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途中的文景。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近日,杭州一位外賣小姐姐火了。她叫文景,是一個腦癱患者,為了養活孩子,堅持送外賣7年。由于語言表達不清,時常引起顧客的不滿;也經常因為超時,被平臺扣錢,被顧客給差評,她說自己是平臺上收到差評最多的一個外賣員。而她最驕傲的,居然是一天爬了28趟6樓。她說:“送餐過程中遇到很多溫暖,很多人都會幫助我。”
風里來、雨里去的外賣小哥,是十分辛苦的職業,一位腦癱媽媽送外賣,其艱辛更是可想而知。文景的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正在于她用殘缺的身體詮釋了“不認命”的真正含義。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腦癱帶來的不僅是肢體的不便,更是融入社會的重重壁壘——顧客的誤解、平臺的考核壓力、生理的挑戰……面對這些關卡,普通人都常常忍不住抱怨吐槽乃至望而卻步,但她卻在七年光陰里,頂著“差評王”的壓力,依然笑對生活,為自己和十歲的孩子撐起一片天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母親的堅韌,更是一個生命對命運最有力的抗爭。
文景用踉蹌的腳步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從不取決于身體的完整,而在于靈魂的高度。“希望讓孩子看見‘責任’的分量”,這份對家庭的擔當,讓她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挺拔。當我們抱怨生活的瑣碎時,她用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她的堅持和從不放棄的精神讓公眾為之動容,令人肅然起敬。一個人真正的美不是外表,而是內在的不服輸和對待人生積極的生活態度,網友們紛紛發出“不認命的人生太颯了”“閃閃發光的女性”之類的由衷贊嘆。
文景的堅持,不只是個體努力的結果,背后也閃爍著城市文明的微光。特殊群體的社會融入從來不是單向的施舍,而是平等相待的雙向奔赴。商家的包容讓她有了接單的機會,顧客的善意體諒讓她感受到人間溫情,平臺未因身體原因限制她的工作,這些都構成了她與城市之間的溫暖紐帶。缺少任何一環,她都很難走到今天。
當然,文景的遭遇也暴露出一些社會對特殊勞動者的接納中,存在的不盡如人意之處:語言障礙導致的溝通誤會、肢體不便引發的效率爭議、平臺統一考核標準下的生存壓力,這些都折射出公共服務體系對多元需求的響應不足。因此,當我們為文景的堅韌感動時,更應思考如何讓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讓更多“文景”不必在誤解與苛責中負重前行。
網絡時代,可以借助技術賦能,用產品設計降低溝通成本。比如,開發無障礙溝通系統,在騎手端預設語音包(“我是聽障騎手,已收到訂單”)、文字轉語音實時翻譯功能,解決語言障礙導致的誤解。外賣平臺則可以為特殊勞動者增設身份標簽(如“愛心騎手”標識),訂單頁面可顯示騎手的特殊情況說明(如“語言溝通較慢,需耐心等待”)。相信看到類似的特殊標注后,顧客們就會多一點心平氣和的等待。此外,平臺還可以考慮建立“特殊關懷訂單”流程,通過系統自動延長配送時間、優先派單至低樓層或電梯房,減少因生理限制導致的超時差評。
對待特殊群體的態度,丈量著社會進步的刻度。唯有讓制度關懷與人文溫度同頻共振,才能讓每個努力生活的靈魂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當平臺規則不再“一刀切”,當公眾愿意為“慢一點”的服務多等五分鐘,當社會能看見每個勞動者背后的生命重量,誤解與偏見才會逐漸消解。正如杭州商家與顧客對文景的善意支撐,真正的文明進步,在于讓制度有彈性、讓規則有溫度,讓每個努力生活的靈魂,都能在屬于自己的賽道上閃閃發光。
文景,外賣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