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鄭州某道路因夜鷺聚集導致行人車輛被“鳥屎攻擊”,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關于“城市中人鳥能否和諧共處”的爭論。
有市民認為,能和這些可愛的鳥兒生活在一起,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忍一忍”也就好了;也有人不堪其擾,提出能否將夜鷺遷走;還有部分沿街商戶表示忍無可忍,提議干脆砍掉行道樹。當地城市管理局公開回應稱,無法隨意砍伐行道樹,也不能強行將夜鷺趕走,只能先組織修剪樹木枝杈以降低樹枝密度,改善夜鷺聚集的情況。
不難看出,在許多人的觀念當中,城市往往被視為人類獨有的創造,是管理的對象。但是,大家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城市崛起之前,任何一片土地都已擁有漫長的演化歷史,其地質構造、土壤、水文、動植物早已逐漸演化形成,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本就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形塑的環境。
鄭州“天屎路”上的夜鷺并非憑空而來。據鳥類專家介紹,他們曾經在鄭州黃河南岸和黃河濕地繁殖棲息,附近魚塘中的魚苗成了它們的食物來源。后來,夜鷺遭到養殖戶驅趕,遂遷至城區附近的稻田,而稻田在城市開發的進程中又逐漸變成如今的城區街道。但具有戀巢性的夜鷺們并未離開,每年春夏繁殖育雛時節仍在此聚集。
由此可見,從生態學和城市環境史的角度,正確看待鳥類行為,是開展科學管理的第一步。夜鷺等鳥類選擇這里,是對此處環境的高度認可。盡管鳥糞對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但這些“躍動的音符”也有其生存的權利,要解決“天屎路”這類問題,或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可是除了“忍一忍”,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還是要認識我們的“動物鄰居”,掌握造成“困擾”的動物數量、分布及種群變化趨勢等基本情況。近年來,由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與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共同發起了中國城市繁殖鳥類調查項目,通過發動市民參與,摸清城市繁殖鳥類狀況,從而為城市建設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在向群眾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增進了大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了解、認同和支持。
建立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人類要想與野生動物和諧共享城市空間就有了更多解法。例如,在上海部分居民小區安家的貉,本就是生活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本土物種,但他們在部分地方扎堆出現,一度造成市民恐慌。對此,上海市林業總站、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復旦大學科研團隊通過發動市民一起調查貉的數量、分布情況,并進行科學分析后發現,杜絕投喂和加強社區垃圾管理,是降低貉在居民小區遇見率的關鍵。
城市管理部門也不乏“工具包”。在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當中,可依據鳥類的生活習性,為鳥兒營造適宜的生存空間,通過棲息地修復等手段將其引導至對老百姓生產生活造成較少負面影響的區域。對于數量很多分布較廣的鳥類,可以采取適當的溫和手段進行驅離。如果珍稀瀕危鳥類造成群眾經濟損失,還可以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嘗試建立野生動物致害補償保險機制作為兜底。
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維度,"天屎路"爭議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城市綠色發展的深層邏輯。當深圳灣畔的候鳥與摩天大樓同框,當上海貉種群在社區悄然繁衍,這些"甜蜜的煩惱"或許正推動城市文明向更高形態躍遷。解決問題的鑰匙不是驅鳥劑或斧鋸,而是意識到城市空間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價值和可能性。這或許才是這次“天屎之路”爭議留給我們最寶貴的啟示。
“天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