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
您的位置: 環球人物網>>面孔
本期人物張卓元
91歲獲經濟學大獎,好多人卻第一次聽說他
2025年01月27日11:36 來源:環球人物網-環球人物微信 作者:陳佳莉
小號 中號 大號

·張卓元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侯欣穎 / 攝)

“高山高而不險,流水急而不湍。”

張卓元,1933年生于廣東省梅縣,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所、經濟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闡釋者和推動者之一,2024年9月獲得“經濟研究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沿著北京月壇北街前行,拐進僻靜的月壇北小街,環球人物記者眼前出現一棟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四層紅色磚樓,這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經濟所)。

記者和張卓元約定的采訪地點在所內。自2024年9月張卓元榮獲“經濟研究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以來,一向靜謐的經濟所變得熱鬧起來。當天,和記者一同出現在所內的,還有從浙江遠道而來的兩位老師,自稱是張卓元的“徒孫”,前來祝賀。

張卓元所乘的車子停到院內。見他下車,記者下意識想要上前攙扶,沒想到他步履輕盈,徑直走上前,笑著與大家一一握手。身高超過1.8米的他,身形略顯瘦削卻十分挺拔,頭發濃密,青絲多白發少,看起來完全不像91歲的人。

·張卓元(右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記者見面。(侯欣穎 / 攝)

張卓元的學術生涯始于經濟所,也退休于經濟所。深耕經濟學理論研究六十載,他以一棵“常青樹”之姿,植根于我國各階段經濟改革浪潮中,成為“穩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盡管在學術領域建樹頗豐,但一向低調做事、深居簡出的他,幾乎一輩子只圍著研究所轉。只有走近張卓元的人才會發現,他看似平淡如水的學術生涯背后,其實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學生、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房漢廷曾形容張卓元——“高山高而不險,流水急而不湍”,記者深感如此。

“玉泉山人”獻策20年

1993年5月,張卓元在家中接到電話通知,6月1日要到玉泉山報到,參加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文件起草工作。

實際上,從1987年第一次受邀參加中央召開的專家會議商討流通體制改革問題起,張卓元便開始了為國家建言獻策的日子。而登上玉泉山,則意味著他的想法和觀點將可能成為落地的政策。

此后20年間,這樣的電話不斷打到張卓元的家中。他先后參加了十幾次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包括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和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相關文件。他的老朋友、經濟學家吳敬璉為此贈他“玉泉山人”的雅號。

對于第一次登上玉泉山的經歷,張卓元印象深刻。“通知我們9點半開會,我9點前就到了,在外面散步,突然接到電話讓趕緊過去,領導已經到了,在會場等我們。”

此前黨的十四大確定了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但關于目標的具體細節并不明確。張卓元參與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相關文件起草工作由此展開。

張卓元記得,起草小組成員按不同議題被分成幾組。他和另外兩名成員被分到市場體系組。大家經過商討提出“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個提法是這次全會定的”,順利通過。

最為“難產”的要數對于國有企業改革的討論。現代企業制度已經明確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擺在面前的問題是:現代企業制度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文件起草過程中,這些事項遲遲敲定不下來。張卓元在完成了原定的工作后,又被借調到這邊參與討論。最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被確定下來。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約1.5萬字的篇幅,洋洋灑灑50條。這份被稱為“市場經濟50條”的文件,拉開了中國大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帷幕。

張卓元每次參與中央文件起草,時間最短半年,最長的一次持續了一年多一點。那次是2001年9月開始的黨的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他參加了分量最重的經濟發展改革部分的起草。黨的十六大閉幕后,外界普遍認為,“中共十六大報告回答了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什么目標的重大問題”。

漫長而忙碌的文件起草工作,對張卓元來說是腦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參加黨的十六大報告起草時,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得到一些“優待”——可以不參加晚上的會議,這對于“最怕晚上加班”的張卓元來說是個福利。他是典型的“早起鳥”,從年輕時就習慣早上四五點起床工作,“別人上班時,我的文章基本已經完成了”。早起意味著要早睡,如果睡不好覺,他頭暈的毛病就會犯。

