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養老規劃師頻頻走進公眾視野。他們是否真的能幫老年人規劃老年生活?有業內人士反映,養老規劃師多與養老無直接關系,其業務屬性多為“銷售導向”。
從需求端看,養老這件事確實值得“出謀劃策”。隨著銀發經濟的興起,養老服務更趨多元化,信息搜尋的成本亦隨之增加。對有一定經濟條件的消費群體而言,交給專業的人負責,制定個性化的養老方案,不失為一種選擇。當然,除了居家養老,社區和機構的養老服務也離不開這類專業人才。
養老規劃師也被稱為“養老顧問”“養老中間人”。從名稱看,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對接供需,若是淪為單純的銷售,無異于“掛羊頭賣狗肉”,也容易滋生出其他風險。有人曾這樣形容該行業的亂象:“保險公司的養老規劃師是賣保險、養老院的養老規劃師是賣床位、養老公寓的養老規劃師是賣房子……”有的還打著“高端養老方案”的幌子,誘導老年人預付高額費用,甚至實施集資詐騙。
這樣的“養老規劃”,打的是什么算盤?如果任由其野蠻生長,傷害的不只是老年人權益,還有職業的發展前景。這些年,養老領域催生了不少新職業,比如老人能力評估師、適老化改造評估師等。新賽道不僅增加了就業機會,也有利于打破社會偏見,使人們正視從業者的技術含量。目前,?養老規劃師未被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在還沒得到“官方認證”之前,就更要警惕某些人假借“養老規劃”之名,行下套收割之實,過早地透支社會信任。
微妙的是,所謂的培訓市場也暗藏貓膩。從心理咨詢師,到研學指導師,再到養老規劃師,似乎都能看到“熟悉的配方”。比如,動輒鼓吹養老規劃師“零門檻”“月入十萬”,為的不過是更好地賣課。事實上,養老規劃師的門檻并不低,相當于一種復合型人才,既要懂老年醫學,又要具備金融知識,還要規劃養老方案,整合各類資源,甚至是預判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需求。由此觀之,別看一些課程吹得天花亂墜,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守護夕陽”的職業也要用陽光照亮。給養老規劃師“正名”,監管和引導勢在必行。一方面,如果出現虛假宣傳、騙老坑老,監管態度不能含糊,該出手時就出手,同時不妨建立行業“黑名單”制度,形成震懾效應;另一方面,明晰職業規范,建立準入機制,必要時可加大公共政策力度,搭建養老服務平臺,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可靠渠道,努力消除信息不對稱。
養老行業如今處于風口之上,可不是靠“吹”就能起飛。唯有回歸規劃服務本質,才能更好地規劃未來——不僅是為了客戶的“享老”,也是為了職業的“長青”。
養老規劃師,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