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接觸科技創新研究,是在二十多年前。彼時,我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學習了大量中外科技創新資料,負責并主筆“中關村智力資源整合與創新體系”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收錄在《面向21世紀的中關村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一書的中關村智力資源的整合與創新體系中,之后該成果又進一步加工為學術論文在C刊《科學管理研究》發表(張亞明,陳禹智力資源整合與創新體系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3(4):29-34),隨后又被全文收錄到《中關村發展藍皮書:提升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中借鑒篇四:有效整合智力資源,完善中關村創新體系。
自此,我與科技創新正式“結緣”。此后,我帶領團隊立足科技創新展開常態化學術研究和決策咨詢服務,逐漸形成研究規模。
從2019年開始,在參加省市政協專題調研基礎上,我帶領團隊在科技創新板塊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相關課題方面,團隊已完成10余項省市級課題,其中包含1項援疆項目;相關咨政報告方面,團隊撰寫20余篇報告并獲得省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或被省教育廳等部門采納;相關論文方面,團隊在《科研管理》《中國科技論壇》《軟科學》等高質量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這些研究成果,是團隊深耕科技創新領域的見證,也為我決心寫好專著《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效率評價與產業化對策研究》提供了底氣。該專著自2020年著手策劃、調研和編寫,從擬定大綱、反復推敲論證到完成初稿,再到最終定稿,期間廣泛聽取專家意見,最終使本書整體架構更完善,內容更豐富。
該專著全書分為8章:第1章和第2章對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進行了系統性梳理,包括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典型模式與經驗;第3章至第5章基于河北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實踐,綜合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法和SWOT戰略分析法詳細分析了河北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現狀、水平和內外部條件;第6章和第7章分別介紹了河北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數字經濟影響和政策工具運用策略;第8章針對河北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面臨的難點問題,提出了四條發展路徑。
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高效推進,離不開以數據為基、多維考量的效率評價,離不開全方位、深層次的數字技術,也離不開精準聚焦、動態調整的政策工具。一是效率評價發揮“導航儀”作用。通過效率測度構造全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效率的空間格局,剖析具體省份的排名與自身發展困境,并選取特征向量中心度較高的地區為標桿,多措并舉加速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質增效”。二是數字賦能發揮“助推器”作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在項目選題、成果管理等方面提升了科研效率,通過智能匹配供需、預測市場趨勢等方式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數字經濟拓展了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融資渠道。但與此同時,數字“鴻溝”和數據安全等問題也需要多加注意。三是政策配置發揮“壓艙石”作用。政策工具從多個維度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施加影響,既提供有力支撐,也帶來一定挑戰。盡管當前政策內容涵蓋較為全面,對成果轉化效率具有一定提升作用,但仍存在政策工具結構欠佳、使用頻率差異較大、與創新價值鏈特征缺乏協同性等關鍵阻礙。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對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意義重大,本書為探索這一關鍵議題提供了明晰的指引和深刻的洞見,它匯集了我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成果,是在大量前期研究基礎和高質量成果支撐下的產出。本書緊密貼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求,通過深入剖析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難題,提出科學有效的提升路徑,助力高新技術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相關學術領域和實踐指導層面都彰顯出重要價值。
我相信,《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效率評價與產業化對策研究》一書不僅會為科技創新領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為更好地將理論成果應用到實踐提供了實際案例參考。期待更多人關注和借鑒這本書的研究成果,我也會在后續的研究中繼續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對本書進行進一步的修訂與完善,持續貢獻智慧與力量。(作者系燕山大學教授)
張亞明,《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效率評價與產業化對策研究》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