到了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籌備期,80歲的張卓元再次“出山”,“我都沒想到這次還能參加”。當老一輩經濟學家大多因年紀和身體原因難再參與工作時,耄耋之年的張卓元依然活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在相關文件起草過程中,張卓元積極支持將沿用多年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升格為“決定性作用”。

置身中央文件起草工作20年,張卓元始終樂在其中。“做調查研究、聽取匯報、研究討論,對我來說既是工作,更是學習。我本身就是搞研究的嘛。做完中央交給我的工作,有些心得,我就再寫些文章,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和宣傳,這也是很自然的。”說起那些在理論與實踐中反復探尋和求索的漫長歲月,他心懷感恩之情。

·2024年10月21日,“張卓元學術思想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學術研究要“求異存同”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卓元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在北京三里河沿岸,有漁民背著一大筐活魚叫賣,引來大家爭相購買。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供應緊張,人們很難買到魚,更別說活蹦亂跳的魚。當市場逐步放開,老百姓的餐桌變得豐富。“回過頭看,把水產品、水果、蔬菜的價格放開,物價會跟著有些上漲,但也刺激了生產和供應。價格放開搞活市場,不需要長篇大論地爭辯,這是生活的事實。”

改革開放初期,價格改革在經濟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度成為爭論焦點。張卓元最早在經濟學界成名,恰恰緣于他參與的市場化價格改革。這一研究從他1954年進入經濟所之后便逐漸展開。

上世紀50年代的經濟所星光熠熠,聚集了全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如駱耕漠、薛暮橋、孫冶方等。作為所里的后生,張卓元備受前輩們信任。張卓元回憶,駱耕漠經常把辦公室的鑰匙交給他保管,寫的文章也會讓他第一個讀,“說是聽聽我的意見”。薛暮橋還帶張卓元到農村地區調查農業生產、農產品成本問題。孫冶方更是將張卓元視為“關門弟子”精心栽培。“這些機會都是很難得的,一般人哪能得到?”張卓元說著說著,思緒也穿越回那些他無比珍視的與授業恩師們相伴的日子。

孫冶方1957年來到經濟所擔任所長后,很快成為所里很多年輕人的“偶像”。如今,在中國經濟學界說起孫冶方,幾乎是無人不曉,“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被認為是我國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張卓元一直視孫冶方為自己經濟研究領域的“引路人”。

張卓元回憶,孫冶方的到來讓經濟所的氛圍徹底換新——不僅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還主張不能人云亦云。“孫冶方說,外交上講究‘求同存異’,但學術研究要‘求異存同’。他自己也帶頭這樣做,提出的觀點經常跟流行觀點不一樣。當然,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他認為這樣對經濟發展更有利。”

孫冶方的理論包括生產價格論、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價值規律的作用等,對張卓元的研究工作影響很大。在孫冶方的帶動下,張卓元的很多文章是經過大量調查寫出來的。為了計算農產品成本,張卓元在農村打了很長時間算盤,甚至練就了“右手寫、左手打算盤”的技術。

·1981年,張卓元與經濟學家孫冶方(左)在一起。

1964年,張卓元和同事何建章發表的《試論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生產價格》成為價格改革的開山之作。1981年,二人再度聯手,發表了《計劃 市場 價格》,首次提出“對物價管理體制和價格體系要進行根本改革”的主張,為中國經濟運行機制改革開出一劑“良方”。

1983年,張卓元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擔任所長,此后便將研究重點放在了價格改革上。其間,他提出了“漸進式推進價格改革”的方案和設想。他認為,價格改革是市場化的改革,而且必須是全面的改革,這不僅包括一般消費品價格由市場形成,還應當包括生產要素形成市場和市場化定價。

1993年,張卓元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擔任所長,應改革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轉向研究國有企業改革。兩年后,他重回經濟所,成為經濟所所長。這是他第三次當所長,業界的一些朋友戲稱他是“所長專業戶”。而不斷跨所任職,讓張卓元涉獵了經濟學諸多領域,包括價格改革、流通問題、國企改革等,被公認為中國“穩健改革派”的代表之一。

