徽歷史上一直受到多樣性的文化影響,北邊有渦淮文化,中間有長江文化,到南邊我們有新安江文化,也叫徽州文化。
我到皖北地區,在亳州聽到的是豫劇,當然還有別的地方戲,比如拉魂腔一類的。
江淮地區的戲曲有廬劇,到皖南那邊呢,又不一樣,有皖南花鼓戲、儺戲。皖西南地區,我們還有黃梅戲,從戲曲的角度說有徽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花鼓戲等。
講到合肥地區的廬劇,現在年輕人喜歡廬劇的比過去多起來了。有人覺得廬劇就是我們合肥的地方戲,這種概念不準確。合肥過去最早唱的叫門歌,后來發展成倒七戲。過去小戲班子跑碼頭,有錢的給點錢,沒錢的給點米、雞蛋,最早是這么來生活的。到了上世紀50年代才有了廬劇的稱呼,從事廬劇研究的人,已經對這個問題有定論了。廬劇起源是在過去廬州府的大致范圍內,包括無為。無為過去也是廬州府的,叫無為州。
記者:安徽還有一些廬劇村,在滁州市全椒縣,有整個村都喜歡廬劇的。
李云勝:有的,合肥僅廬陽區的廬劇小劇團就有20多個。
記者:我剛剛注意到一個細節,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和喜愛廬劇。
李云勝:廬劇范圍其實不小,六安那邊叫西路廬劇,合肥這個地方叫中路廬劇,無為那邊叫東路廬劇。廬劇是三路,它其實都不一樣。
在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科學島路社區,廬劇演員在表演傳統廬劇《鳳還巢》。葛宜年 攝
當然有人堅持,廬劇要原腔原調,就要用合肥方言唱。
但實際上隨著廬劇的發展,唱腔也在不斷改進。比如說合肥廬劇院創作的《孔雀東南飛》,從舞美也好,從聲腔設計也好,實際上都更符合當今年輕人的喜好,能讓年輕人回到劇場來。
六安的皖西廬劇團,用六安官話來唱,官話就容易懂。他們還排了不少現代戲,像《媽媽》《金剛臺姐妹花》。
無為的東路廬劇《大軍從此過江東》用的是陳毅元帥的一句詩作為劇名,編劇是安徽著名的劇作家侯露女士,廬劇慢慢地越來越深入人心了。
記者:一方面無論是舞美、道具、編劇,包括演員培養、劇團建設,廬劇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動。
第二個呢,廬劇演出的劇目也很豐富了,每到新春佳節,在我的印象里,廬劇在我們合肥地區不同的場合都有一些專場演出。
李云勝:對,是有的。廬劇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農村、在街道擁有一大批觀眾。廬劇也是幾代人的努力啊,廬劇大師丁玉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安徽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是非常非常大的,包括徽班進京,大家都引以為豪。
我們的國粹京劇起源于安徽,因此借鑒了部分徽劇的唱腔,也有一些程式化的借鑒,比如說臉譜。
大家都知道,儺戲也是國家級非遺,儺戲就是臉譜化,京劇就借鑒了這些表現形式,才有了紅臉、黑臉、藍臉,白臉出來一看,這是奸臣;紅臉一看是武將;黑臉一看,這就是包公,已經程式化了。
記者:我們從非遺的角度來講,它不僅是安徽省內極具特色的劇種,甚至影響到全國,跟多個劇種交融。非遺和非遺之間,比如說戲曲,戲曲與戲曲之間,另外像舞龍舞獅舞燈啊,它們之間都有著內在聯系,然后不斷地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在肥西縣紫蓬山旅游開發區山口村,手藝人許常柱和老伴正在晾曬粉籷。陳家樂 攝
美食飄香 每一口都是歷史的味道
粉籷飄香,訴說著江淮非遺美食背后的悠悠歷史。餛飩餃子,每一口都蘊含著歷史的醇厚。
李云勝:合肥有很多美食記憶,比如像粉籷,也是非遺美食。很多地方也吃,比如江西,但做法不同,他們用米面做。我們是雜面,用綠豆面等幾種面混合在一起的。
粉籷的起源也有故事,傳說宋金交戰的時候,岳家軍副帥牛皋在崗集(長豐縣)大敗金軍,當地老百姓就用粉籷來犒勞岳家軍。
我根據相關資料考證(允許商榷),當年淮軍的張樹聲出任兩廣總督時,就把家鄉的粉籷帶過去了。
現在廣州那邊呢,又有自己的特點。經過改進,他們用米面來做,就是現在的炒河粉。
合肥南北兼容。冬菇雞餃,實際上是餛飩。我們到安慶都知道江毛水餃,江毛水餃就是餛飩。
過去廬州府、安慶府這一帶,把餛飩餃子混為一談,雖然餛飩在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講法,但我們合肥的餛飩,當地人就把它叫作餃子,這也是一個非遺項目。
還有很多,像張順興號的合肥四大件,像公和堂獅子頭跟李鴻章還有一些相關的故事。
記者:今年,省文旅廳推出非遺賀新春活動,合肥舉辦首屆逍遙津燈會,其中有不少非遺展演,包括洋蛇燈在內。
李云勝:它實際上就是文旅融合發展吧。要讓非遺技藝得到傳承,必須讓非遺項目活起來,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大家庭,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絕,就是我們文化的強大。
記者:某種程度上,非遺的背后也是有厚重的文化做支撐的,非遺也是一扇文化的窗口。
李云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