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踏青旅游,尋親訪友,舒展身心,正逢其時。據交通運輸部消息,“五一”假期預計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約14.2億人次,同比增長約4.5%。國務院安委辦、應急管理部也發布假期安全提示,涉及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森林防火等。
然而,讓安全旅游、文明旅游、快樂旅游成為一種習慣,依舊任重道遠。今年的“五一”,該如何少一分慌亂,多一分從容?那么不妨就從拒絕“人在囧途”的窘迫,以“五個一”開啟松弛愜意的假期開始吧。
一護安全之本
安全問題雖是老生常談,卻是愉悅假期的前置條件。突發性安全事故的警示猶在耳畔,行前基礎性工作不可或缺,比如,查閱景區動態、研判天氣趨勢、備齊應急物資,規避未開發區域的潛在風險。與之相呼應的是,社會安全守護者們也在時刻堅守崗位,用智能監控織就天網,用法治利劍斬除隱患。這既是對個體生命最鄭重的承諾,更是對文明社會最堅實的保障。
一踐文明之約
旅行中的文明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習慣。正如,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文化自覺,于細微處彰顯修養:有序排隊的契約精神、方言問候的溫度傳遞,皆能讓旅程更加美滿。更何況,善意從來都是雙向流動的,當您向工作人員道出誠摯謝意,收獲的或許就是悉心指導,這種文明互饋機制,恰是旅途中最珍貴的隱藏福利。
一辨虛實之相
“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消費時代,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不為虛假的“稀缺性”焦慮,不為偽造的“儀式感”買單,不為轉瞬即逝的“網紅感”所惑。換言之,“五一”假期,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簡單卻溫馨的家常飯,或者和朋友一起去郊外野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些平凡而又真實的瞬間,或許才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一守理性之界
理性不是錙銖必較的吝嗇,而是對資源價值的精準把握,是對生活品質的智慧選擇。在“買買買”的狂熱中保持節制,不被商家花言巧語所迷惑;在“曬曬曬”的焦慮中學會獨處,不被社交媒體上的潮流風向所影響;在“比比比”的虛榮中回歸本真,不與他人攀比消費水平。這種清醒,讓消費回歸體驗本質,讓旅行重拾文化溫度。
一悟悠然之道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暢快,藏于松弛愜意之中。它或許在菜市場的時令草莓里,在老街轉角偶遇的小貓尾巴尖上,在“不趕路,去感受路”的豁達心境里。如今,人們追求快樂的方式,正在從感官刺激轉向精神豐盈,從個體享樂升華為群體共鳴。這種轉變印證了歌德的箴言:“人類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創造文明中享受文明。”
“五一”假期,帶上這“五個一”,既能避開喧囂,又能感到歡愉。畢竟,真正的詩與遠方,永遠生長在文明與理性的沃土之上,綻放在安全與快樂的星空之下,最終化作滋養心靈的永恒甘露。
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