房漢廷總結,張卓元從價格改革到“穩中求進”的改革思路,到1992年參與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到1993年參與勾畫國有企業改革新方向,再到世紀之交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總體方案的設計工作,“幾乎參與了我國各個改革階段的理論創新過程”。

客家人的“經濟學新世界”

榮獲“經濟研究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后,張卓元經常被問到作何感受。在記者面前,他回答得直白而謙虛,“是對我們搞經濟學研究的人非常大的鼓勵”。接著,他話鋒一轉,說道:“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經濟領域比我貢獻大的人有很多,他們可能因為官職原因不在評獎范圍內。”

·2024年9月29日,張卓元獲頒“經濟研究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專注經濟學研究60多年,張卓元練成了“所長專業戶”,對于“學而優則仕”的路徑沒有欲求。孫冶方當年堅持“一不改行,二不改志,三不改研究方向”,張卓元亦如此。對他來說,研究經濟學純粹出于興趣,“怎么都不會放棄,總想了解更多”。

張卓元把他與經濟學的初次相遇形容為“純屬偶然”。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整個社會一派生機勃勃。在梅州中學讀高三的張卓元讀到一本改變他日后人生走向的書——蘇聯經濟學家列昂節夫的《政治經濟學》。

后來在很多場合,張卓元都提到過這本讓他對經濟學“一見鐘情”的著作,其中講到社會發展史,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及社會遠景……他細細翻完,大開眼界,“書中描寫的那些‘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社會,對從小生活在小縣城的我來說是全新的世界”。他迫切希望觀察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一心就想考經濟學專業。所以,當兩份大學錄取通知書——清華大學社會系和中山大學經濟系同時送到張卓元手中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

張卓元的老家廣東梅縣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按照我們客家人的傳統,孩子至少要讀到高中畢業,有機會還要考大學。”張卓元家兄弟6人,包括張卓元在內的4人都是通過高考走出了閉塞的縣城,擁有了更廣闊的人生。

一個竹子編的小箱子,內裝一些換洗衣物,這是張卓元離家求學時的全部行囊。中山大學位于廣州,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自廣州、珠海、香港,思想活躍,生活豐富多彩。“一到校我就聽說,中山大學學生必須學會兩項技能——跳舞和打橋牌。”張卓元對跳舞不感興趣,但打橋牌上手很快。“后來在經濟所也很流行打橋牌,我還和吳敬璉一起拿過所里橋牌比賽的三等獎,全靠大學練出來的牌技。”張卓元說,他每次回中山大學,都會去看看當年舉辦活動的禮堂。

張卓元并不是一路過來都是學霸。他在中學時學習算中上游水平,直到大學開始學習經濟學,在興趣驅使下,如虎添翼,成績穩居前列。“我對經濟學很著迷。每周學校草坪上放露天電影時,我只要手上有本好書,情愿不去看電影。”

求學期間,令張卓元最難忘的,是臨近畢業時他寫了一篇《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的作用》,并在老師的推薦下發表在學報上,“當時很少見學生發表文章的”。他記得,自己拿到6元稿費后,請要好的同學打牙祭——一人一碗牛肉湯。

正是這篇發表于學報上的文章,成為張卓元進入經濟所的“敲門磚”,他的經濟學研究生涯由此徐徐展開。此后60多年,他在學術道路上走得穩健又扎實,先后出版著作27部,發表論文500余篇,主持編寫了《中國經濟學60年》和《新中國經濟學史綱》。“筆耕不輟,著述等身”,可以說是張卓元學術生涯的最好寫照。

搞經濟學要跟實踐發展同步

在張卓元的兒子張平眼中,父親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每天早起寫作,往來文件全是通過計算機、平板電腦完成,經常和年輕人討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話題,對身邊的人也是一種激勵,“我覺得自己不努力都不行”。

如今,91歲的張卓元依然沒有停下在經濟學領域探索的腳步。每隔幾天,他就會到超市逛一圈,買東西的同時,也是跟市場和國民經濟最直接的接觸。“現在手機支付、網約車、網上購物很方便,是貨幣流通方面的一場革命,搞經濟學的人更需要學會這些東西,才能跟實踐的發展同步。”

環球人物: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參與國企改革,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您覺得國企改革如今走到了什么階段?

