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網安局揭露三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其中涉及教培機構、電商平臺及求職網站的數據泄露問題。如何讓每個數字身份都能在賽博空間體面地行走,而非淪為黑產貨架上的“待售商品”?這樣的拷問猶如重錘叩擊社會神經。
犯罪團伙以“職業跳槽”為幌子,在教培機構電腦中植入木馬程序,非法獲取客戶數據,暴露出部分中小企業將網絡安全預算壓縮成“紙片防火墻”,致使黑客僅憑基礎技術就能攻破。警方查明,一團伙先后對50余家企業進行木馬“投毒”,這背后是數字經濟“重擴張輕防護”的普遍困境——數據是金礦,安保卻如紙糊門。
虛假企業編織“高薪陷阱”,誘騙求職者提交簡歷,實際目的是收集個人信息并用于不法活動。這類“職場釣魚”折射出平臺審核走過場。平臺應摒棄“事后滅火”的思維模式,轉而推行常態化的“合規審計”,從根本上切斷灰色交易鏈條,保障每一位求職者個人信息安全。
快遞面單的“*”號本為保護隱私,卻被商戶、中介與快遞公司合謀破解,形成“解密—販賣—詐騙”的閉環。剝洋蔥式的隱私竊取,讓消費者在不知情中成為待宰羔羊,這種做法不僅違反法律法規,也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隱私權。對此,電商平臺和快遞公司應當強化內部管理,嚴格執行數據保護政策,避免平臺規則成為犯罪分子的“反向操作指南”。
當一個快遞單、一次簡歷投遞、一節網課體驗都可能成為“人生盲盒”的開啟鍵,個人信息保護已不是技術命題,而是關乎每個人尊嚴的社會契約。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提前筑牢防火墻,讓數據流轉可追溯、可熔斷,為個人信息保駕護航。唯有讓“數據寄生蟲”無處寄生,才能讓數字文明真正照亮生活。
個人信息,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