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帆和團隊成員馬達加斯加留學生在實驗室工作。
在合肥,從科大走出的企業不計其數,而在這其中,除了常規的科研型企業,還有一支年輕的團隊,被稱作“科學翻譯官”。
他們運用可視化技術,將科學原理和重大科學成果,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生動地展現給公眾,引領大眾以全新的視角感受科學的魅力。
近日,記者走進可視科學團隊,近距離了解這支特別的團隊。
從博士生“進化”成創業者
可視科學的創始人楊遠帆,是中國科大2021級力學系的一名在讀博士生。
每每提起現在的創業內容,總有人會好奇,就讀于中國科大力學系,為何選擇了“轉行”做“傳播”?
楊遠帆解釋,雖然本身在力學系讀博,但自己對于傳播相關的領域和知識興趣也一直很濃厚。前幾年自學了攝影,之后又在校內組建了學生團隊,運營起中國科大本科招生辦官方新媒體矩陣,一年漲粉40余萬,部分短視頻的播放量超7000萬次。
后來,在中國科大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梁琰老師的指導下,楊遠帆和同學參與了一項名為“IN THE LAB”的科學藝術攝影項目,成立起科學攝影學生團隊,深入到學校多個頂尖實驗室,用鏡頭記錄下科學之美,并進行傳播。
“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幸與學校多位科研人員進行了交流,他們執著攻關和勤奮的精神讓人動容。”楊遠帆坦言,“雖然他們的研究成果都很好,但他們的科研故事往往很難向外人來講述,外界也很難懂他們的科學成果。于是我就在想,我們是不是能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成為一名‘科學翻譯官’,當科學家的‘眼睛’和‘嘴巴’,幫助他們講好自己的科學故事。”
楊遠帆記得,當時,IN THE LAB團隊前后跑了10個實驗室,從開始拍攝到正式展覽整整經歷了一年時間。最終,2023年,團隊作品在中國科大中校區藝術教育中心、安徽省美術館先后展出,將科研成果之美帶給大眾。
“這是我們夢想開始的地方。”楊遠帆說。
平均年齡25歲的“翻譯官”
就這樣,楊遠帆和幾名同學一起踏上了“科學可視化”的征程,成立了安徽可視科學技術有限公司。
團隊有來自本校的同學,也有來自復旦大學等國內其他高校的、從國外留學多年歸來的,還有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留學生,平均年齡僅有25歲。除此之外,團隊還組建起一支由各專業碩博生組成的科學顧問團,科學顧問不僅參與選題論證,更可以在關鍵技術細節上提供專業指導。
從傳統的4K科普視頻起步,團隊歷經三次技術迭代,如今已發展到最新的XR交互系統。以團隊代表作之一《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機》為例。該作品運用了3D可視化技術,將量子計算這一抽象概念以逼真、立體的模型呈現在觀眾眼前。在此基礎上,又引入VR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戴上VR設備,真切感受量子科學,告別書本理論的局限。
從研讀論文開始,到打磨策劃腳本、最終制作可視化作品,團隊的業務板塊也已從科學傳播拓展到科學研究等領域。也就是說,利用團隊的可視化技術,可以反過來賦能專業的科學研究;通過團隊的可視化成果,也可以助力科普工作更加直觀生動。
一篇完整的視頻腳本,背后可能是十幾篇甚至幾十篇論文的支撐;一條看起來僅一分鐘不到的視頻,背后可能凝結著團隊半年的心血……截至目前,可視科學團隊已講述30多位院士的科研故事,生動展示了國家20余座大科學裝置、大科研設備的核心科研成果。
科學傳播的“合肥速度”
據透露,目前,團隊正有條不紊地推進13個科研項目的可視化制作。即將完成博士學業的楊遠帆,為推動團隊技術的持續進步,近期也頻繁穿梭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積極對接高校院所,尋求合作機會。他說,從博士生到創業者的身份切換并不容易,但每每看到科學家們欣喜于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形象、具體地展示,大家的心中總是充滿了動力。
回顧創業之路,楊遠帆充滿感慨。一方面,母校為團隊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資源,讓團隊的創作在早期得以有很好的應用場景;另一方面,在創業初期最缺錢缺場地的時候,蜀山區也為他們在科創驛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地。
“驛站距離學校僅一路之隔,對于我們這樣的在校生來說非常方便,而且一年時間沒有收取一分錢租金。隨著團隊的發展壯大,政府也一直在幫忙協調場地。我們在驛站里一共搬了三次家。現在已經換到驛站里最大的一個辦公室。”
楊遠帆回憶,入駐科創驛站后,政府從立項支持、資金補貼、人才引進等方面都給予了創業者很大的支持。不僅是租金方面,驛站還提供了項目路演、企業報稅、財務培訓等服務。在科大硅谷平臺的幫助下,團隊之前也順利申請到了200萬的初創免息貸款。“這樣的創業環境、創業政策,實實在在地激發了團隊的創業干勁。”
當前,團隊70%的客戶都來自科研院所,已經與80多個高校院所實驗室達成了合作。今年,團隊計劃拓展科技型企業市場,用科學可視化技術助力企業科技研發成果多維度展示。根據發展計劃,團隊也即將入駐人工智能大廈,進入創業的“加速期”。
楊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