張卓元: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我個人認為還在進行中。過去我們設想的市場經濟體制,今天來看,很多已經實現了,但從發展的眼光看,要改革的地方仍不少。而且越到后面,容易改的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難的了。

具體到國企改革,如果按照過去我們說的,只要實現了公司制改革就可以稱之為現代企業制度了,但現在來看,還不夠。像能源、電信等壟斷行業,主要分為兩部分業務:一部分是自然壟斷性的,需要國有獨資或者國有控股,另一部分占比更重的是非自然壟斷性的,需要引入競爭機制。比如加油站就沒必要一直是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可以考慮放開。為什么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老提混合所有制?就是希望這些壟斷行業的非自然壟斷性業務放開競爭。類似這樣的改革目標,在我們早期主張“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的時候是提不出來的,但后來隨著改革深化、經濟發展,才有可能被提出來。所以說,改革是沒有盡頭的。

環球人物:2024年10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發布,您覺得現在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意義是什么?

張卓元: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給民營經濟一個良好的法治和市場環境。按照我的看法,到現在為止,還看不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所說的消滅私有制的前景,看得到的就是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就是要長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因此要對民營經濟支持、鼓勵和引導。在一般的市場準入領域,確保平等的競爭、平等的市場準入、平等的財產保護。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兩個輪子同時發展,對整個經濟增長還是很有利的。

環球人物:從2024年9月底起,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出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現在您所看到的經濟發展前景如何?

張卓元:財政部最近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解“隱性債務”,把“隱性債務”置換為地方政府財政賬目上的“顯性債務”,這是非常對的。過去用“隱性債務”搞建設產生很多問題,有些腐敗由此滋生。

中央還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包括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還有社保方面的支持。我們過去太重視投資和出口,對消費的作用一直有爭議,比如有經濟學家認為靠消費拉動的說法是誤導,還主張大搞投資,我不太贊成。我認為,中國經濟逐漸還是要走向以消費為主導,靠消費增長拉動經濟增長。中央也在這方面逐漸采取措施,方向是對的,成效還要逐步看。

環球人物:您如何看待在這個階段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意義?

張卓元:因為我們現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不能靠生產要素如資本、勞動力等投入來促進發展,一定要提高全要素生產力。這就意味著要靠技術提升,靠新質生產力,這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時機契合。所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部分,第一條就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環球人物:現在西方對我們搞經濟封鎖、加征關稅,炒作所謂的“產能過剩論”,您如何看待我國面臨的政治經濟形態?

張卓元:現在中國的生產能力非常強,但生產力不能只靠量的發展,還要靠質的提高、產業升級,這是關鍵。現在我們倡導“一帶一路”,促進拉美、非洲、東盟地區的共同發展,同時也要跟發達國家學習技術。其實,我們自己的供應鏈是很齊全的,如果能夠在技術創新方面更多發力,走向現代化的步伐誰也阻擋不住。

本文為節選

全文刊載于2024年第23期

《環球人物》雜志

總第530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監   制:張   培

編   審: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責任編輯:邱小宸
關鍵詞:

張卓元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栋病勤1一12在线观看| 91制片厂制作果冻传媒168|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波多野结衣与老人公569| 欧美伦理三级在线播放影院| 柳岩aa一一级毛片|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看 | 很污很黄能把下面看湿的文字| 好男人社区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四虎在线精品观看免费|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专区在线视频| 啊灬啊灬用力灬别停岳视频|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美女脱下裤子让男人捅|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日本漫画工囗全彩内番漫画狂三| 天天射天天爱天天干|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免费传媒网站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试看120秒做受小视频免费|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app |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喷吹|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老师那里好大又粗h男男| 欧美伊香蕉久久综合类网站 | 337p人体大胆扒开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