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調查》欄目報道,一些打著“交友”“聊天”旗號的交友軟件,悄然變成色情語聊的溫床,甚至衍生出完整的灰色產業鏈條。
記者臥底多款交友軟件發現,一些平臺通過“美女聊天”誘導男性用戶頻繁充值,但所謂“美女聊天”實為系統自動回復或“聊天員”誘導消費。某些語聊App甚至公然設有“葷素”菜單,以“嬌喘語音”“色情視頻”進行變相的線上黃色服務。甚至在某些App上,男性用戶還可以要求女主播脫離平臺進行大尺度聊天,甚至線下進行黃色交易。
這些灰色交易模式從交友下手,不僅扭曲了社會正常的社交邏輯,更在某種程度上為線下色情交易“引流”,不僅挑戰道德底線,而且挑戰法律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違法行為并非由平臺監管的漏洞造成,而是直接由平臺引導、默許甚至主動參與。比如,在“她伴”“音對”等App中,平臺方通過“聊天員分成”、語音廳業績要求等方式,系統性地搭建起一整條情色產業鏈。即便被用戶舉報涉黃,平臺也不予理睬。
平臺設定的游戲規則具有高度操控性——只有“葷”服務才能帶來更高的分成;只有“語音視頻服務”才能獲得系統推薦,交友App是假,“情色變現”是真。這類平臺在搭建之初,在技術架構、收益設計與內容管理等層面,均已深度嵌入情色生態,這不是“平臺失守”,而是“平臺共謀”。
而在這些陷阱中,受害者不僅是被誘導消費的普通男性用戶,更多的女性“聊天員”也在平臺操控下淪為利益工具。一些被“聊天員月入3萬”“居家兼職”等宣傳語誘惑的女性,主動參與帶有色情性質的互動,直至被裹挾進入違法邊緣。
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已有明確規定,凡涉及組織、傳播淫穢內容,提供賣淫嫖娼條件者皆屬違法行為,但當此類行為隱匿于“社交”“直播”“娛樂”類應用之中,監管與執法就會面臨挑戰。
一方面,App注冊門檻低、服務器往往設于境外,導致執法存在管轄障礙;另一方面,違法行為與合法行為混雜,一些平臺擅長使用“語義模糊”“技術黑箱”等方式隱藏違法行為的界限,打擊難度大。傳統的執法方式已無法特別從容地應對當代高度數字化、隱蔽化的語聊產業鏈。
為此,監管部門不妨進行執法手段的智能化升級。可以看到,傳統的人工審查和事后執法遠遠不夠,必須依靠智能化、系統化、前置化的技術手段,實現對這類違法行為的精準識別、可溯查源、主動治理。
色情語聊不是“純線上問題”,而是涉及網絡安全、社會風氣、青少年保護的綜合性治理議題,需多方合力。唯有在制度層面厘清權責,在文化層面樹立正確導向,才能讓交友App回歸本源。
交友App,“桃色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