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如黛,近水含煙,一處處農舍在萬畝竹海里若隱若現。新春時節,一條條串聯起阡陌山村的旅游風景道,吸引著眾多自駕游客走進山村,住民宿、賞民俗,在山水田園風光中感受不一樣的年味。山道變景道,村莊變景區,藍天白云下,一座座藏在山野深處的和美鄉村盡顯山清水秀的美麗容顏,奏響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和美好生活協奏曲。
廬江縣龍橋鎮凌安村一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菲攝
以綠為筆,山道變景道
竹海、溪流、云霧、村莊……驅車從合肥市廬江縣城出發,一路向南駛入群山懷抱中的“廬南川藏線”,一幅優美的生態山水畫卷在眼前鋪展開來。
位于大別山南麓的“廬南川藏線”是廬江縣近年來重點打造的精品旅游風景道,這條風光旖旎的風景道蜿蜒一百多公里,將廬江縣的4鎮14村的丘陵山川、民宿客棧、果園農莊等各類鄉村旅游點串珠成鏈,成為游客心目中“自駕天堂”,也是山區群眾致富增收的“產業道”。
村舍儼然,炊煙裊裊,幾年前,當城里姑娘聶媛媛第一次走進“廬南川藏線”上的龍橋鎮凌安村時,她沒想到自己和團隊將以凌安村鄉村運營師的身份,成為凌安村的“新村民”,在這個大山深處的美麗鄉村找到自己的創業舞臺。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重塑和改變著鄉村的生產生活。
“以前亂砍濫伐,靠犧牲環境換錢,現在護林養山,靠著好山水賺錢!”提起村里的變化,今年66歲的凌安村村民何永柏百感交集。
“當看到村里的萬畝竹海時,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好像被輕觸了一下。唐詩里的那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仿佛穿越時空呈現在眼前。”如今,聶媛媛將凌安村的民宿項目取名“近鄉野·幽篁里”,依托村里的生態資源打造竹藝術文化村落IP,開展整村運營。
“依托山村的生態資源,為游客營造一處遠離都市喧囂的心靈休憩之地。下次你再來,可以在我們村里嘗美食、喝咖啡,還可以和村民一起去挖竹筍、采茶葉!”和記者聊到鄉村的未來,這個秀氣的城里姑娘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推出一批“徽字號”精品線路、打造100個精品主題村、100個特色美食村、實施民宿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在江淮大地,生態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十里長沖十里長,麥苗綠來菜花黃……”曾經,一首《十里長沖好風光》的民歌揭開了廬江縣萬山鎮長沖村的美麗面紗。經過近年來的水岸共治、景觀提升,長沖村再現碧波蕩漾、鳥語花香的昔日光彩,游客們站在長沖河的堤岸上眺望,一座座造型別致的農舍、民宿點綴在綠水青山之間,一幅和美鄉村生態畫卷盡收眼底。
“村里盤活農村閑置資產,打造民宿集群,去年村集體經營收益達200多萬元。”長沖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吳國義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兩年村里通過創新股權投資、合作運營、結對共建等方式吸引各類人才到鄉村發展,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曾經的“空心村”蝶變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暮色四合,山谷里、鄉道旁,一家家民宿、驛站、酒館的燈光漸次亮起,與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照亮人間煙火,慰藉著游子的鄉愁。
此時,在長沖村一半山野·夏灣村民宿內,篝火邊的歡歌笑語聲打破了鄉村的寂靜,一場別開生面的“村民回家”活動拉近了游客和村民之間的距離。
“春節期間不少游客來村里過年,我們策劃了‘村民回家’活動,想讓村民感受家鄉溫暖的同時,也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鄉村生活。”民宿主理人申勇告訴記者,今年,他們還打算在村里流轉一部分土地,推廣生態農業,通過聯農帶農,進一步融入鄉村的發展。
文化融入,山村變景區
新春時節,游客們走進位于蕪湖市繁昌區繁陽鎮鐵門村的繁昌窯遺址展示區,觸摸千年窯火孕育的藝術瑰寶,感受著泥與火的碰撞,尋找著那些藏在繁昌窯青白瓷背后的傳奇故事。
滾滾長江孕育出豐富多彩的燦爛文化。毗鄰長江的蕪湖繁昌有千年歷史積淀,境內擁有繁昌窯遺址、人字洞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看到,以繁昌窯青白瓷文化為核心,集科考研學、文化體驗、康養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繁昌窯考古遺址公園正加快建設步伐。
“農文旅相融合,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內涵。”繁昌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姚敦林說。
山巒疊翠、粉墻黛瓦,走進繁昌區峨山鎮東島村,仿佛來到了天然氧吧,皖南山村獨特的山水人文景觀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通過文化興村,文旅融合,曾經閉塞貧窮的東島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
如何挖掘耕讀文化和竹鄉特有的農技和農藝,讓“土特產”成為鄉親們創收的金疙瘩?
