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溫州市楠溪江畔有這樣一群踐行者,他們于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浪潮中,以民宿為舞臺,用不同的方式詮釋著鄉村的無限可能。有人以溫情編織旅途中的“家”,有人用節氣傳承民俗文化,有人將美學植入田園肌理,還有人讓藝術成為跨越國界的語言。他們或是歸鄉人,或是外來者,卻都以獨特的匠心與熱忱,重新定義了鄉村的價值與魅力。
米米:暖心陪護官
用溫暖與匠心,打造旅途中的“家”
在山水環繞的民宿小院里,總能看到米米忙碌的身影。她像一位貼心的家人,用質樸的笑容和細致的關懷,讓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卸下疲憊,找到歸家的溫暖。
從清晨采摘沾露的鮮花裝點餐桌,到深夜為晚歸的旅人留一盞燈;從根據客人喜好悄悄調整房間陳設,到分享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秘境路線——米米用一如既往的真誠,讓冰冷的“住宿”變成了有溫度的“相遇”。
“這里不像民宿,倒像回了老家。”客人們的感慨,是米米最珍視的褒獎。她用雙手編織的不只是民宿,更是一份讓人念念不忘的溫情。
徐成龍:鄉村守護人
楓林里的歸鄉人
他是“楓林里”的主人,一個從都市回歸故土的鄉村守護者。曾遠渡重洋求學,卻在繁華閱盡后,選擇回到生養他的土地,將老宅改造成溫暖的民宿,也把“楓林里”變成了連接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他深諳這片土地的溫度與節奏,將二十四節氣融入民宿的日常。春分時,他熬煮一鍋軟糯香甜的芋艿粥,邀請村民圍坐分享;立夏時,帶著客人采摘新茶,體驗古法炒制;秋分日,在院子里鋪開竹席,曬秋、釀酒,讓都市來客感受農家的豐收喜悅。
在“楓林里”,時間仿佛慢了下來。他用留學的眼界和扎根鄉土的誠意,讓每一片楓葉、每一縷炊煙,都成為游子歸鄉的理由,也讓這座村莊,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生生不息。
圓圓:美學創作者
用設計喚醒鄉村的詩意
她是一位用設計語言講述鄉村故事的造夢者——圓圓,一位將現代美學與田園靈魂完美融合的空間設計師。在“莫上隱”民宿的每一個轉角,都能感受到她獨特的創作哲學:不是簡單地將城市設計移植到鄉村,而是讓現代設計理念與田園風情展開一場優雅的對話。
她通過設計重新定義了鄉村生活的可能性:在保留鄉村肌理的同時,注入現代的舒適與便利;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創造符合當代審美的生活空間。這里既有田野的質樸,又有設計的精致,讓都市人找到向往的生活本真。
在圓圓的設計魔法下,“莫上隱”成為了連接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的美學紐帶,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感受到:最好的設計,永遠根植于土地,生長于生活。
周建朋:藝術傳播者
楠溪江畔的繪畫使者
他是“楠溪書院”的主人,一位用畫筆與山水對話的畫家,更是一位將中國鄉村之美傳向世界的藝術傳播者。在楠溪江的晨霧與晚霞間,他搭建起一座連接東西方藝術的橋梁——以民宿為畫布,以自然為靈感,讓世界看見這片土地的靈秀與詩意。
于是,“楠溪書院”成了國際藝術家的驛站:邀請法國印象派畫家在古村巷口寫生,組織意大利水墨大師在溪畔研討。硯臺與咖啡杯并置,水墨與油彩交融,不同文化的藝術語言在這里找到共鳴。
“美沒有國界,但需要窗口。”他說。如今,通過“楠溪書院”,楠溪江的煙雨、古村的石階、農人的蓑衣,正隨著各國藝術家的作品走向世界。他用藝術證明:中國鄉村,是創作的沃土,更是文明的對話者。
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中,這些以民宿為載體的實踐者,用溫情、智慧與執著為鄉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民宿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同質化競爭削弱了鄉村特色,過度商業化可能沖淡本土文化的純粹性;基礎設施的短板、專業人才的匱乏,以及生態保護與開發的平衡,仍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展望未來,民宿行業應更加注重文化賦能、科技助力、生態友好、社區共建,期待更多踐行者能以匠心守護鄉土根脈,以創新激活傳統資源。讓民宿成為城鄉對話的紐帶、文化傳承的課堂、可持續發展的樣本,最終推動鄉村從“詩意棲居”走向“生生不息”的繁榮。
民宿,鄉村,藝術,設計,客人,溫度,現代,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