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壯志不言愁》《好漢歌》《我和你》《天地在我心》《人間道》……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劉歡的歌聲陪伴數代人成長。今年與環球音樂簽約后,劉歡將開啟音樂新征程。近日他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回顧并分享了個人創作生涯與理念,談及對人工智能(AI)的看法,以及對年輕音樂人和中國原創音樂未來的期許。
劉歡不僅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先驅,更以《甄嬛傳》原聲配樂、《流浪地球》主題曲等創作,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音樂技法融合,開拓“中國風”音樂的全球認知路徑。 當被問及最喜愛自己的哪部作品時,他平靜回應: “寫完就過去了。 我很少回過頭再去聽自己的作品。 ”這體現了劉歡創作上的“純粹”: 創作源于熱愛,而非對成果的執著。
回顧創作生涯,劉歡并未刻意界定自己的“高光”或“至暗”時刻。 “高光時刻更多是他人的感受。 我在音樂這條路上一直比較幸運,至少我不覺得苦。 ”他提到在音樂綜藝節目中做導師時,常因音樂本身而感動,“我是因為熱愛才做音樂,付出再多我心甘情愿,如果感覺到苦我早就放棄了。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一曲《我和你》通過直播傳遍世界。 劉歡坦言,“對我而言,這只是一次在超大舞臺上面向全世界的表演。 我的音樂理念早已形成。 ”
如今,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在音樂領域的應用增多,劉歡展現出濃厚興趣與開放態度。 “這是個新領域,我也在關注和學習。 音樂界對此反應不一,但它確實能讓完全不懂音樂技術的人做出成品音樂,至少是歌曲。 ”
對于AI生成的作品,劉歡已有初步接觸。 “我聽過一些AI生成的作品,應該是其中較好的,水準可以接受,但并不亮眼。 ”他舉例說,AI寫作的小說《紅樓夢》雖然評價為“差強人意”,但“現在不行并不意味著未來不行”: “AI既然是人訓練的,就可能無限接近人的創造力。 它的學習能力強大,假以時日,定能追上人的創造力。 ”
為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中國原創音樂事業,劉歡在2019年發起“劉歡原創音樂專項公益金”。 他透露,此想法源自參與《歌手2019》時的感悟: “我把節目首播日1月11日定為每年公益金揭曉和頒發日。 初衷非常簡單,就是鼓勵中國原創音樂發展。 ”
基金口號中的“要原創更具力量,要音樂更有態度,要耳朵更加豐富”,也體現了劉歡對音樂多元化的追求。 劉歡告訴記者,“要耳朵更加豐富”就是音樂要多元,“我們經常聽人夸贊某首歌好,問起究竟怎么好,多數人會說到某句歌詞。 但歸根結底,歌曲的本質是音樂形式,并非文學形式。 ”劉歡認為,音樂本身應回歸核心地位,“漢字表意強大,歌詞常凌駕于旋律之上,很多廣為傳唱的歌曲節奏單一、旋律簡單。 如果不正視這個問題,音樂就無法長足發展。 ”
劉歡認為,唱作人是原創音樂的主力,也是世界的流行音樂趨勢。 “劉歡原創音樂專項公益金”關注的正是30歲以下年輕唱作人。 基金通過推薦人投票選出前三名,最終由劉歡綜合考量音樂多元性等因素確定獲獎者,資助100萬元人民幣用于創作和制作。 該基金前六屆已資助6位唱作人,2025年1月,25歲的原創音樂人普阿山以融合電子與民族元素的音樂風格獲獎。
“公益金只是拋磚引玉,是在我熱愛的領域盡綿薄之力。 ”面對年輕音樂人“要么妥協流量,要么餓死”的困境,劉歡坦言,公益金無法徹底改變現狀,他希望借助各種力量為原創音樂發聲。 而對于短視頻片段化傳播對音樂深度化的消解,他表示擔憂: “放眼世界,所有流行文化發達的國家面臨的問題都一樣。 ”盡管如此,他仍樂觀認為,“優秀的東西依然會不斷涌現,事在人為。 ”
對于年輕音樂人,劉歡很欣賞他們的個性化表達與民族文化結合的嘗試。 “他們視野開闊, 互聯網讓他們了解世界流行音樂的前沿方式和品位,他們的個性不受束縛。 當他們著眼于民族文化時,是站在全世界的點位上,而且表達是自發的、自主的。 ”
提到國風音樂,劉歡認為這些創作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并期待“全球主流音樂中,C-POP(中文流行音樂)能占一席之地”。
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