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微米,是頭發絲的平均直徑。它的三十分之一,是一臺高速精密CNC加工中心機床的加工精度,也是唐偉峰這位“數控刀客”的極致追求。
今年38歲的唐偉峰,2015年加入蘇州松下生產科技有限公司,現任公司機械加工生產部門班長。兩年前,他代表公司遠赴日本大阪參賽,并從來自五湖四海的松下員工中脫穎而出,一舉成為了松下集團全球技能大賽銑床B級別金獎的唯一得主。
來之不易的金獎,讓唐偉峰既興奮又感喟——就在2022年舉辦的大賽上,僅因多銑了0.5微米,他與金獎失之交臂,獲得比賽銅獎。
微米之間決高下,既在賽場,更在平常。
從事機械加工生產10年,唐偉峰悟出了一個道理:“機器的精度是數控系統賦予的,而成品的精度則在很大程度上由人來定義。只有反復試驗,琢磨出每一套部品的最佳加工路徑,才能實現‘人機合一,精密加工’的理想結果”。
10年前,和所有CNC操作工一樣,唐偉峰工作生涯的第一關是背程序代碼。時至今日,他仍將當時那張寫滿程序代碼的紙,視為自己事業精進的“第一把鑰匙”。
“市面上有百余種操作系統,但它們的基礎代碼99%是相同的。這些代碼就像是一個個詞匯,將之組合,就成了人與設備之間獨有的交流語言,也就是加工工序。只有背熟這些代碼,人機之間才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碧苽シ逭f。
把CNC工藝流程比作人機對話的語言,“無障礙交流”算得上入門,“藝術地表達”卻并非人人可為。
“40570”,是唐偉峰實現機加工“無障礙交流”邁向“藝術地表達”的代表作——不同于最常見的金屬部品,“40570”是樹脂件,這也意味著加工難度非比尋常。
“用對付金屬件的辦法來銑樹脂件,成品從夾具上拿下來就變形了。刀的轉速和進給量如果沒找到合適的參數,不僅會導致部品表面毛糙、精度低,還會縮短刀具的壽命?!辈考牟馁|已讓當時正處于“新手期”的唐偉峰傷透了腦筋,更讓其苦惱的是,樹脂部件和其圖紙要求,連班組里的老師傅也是頭回遇上,討教無門。
初生牛犢不怕虎。接到任務后,唐偉峰除了應對正常件的加工之外,所有時間都撲在了“40570”上。調整夾具力度、刀具轉速、進給量、進刀速度、部件定位……直至將2塊試驗品銑得“體無完膚”,他終于找到了這件部品加工各方面的“最佳值”,3天后,“40570”成品終于誕生了。
“STOPPER”,專門設計夾具,解決因毛坯應力造成的加工誤差,良率提升10%;“2907”,通過旋轉裝夾毛坯的第四軸,替換原先的銑刀軸旋轉加工,讓部品雙面銷孔精準定位,良率提升6%……5年間,在唐偉峰“一對一”改善工藝流程之下,近40個部品的良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原先不良率大于12%的關鍵材料,不良率已降至目前的5%以內,極大改善了品質狀況。
“愛琢磨,愛鉆研,甚至還有點愛鉆牛角尖”——唐偉峰的這股勁頭不僅用在了提高產品品質上,他還想方設法創新毛坯裝夾的各種模式,進一步改善產線效率。
“部品加工不怕慢,就怕等。比如一批次部品10個小時的加工時間,可能有8個小時都用在了排隊裝卸上。”唐偉峰說。
唐偉峰觀察發現,裝卸部品耗時漫長,原因在于落后且單一的裝夾模式。因此,他聯合班組成員對部品加工率進行了摸排,針對如“3005”等生產數量多但加工率低的部品專門設計增加多組夾位,并創新使用撐塊裝夾,僅旋擰一次撐桿,就能夾緊所有毛坯——這樣的創舉,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操作工的勞動強度。
在應用多夾位制具的基礎上,他又推進了“機外裝夾”項目。形象地說,加工部件就好比往烤箱內裝填蛋撻一般,“連盤帶料”一塊兒裝卸,設備的稼動率從原先的68%一下子提升到了75%。
部品銑得好,成品做得快,部材在庫周轉率隨之提升、在庫積壓金額因此下降……取得一系列成績,唐偉峰還是“不過癮”,又著手對部門內其余生產線橫向展開優化攻關,目前已有2個新項目啟動改造。
拿出比賽的勁頭應對日常的工作,像呵護、培養自己孩子一樣調教、優化產線效能。
“敬畏、奉獻、嚴謹、耐心,這是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碧苽シ宄两谶@個由各種加工參數構成的微米世界里,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與機器無聲地對話,雕琢出一個“數控刀客”獨有的匠心與情懷。(江蘇工人報通訊員 周悅磊)
唐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