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陳躍蘭(右一)和徒弟們在當涂縣太平府文化園演唱民歌,通過口耳相傳進行師徒教學,傳承當涂民歌。
3月26日下午,陳躍蘭和90多歲的父親重溫家族收集的當涂民歌古調,回憶童年父親教她傳唱當涂民歌的溫情故事。
3月26日,陳躍蘭走進當涂縣青蓮小學六(4)班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民歌課。
3月26日早上,陳躍蘭在家里的小院內教徒弟練習當涂民歌演唱時的動作要領。
3月26日下午,當涂民歌傳承人陳躍蘭走進當涂縣青蓮小學六(4)班給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唱民歌課。課堂上,孩子們興趣盎然地領唱和唱,婉轉悠揚的歌聲在校園內飄蕩。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當涂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陳躍蘭憑借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卓越的傳承貢獻成功入選。
陳躍蘭自幼生長于當涂這片民歌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爺爺、父親都是當地知名的民歌手。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她從小便跟隨父親學習當涂民歌的演唱技藝,廣泛涉獵山歌、田歌、秧歌、號子、小調等多樣化的民歌種類。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她熟練掌握了百余首傳統民歌的演唱,尤其以原生態唱法見長。
在演唱技巧上,陳躍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的嗓音既能高亢嘹亮,又能婉轉低回。這種剛柔并濟的演繹方式,讓當涂民歌的鄉土氣息與藝術韻味完美融合。其代表曲目《薅稻歌》《打麥歌》《打夯歌》等,生動再現了農耕時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被譽為“活態傳承的民歌教科書”。
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躍蘭始終堅持深入田間地頭采風,收集散落民間的古老曲調,并致力于將傳統唱法與當代審美相結合。除了日常對徒弟口耳相傳外,近年來,她還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動,通過現場教學、公益講座等形式,培養年輕一代對當涂民歌的興趣。
從田間到舞臺,從鄉土到非遺名錄,陳躍蘭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詮釋了文化傳承者的使命。她的入選標志著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當地文化部門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傳承人培養機制,通過數字化保護、創新展演等方式,推動當涂民歌在當代社會的傳播與弘揚。
陳躍蘭,涂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