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提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多層次金融需求,全力打造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成都樣板。
如何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提高金融機構創新水平和服務能力,推動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近日,成都金融機構探索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新做法迎來新進展。記者從成都農商銀行獲悉,該行于2021年11月,會同成都市委組織部、市委金融辦、市農業農村局聯合開啟了鄉村振興金融助理駐村行動,推動金融服務進街道社區、進田間地頭。截至目前,全行已累計派駐4批次共488名員工,前往330個鄉村振興重點村(社區)開展“不占編制、不拿報酬、不添負擔”的駐村服務,創新打造了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成都樣本”。
“我要下鄉!”
金融助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針對脫貧村、薄弱村、示范村等不同類別村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成都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稱,“三年來,金融助理已成為協助村社干部提高鄉村治理、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的重要力量。”
聚焦過程管理,該行通過創新制度性安排,讓金融人才“下得去”。488名金融助理中,有8人連續4年派駐,118人派駐了兩批次及以上,16名金融助理在駐村中得到提拔使用,形成了金融助理從“要我下鄉”到“我要下鄉”的轉變。整個四批次金融助理平均年齡35歲,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98%。
共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是金融助理的重點工作內容。據介紹,金融助理充分發揮自身熟悉金融知識的優勢,多角度、多形式普及金融知識,將惠農支農政策帶到鄉村、送上家門,積極回應村民群眾的急難愁盼,三年來累計開展普惠金融政策宣講,防假幣宣傳、防范金融詐騙等宣傳活動超2000余次、受眾超十萬余人次。同時,金融助理積極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累計向81名貧困大學生捐款40.5萬元,幫助孤寡老人超1000人次,依托行內“蓉城樂活”數字平臺,助力重點村社銷售特色農產品超1萬件。
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三年建立更新信貸檔案超10萬戶
“鄉村有效抵押物缺乏、金融產品供需失衡”是制約鄉村產業發展融資的重要因素。提高農村居民和涉農經營主體獲取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支持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集體經濟壯大,這是金融助理的核心工作目標。
據介紹,金融助理立足主責主業把金融賦能鄉村產業振興作為重要著力點,發揮下沉鄉村一線優勢,在融資服務過程中,反復研判鄉村特色資產抵押擔保可行性,先行先試,如落地了全省首筆凍庫貸,有效激活農業生產要素,提升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能力。
同時,成都農商銀行金融助理深入鄉村產業一線挖需求、解難題,全覆蓋走訪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收集相關金融需求和建議,幫助解決涉農主體發展過程中貸款難、抵押難等問題,為致富帶頭人提供“鄉賢貸”、為糧油特色產業提供“振興貸”、為村集體組織提供“興村貸”、為農民群眾提供“農信易貸”,逐步構建起與鄉村產業發展融資需求相匹配的“信用+擔保”涉農金融產品體系。
目前,成都農商銀行已與成都市63%的重點新型農業主體、76%的村集體經濟組織、93%農戶建立業務關系,其中三年來金融助理共建立和更新各類主體信貸檔案超10萬戶,用信金額近20億元。
成都農商銀行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