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City Walk到上海郵政博物館的參觀者絡繹不絕。這處百年老建筑的大門被許多游客稱為“上海之門”,構成“最佳取景框”——門外是上海母親河蘇州河,遠處即是浦東陸家嘴“三件套”,城市景觀美不勝收,“隨手拍就是明信片”。
熟悉此地的市民游客會發現,取景框里的畫面有變化了:以前,路口高大粗壯的交通信號燈桿在鏡頭里突兀地切割畫面。最近,這處燈桿變矮了,城市天際線沒了遮擋,可以完美地留在一張張打卡照里。
左圖:調整前的紅綠燈占據畫面顯著位置。右圖:紅綠燈調整后,上海市人大代表秦暢在此“打卡”。新華社發
紅綠燈“讓路” 取景框,細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這要從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秦暢的一份建議說起。
“我是帶團隊到郵政博物館參觀時偶然發現的這個‘瑕疵’,回去上網一搜,發現大家的‘吐槽’還不少。能不能有所改變?”今年年初的上海市兩會上,秦暢提出《關于郵政博物館門口紅綠燈調整,精細化治理助力城市文旅的建議》,其中寫道:上海應該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城市文旅、人文表達上以“寵粉”心態,為遠道而來的游客準備好“最佳城市觀賞角度”。
在兩會代表建議現場辦理中,秦暢向上海市公安局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接下來,秦暢收到上海公安部門一次次的反饋:春節后的一周——已到現場進行勘察,按照規定,該路口必須有交通信號燈,在不挪走紅綠燈的前提下,正在尋找更好的方案;過了一個月——秦暢又接到邀請,與公安部門一同到現場再次調研,并拿出一份書面效果圖,擬將紅綠燈燈桿由6.5米縮短到3.5米,由紅黃綠三燈改為人行信號燈,并按此征求意見后落地實施。
就在前幾日,秦暢收到了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總隊對代表建議辦理的書面答復,并再次受邀前往這個十字路口,看到了已經“瘦身”成功的交通信號燈。而這時,新版“紅綠燈”已經運行了一個月。
畫面左處為調整后的交通信號燈。新華社記者 郭敬丹 攝
之所以沒有在落地實施的第一時間答復代表,是因為交警部門還需要一段“觀察期”。一個月里,他們密切關注信號燈調整后交通指揮和車輛、行人的反應,以及12345市民熱線,確保調整后的安全效果后,才正式答復代表:我們認為,代表提出的建議對于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以及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契合了城市文旅發展的需求。
秦暢將現場的親身體驗拍成視頻發到社交媒體,評論區很熱鬧。很多人說,自己還要再去重新打卡,拍一張“清清爽爽無遮擋”的“標準”美照,讓情緒價值“拉滿”。
市民游客在上海郵政博物館門前留影。新華社記者 郭敬丹 攝
“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們都能從中看到,超大城市是如何在治理復雜綜合題中作答。”秦暢說,如今游客對旅游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細節和價值感,這就考驗城市怎樣從新需求中不斷把握“合規合法”與“合情合理”的平衡,并尋找多元群體對城市期待的最大公約數,讓科學決策的“技術判斷”和“價值判斷”相統一,讓“奔赴一座城”的心情更加美好。
上海,紅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