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網友注意到,某旅游項目對報名游客的身份有諸多限制,不收記者、律師、旅游行業和珠寶玉石行業從業者。媒體調查發現,不少旅行社還真有這樣的霸道規定,律師、記者等職業更是“黑名單”上的???。
旅游業向來敞開門做生意,為何要拒絕特定人群?說起來,律師、記者以及某些業內人士,要么就是有較強的維權意識與能力,要么就是可能更加“懂行”不好蒙騙。旅行社特意拉出這么張“黑名單”,簡直是不打自招,擺明知道自身在服務上不達標,或明白自家旅游產品有貓膩。
拒絕“審視”,實乃心虛。更何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也就是說,旅行社根本沒有私設門檻、自主挑客的權利。
這般“此地無銀三百兩”,恰恰暴露出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頑疾。特別是某些旅游團以低價引流,處處設下套路陷阱:夸大宣傳,產品縮水,言行失格,景點變商超,導游成推銷……平臺機構明知經營經不起推敲,不想著改進服務,反倒試圖通過阻攔潛在監督者來掩蓋問題。然而,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消費者的權利意識也空前提升,寄望捂嘴噤聲,只會越描越黑。
如今,文旅市場既熱又卷,各地都在圍繞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做文章,新玩法、新模式層出不窮。但歸根結底,旅游業是服務業,底層邏輯是“以顧客為中心”,誠信經營、規范經營是“拼花活”之外最基礎的要求。給行業的“里子”清清灰,通過有溫度的服務給顧客留下好印象,口碑才能立得起、保得住。
“五一”假期臨近,不少游客正在規劃出行。希望“挑客”這件荒唐事給更多人提個醒:讓游客安心舒心,自己就不會心虛。
旅行團,記者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