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人類歷史長河之中,總有一些身影如星辰般璀璨,他們以筆墨為舟、以思想為楫,為人類引導前行的方向。由《環球人物》雜志社傾力打造的典藏書系之一《先生們》,會集現當代文化巨匠的生平事跡,展現現當代文化大師的風范。
大師群像
《先生們》以宏大的視野,收錄了活躍于現當代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61位大師。他們之中,既有文學泰斗如茅盾、老舍、巴金、汪曾祺,以文字編織時代的經緯;也有學術宗師如王國維、季羨林、饒宗頤,用智慧點亮文明的火種;更有藝術大家如吳冠中、黃永玉、李可染,以筆墨勾勒時代的風貌。這些名字,每一個都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每一筆都鐫刻著文化的印記。
書中通過深度采訪和資料搜集,還原了先生們真實而立體的人生。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與妻子張允和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周有光因思念逝去的妻子,堅持睡在沙發上,對著妻子的照片。這種深情,是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動人的詮釋。
2002 年,張允和去世,享年93歲。她在世時,老兩口上午下午都會喝茶,“舉杯齊眉”的小動作做了多年,相視一笑,有敬也有愛。她去世后,周有光把書房的兩張座椅換成了一條長沙發,一度在沙發上屈腿過夜,不回臥室睡覺。妻子的照片則在對面書柜上,依舊兩兩相望。
書畫大家啟功,自謙若凡人,常拒“大師”之稱,笑稱“姓啟名功”。其作價平民,不慕虛名,以“中學生,副教授”自嘲。
書名大振后,啟功從不吝惜筆墨,機關、學校、商店、風景區,隨處可見他的題字,連北師大的老司機,每人也有一兩件啟先生的東西。假冒之作也隨之而來,地攤上到處可見一摞摞的“啟功書法”。琉璃廠的買賣人說,啟功這個老頭兒人很好,從來不和我們搗亂。有人拿出收購的字請啟功鑒定,看到確是真跡,他便說:“這張是劣而不偽。”看到確屬偽冒但寫得不錯的,便說:“這屬于偽而不劣。” 或顧左右而言他:“墨真黑。”
冰心和“餅干舅舅”蕭乾的互動,展現了文人生活中溫暖可愛的一面。蕭乾因名字被冰心孩子誤念為“小餅干”,便自稱“餅干弟”,與冰心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蕭乾中學時就認識冰心,還與冰心的弟弟冰季是同學。蕭乾回憶,在北新書局打工時,每次去給冰心送稿費,怕弄丟,總是用手絹綁在手腕上。從那之后,蕭乾一直與冰心來往密切。蕭乾本名“蕭炳乾”,冰心的孩子總是念成“小餅干”,提到蕭乾,他們會說“餅干舅舅”。
精神傳承
《先生們》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歷史,更在于傳承精神。書中每一位先生,都是一座精神的燈塔,照亮著后人前行的道路。
1943年秋,26歲馬識途入西南聯大,由外文系轉中文系。在昆明,聯大教授寒衣裹身,學生在土坯教室里上課,環境雖然惡劣,但他們的精神是豐滿的。
80年前的秋天,馬識途來到春城昆明,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后轉入中文系。這一年,他 26 歲,作為一個“胡子拉碴的老家伙”,和少男少女一起參加食堂的“搶飯戰斗”,泡在茶館里讀閑雜書、論天下事。教室是土坯房,雨點打在鐵皮屋頂上,叮叮咚咚地淹沒了講課的聲音;先生們穿著寒磣、面有菜色,卻是八仙過海、百家爭鳴。馬識途見過南北兩個大教室的對壘,南邊的教授聽到北邊的教授批評自己,跑過去當面對峙,兩人吵得面紅耳赤,然后互相握手,一同有說有笑地回家去。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因一本《敦煌石窟圖錄》與敦煌結緣,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堅守四十年,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傳奇。
常書鴻與敦煌的緣分始于 1935 年他在塞納河畔的一次散步。1931 年 出生的女兒常沙娜,后來這樣描述父親與敦煌的偶遇:“巴黎塞納河邊經常有書攤子,他在書攤上發現的,上頭寫著《敦煌石窟圖錄》,伯希和(法國探險家)的,印刷了這么一本,他一翻, 講的都是在中國,在甘肅西北,發現了這樣的藏經洞,藏經洞里都是卷畫,那里還有石窟,我父親很驚訝,他說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中國有這樣的寶藏。”
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畢生致力于中國古典文學,以詞學造詣深厚。早年輾轉海內外講學,從教六十余年,從來不曾坐著講課,被尊稱為“先生”。其學術嚴謹、情懷深摯,以生命詮釋詩意,架起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橋梁,被譽為“詩詞的女兒”。
在國外時,葉嘉瑩不得不用英文授課。她總覺得把詩歌翻譯給外國人聽,沒有生命,沒有共鳴在里面。她那時常常做夢,夢見用中文上課,夢見下 課后去拜望老師,有時路上被困在蘆葦叢中,怎么也走不出去,突然驚醒, 悵惘好久。
直到 1974 年,葉嘉瑩才在闊別二十六載后,再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 飛機飛到北京上空時,她遠遠看到一排燈火,便想象那里是西長安街,是 她長大的地方,眼淚就流了下來。
典藏之作
《先生們》的作者均是《環球人物》雜志的資深記者和編輯。他們以專業的筆觸和深厚的情感,為讀者呈現了一部兼具權威性和可讀性的集體傳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人類社會滾滾向前,這些人類社會中“先生”,具有卓越的才華,更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堅定的信仰。他們共同用精神構筑了中華文明的脊梁,傳承了中華文明的血脈。
翻開《先生們》,在字里行間聆聽歷史的回響,在大師風范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先生們的精神,永遠照亮我們的道路;先生們的風骨,永遠鐫刻在民族記憶之中。
《先生們》,世界讀書日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