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土之上的問題,是中國最根本的問題。
去年一部紀傳體作品《晏陽初》獲得第六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這部作品是四川巴中籍作家苗勇的心血。晏陽初也是巴中人,一輩子關注平民教育。筆者的高中語文老師,現在的巴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劉華山寫了一篇評論文章《評苗勇傳記文學<晏陽初>的當代啟示:平民教育運動與鄉村振興的世紀對話》。文章通過網絡傳播,引起了一波關于晏陽初的熱潮。
筆者深受觸動,便也信筆寫了以下這些文字。
鄉土:何以中國的解鎖密碼
何以中國?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讀懂每一片鄉土,讀懂中國人的鄉土情懷,讀懂了這些,你就讀懂了中國人的堅韌,中國人的無畏。
我無法去揣測是什么觸動了晏陽初先生,矢志從西方回到東方這片貧窮落后的土地,從零開始,從河北一個叫定縣的地方,一點一點改變鄉村的蒙昧,把底層的人們從由天信命中喚醒。我所知道的,他出身于四川巴中三江,一個山水秀麗之地。
時光荏苒,中國已經不是當初的中國。今天的中國,鄉土之上的人們早已不是只能依靠土地生存的愚昧者,他們各懷絕技,走南闖北。更多的鄉土家園正在成為綠水青山中的金山銀山,現代化農機、無人機、數字技術正在賦能鄉村振興。
我最直觀的感受,當年我最想逃離的地方,現在成了我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那片鄉土,臟臭亂窮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也早已脫離“回去走一天,出門靠腳桿”的窘境。每到春節,村里的道路就會堵車,家家都有汽車停在門口。
鄉土中國的這些變化,晏陽初沒有看到,但他一定曾經設想并相信今天模樣。
老師:鄉土中國的精神引領
鄉土中國能夠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里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其功在于教育,教育之功在于老師。
晏陽初是一個平民教育家,他的平民運動就是從教農民識字開始。這個真的很重要。中國鄉土之上,人們或許沒有文化,但是對于能識文斷字的人,從來保持著足夠的尊重。
晏陽初是老師,寫《晏陽初》的苗勇也是老師出身,而寫《評苗勇傳記文學<晏陽初>的當代啟示:平民教育運動與鄉村振興的世紀對話》的劉華山,同樣是老師。他們三人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巴中農民。作為農民,他們都對鄉土有著深厚的情感,作為老師,他們都有著深植血脈的家國情懷與擔當,他們都想以一己之力,為自己的鄉土,為自己的家國貢獻一點什么。他們一直都在努力。
我的老師劉華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在巴中鼎山中學教書,班里絕大多數孩子都來自農村,當時他常常教育我們:讀書是你們唯一能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機會。他還給沒有車費和住宿費參加高考的同學拿現金,陪伴一名很有文學天賦的孩子一起留級重教高二,幫助畢業回母校實習的同學安排住宿……他說,他的目的很簡單,能幫一個是一個。
那個時代,像劉華山一樣的很多老師,讓鄉土中國之上的很多人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再后來,慢慢發展進步的中國有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硬杠子,不讓一個孩子失學,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
AI:古老中國的力量加持
如果能與中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來一次時空穿越并對話,我最想問他的是:AI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還有意義嗎,老師會失業嗎?
AI帶來的恐慌是全面的,很多人都在驚呼,在惶惑,在憂慮甚至憂懼。
說實話,我在讀到劉華山的這篇《評苗勇傳記文學<晏陽初>的當代啟示:平民教育運動與鄉村振興的世紀對話》時,我第一反應是:這篇文章是老師親自寫的嗎?因為我知道,我的老師當年就曾經說他是述而不作,講課沒問題,很受學生歡迎,但他生性閑散,一般不動筆寫東西。從文風看,確實又是他的手筆。于是我就與他進行了對話。他實言相告,他雖然已經退休,但學無止境,他在向AI學習。他下指令,讓AI從各個維度給出了答案,然后他再結合他的理念與思想,對AI給出的東西進行綜合處理,經過多次修改,才形成了這篇他自己覺得還差強人意的文學評論。我問他,如果讓他打分,AI在這篇文章中占多少分。他想了一下說,可能15分左右吧。畢竟AI提供了更嚴謹的結構、更開闊的思路、更多維的解讀。我又問他,如何看待AI,他說,的確是我們的好幫手,但是如果說AI能或者會取代我們人,是杞人憂天。
孔子會是否也會如此回答這個問題,我不知道。
老師同時告訴我說,他這次還向小兒子學習了。是小兒子教他學會了Deepseek這個AI工具,小兒子還在假期中通過視頻連線實現了支教,輔導了巴州區梁永鎮初級中學幾位學生優化物理學習方法。他說,惶論AI,就視頻連線這種遠程學習都是他從事教育的時代所不敢想像的,但AI與一切數智都是工具,都是在加持古老中國一路向前向新,加持古老中國的年輕人在逐夢路上更高更快更強,加持古老中國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行穩致遠。
而我更想說的,不管AI如何發展,時代如何進步,人還是核心,學不能停,永無止境。每個人或許先天不一,后天也殊異,但正是這種不一樣,每個人才是最有個性的AI,每個人都是最獨特的Deepseek。
晏陽初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