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痛惜、遺憾……
2025亞足聯U20亞洲杯四分之一決賽,國青隊坐鎮深圳主場,比賽中一度占盡優勢,但之后屢失良機,最后時刻被沙特阿拉伯隊絕殺,止步八強。
這也意味著中國足球再一次無緣U20世界杯(世青賽)。自2005年以來,我們就再也沒有踢進過這一賽事。
雖然輸了,但客觀來說,這支國青隊幾場比賽表現都不錯,甚至被評為“踢出了一種讓人陌生的中國足球”——大部分球員腳下技術出眾,敢拿球、敢進攻、敢對抗,頻現從容的擺脫、強勢的突破、穩健的鏟搶;團隊配合也十分默契,執行戰術很有章法。
有自信、有技術、有頭腦,看著這幫2005年、2006年出生的年輕球員,球迷不禁發問:“這真是中國隊嗎?”
(二)
就像做了一場夢!
中國足球小將們,沒能頂住最后幾分鐘。一個球的差距,帶來錐心之痛。
有人提出,看了半天原來不是“正牌國足”,干嘛要這么關注?因為,他們承載著中國足球的希望。
所有領域所有隊伍,都得講梯隊建設。U20國足、U17國足(國少隊)等就是為成年國家隊培養和輸送優秀球員的人才儲備庫,這些小球員的實力,其實就決定著未來十多年國家隊的實力。
而中國足球小將上一次在國際賽場閃耀,還要追溯到2005年的荷蘭世青賽。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85國青”4場比賽踢進11球,刮起了一陣“紅色旋風”。他們中的趙旭日、蒿俊閔、郜林、馮瀟霆等人,往后十多年都一直是國足的中堅力量。陳濤更是憑借3個進球和3次助攻的出色表現,與梅西、米克爾這樣的天才球員一同入選了世青賽的最佳陣容。
此后很多年,中國足球在黑暗、低谷中徘徊,青訓等工作一直處于零敲碎打不成體系的狀態,U字號國家隊的成績自然也不理想。從2010年主場爆冷不敵朝鮮隊,到2023年加時賽惜敗于韓國隊,再到這一次最后時刻被絕殺,國青隊留給中國球迷的記憶同樣苦澀居多。
(三)
遺憾落敗,中國足球的希望又破滅了嗎?
輸掉這次比賽,意味著這一批球員痛失了在國際賽場與同齡優秀球員較量的機會,痛失了在國際優秀俱樂部球探面前展示自我的機會。對他們來說,接下來的路會更難走。
但輸贏之外,王鈺棟、蒯紀聞、依木蘭·買買提等多名新人的精彩表現,扎扎實實擺在那里。他們的未來,仍給人無限遐想。
他們的出現,是足球青訓、校園足球建設的結果。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頒布后,國內的校園足球和青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最先受益的就是2005年、2006年出生的這批球員。據報道,這幾年,常有青訓教練感慨,從2005年齡段開始可選擇的足球苗子顯著增多。
此外,受益于不斷完善的青訓體系,U17、U15等U字號國足近年來也表現不錯,年齡更小的球員們在面對韓國隊時也有勝績。
我們不能因為贏球,就把球員們夸上天;也不能因為輸了球,就否定一切。顯然,20年積攢起來的差距,看起來比我們想象得還大,沒那么容易抹平。雖然很殘酷,但必須要說,中國足球最缺的還是耐心。
很多成功都是從“差一點”開始的,繼續堅持按足球規律辦事,堅定走難而正確的路,“被絕殺”就會是黎明前的黑暗。
(四)
未來,這批足球小將路在何方?
曾幾何時,中國很多球員在青少年時期面對日韓球員絲毫不落下風,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卻慢慢望不到對手的尾燈,落得個“泯然眾人矣”。
這與中國足球的大環境以及小球員的成長路線密切相關。比如,“85國青”雖一度閃耀,但在功利浮躁甚至假賭黑的大環境下,被稱為“黃金一代”的他們最終沒能帶領中國足球闖進世界杯。再如,日韓很多小球員小有成績后首選是出國鍛煉,但這么多年來,我們能出去到更大平臺磨礪的球員還是少數。
眼下,中國青訓體系建設雖小有成效,但機制短板不少,功利化傾向仍較重;對足球未來之星到底怎么培養,路徑還有待繼續探索。
多些理性與耐心,堅信“未來在年輕人身上”,把“足球從娃娃抓起”當成第一要務,好好珍惜這一批、下一批好苗子,中國足球就有希望。
中國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