東島村黨總支書記李克文告訴記者,按照整村運營模式選擇運營主體,村里正在打造“晴耕雨讀、詩畫東島”的文旅名片,將古道、水庫、房車營地等景點串珠成鏈,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鄉村因地制宜釋放文化傳承、生態涵養、休閑觀光等多元價值,打開“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空間。
萬里長江奔涌向前,每一朵浪花都在吟唱。長江之畔的繁昌區荻港鎮板子磯上,一座雄偉的“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登陸點”紀念碑巍然聳立。當地人告訴記者,板子磯又名鵲起磯,素有“吳楚關鎖”之稱,因位置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史上“繁昌十景”之一。70多年前,人民解放軍渡江先頭部隊就是從這里橫渡長江天塹。
“過去靠開礦采石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咱們村探索轉型發展,通過深挖板子磯等紅色文化資源,轉變鄉村發展思路,讓新河村舊貌換新顏。”荻港鎮新河村黨總支書記高恒玉說。
渡江第一船飯店、紅星劇場、荻港供銷社、咖啡吧……春節假期,新建成的新河村小龍口特色街區以濃濃的懷舊風引來不少游客進村打卡。“這還是我的村子嗎?”新河村村民葉成娜第一時間在朋友圈“種草”,自豪地“炫”了一把鄉村新貌。
高恒玉說,鄉村產業發展好了,可以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未來希望通過文旅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雙向奔赴,創客變鄉村“合伙人”
山川秀美雁歸來。
安徽把發展“歸雁經濟”作為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成為鄉村“合伙人”,以村企共建、整村運營等多種方式投入和美鄉村建設,推動城市和鄉村“雙向奔赴”,融合發展。
6年前,王月慶懷揣創業夢想,從家鄉浙江安吉來到群山環抱的蕪湖市繁昌區孫村鎮梅沖村,創辦了集茶葉種植、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白茶觀光園。令王月慶欣慰的是,自小在城里長大的女兒和女婿也和他一樣,愛上了這里的山山水水,不僅如此,兩個年輕人還將創業之根扎在鄉村,成為梅沖村的鄉村“合伙人”。
“這幾年山村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暢景美,去年一場全國山地自行車賽引來了八方游客。”王月慶說,他們和村里一起探索茶旅融合,以茶為媒,溝通城鄉,助力鄉村振興。
青山綠水間,一條條暢通的旅游風景路讓繁華都市與鄉野村莊“無縫對接”。
今年是廬江人徐柯返鄉創業的第4個年頭。2021年,在城市從事藝術策展的徐柯接到老家廬江縣柯坦鎮虎洞社區黨總支書記的電話,村里希望徐柯運用自己的美術專長,參與鄉村民宿的規劃設計,親切的鄉音喚醒了徐柯心中對家鄉的眷戀。
從參與和美鄉村規劃設計到開發鄉村旅游特色產品,再到創辦自己的民宿品牌,不知不覺中,徐柯成長為眾多鄉村創客中的一員。
“人還是那個人,村還是那個村,思想和理念變了,發展的空間也隨之拓寬。”坐在兒時的柿子樹下,徐柯為自己和記者斟上一杯家鄉茶園的綠茶,一縷茶香在鄉村的微風中氤氳開來。“以藝術賦能鄉村,我希望打造連接城市和鄉村的平臺,讓鄉村成為夢想起航的地方。”
春節期間,住鄉村民宿成為不少游客的新選項。在繁昌區峨山鎮鳳形村的溪地阿蘭若·鳳隱青山民宿,清幽的環境吸引了大批來自長三角的客人。“鳳形村距離城區很近,山的一側是市民,另一側是村民,城市的繁華便捷和鄉野的自然寧靜有機相融。”在民宿項目負責人羅志遠看來,鄉村在保留鄉土文化記憶的同時,可以承載城市多元功能的轉移。“我們希望成為鄉村合伙人,融入鄉村,共同探索未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晨曦初照,村民和游客在新春的朝陽中又迎來了新的一天。金色的陽光穿透薄霧,灑在山林田野間……
“廬南川藏線”,鄉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