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大唐名相狄仁杰,還是和武則天關系特殊的薛懷義?關于河南白馬寺的墓主人,歷來爭議不斷。最近有網民發帖稱,此墓最近掛上了“狄仁杰墓”的公示牌。4月22日,當地相關部門回應,前兩年,該墓已經過專家確認是狄仁杰墓,掛牌是上級部門的要求。
這算是“蓋棺定論”了嗎?
洛陽市文物局方面的回答耐人尋味——目前主流的觀點是,根據現場碑刻記載以及史料分析,白馬寺內該墓就是狄仁杰墓,論證細節是否對外目前暫無法透露,至于外界有不同的觀點,只要合情合理,應當允許存在。不過,從實際來看,不乏有學者和網友認為此結論值得商榷。
據澎湃新聞的報道,狄仁杰墓之說可能是個誤解。有考古學者曾撰文表示,因薛懷義葬于白馬寺,又為梁國公,與狄仁杰同一封號,故宋人范致虛誤以為這里就是狄仁杰墓而建祠、刻石、表墓,如此以訛傳訛至明清不輟。一位唐代文史研究者對此表示:“憑明清的碑刻斷定唐代古墓,缺乏唐代實物證據,結論讓人生疑。”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考古是自帶魅力的,但也是錯綜復雜的。確認墓主人身份,往往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之一,須經過一系列嚴謹的調查、取證以及認定程序,從持續多年的“曹操墓真假之爭”就可見一斑。當文獻記載、墓葬品等級、個性化特征等多重信息完美吻合,都指向了同一個人,構成了完整的證據鏈,這是最理想的情況。比如,西漢時期的南越王墓和海昏侯墓,其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就源自墓葬內的隨身印章,是較為難得的例子。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各有各的說法,挖一挖不就清楚了嗎?可能是受部分影視劇、盜墓小說、歷史戲說影響,一些人所理解的考古,很多時候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受傳統觀念、保護技術等因素所限,考古界的原則恰恰是“能不挖就不挖,能少挖就少挖”,海昏侯墓正是因為盜墓賊的光顧而意外重現,屬于搶救性挖掘。這也不難解釋,為什么人們會形成這樣的印象:相比狡猾的盜墓團伙,考古工作總顯得慢了一步。這堵無形的認知之墻,可謂由來已久。
對歷史感興趣是好事,然而,隔閡總要打破,事實不可不辨。近年來,同樣是在洛陽,就有人私自在邙山為李煜、王之渙、孟郊、嵇康等歷史文化名人立起墓碑,還成了網紅打卡點,即便當地文旅部門多次表示缺乏考古依據,也架不住連游學團也來湊一湊熱鬧。以此觀之,白馬寺景區的梁國公墓主人是誰,或許有的游客并不是很在乎,但相信更多的人還是想打破砂鍋問到底,畢竟在大家心目中,狄仁杰可謂是“正義化身”,不是恃寵而驕的薛懷義所能“碰瓷”的。
從文旅發展的邏輯出發,名人墓冢的歸屬“茲事體大”。君不見,爭搶名人故里之風多年來從未消停,且不說李白、諸葛亮等被多地“認領”,就連孫悟空、哪吒這種神話人物,也同樣沒被放過。對于狄仁杰墓所在地,此前也曾有多種說法,如陜西乾陵、安徽安慶太湖等。此番白馬寺允許合理質疑,固然是必要的。進一步來看,對歷史最大的敬畏,是通過持續的學術對話,積極的信息公開,嚴謹深入的研究,不斷接近那個真相,即便結論一直在路上,甚至永遠沒有答案。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如何看待分歧,比分歧本身更重要。那么,不妨借用《神探狄仁杰》里的一句流行語——“元芳,你怎么看?”
狄仁杰,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