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初心與使命: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成都舉辦。本次會議由四川省文化產業職業學院與四川省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協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高校、科研機構、期刊出版單位的百余位專家學者齊聚天府之國,以“讓中華文化之光照亮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為主題,主要圍繞技術賦能、跨界融合等議題進行研討,共商新時代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大計,并形成了若干共識。
四川省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協會會長何一民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學術期刊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重要陣地,必須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為引領。與會嘉賓形成共識:人文社科期刊要筑牢意識形態與學術價值雙基石,緊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將政治性與學術性有機統一。
生成式AI技術對學術出版的雙刃劍效應是本次會議的焦點議題之一。與會專家認為,DeepSeek等大模型雖能提升選題策劃、內容審校效率,但也存在學術倫理風險。對此,會議提出“功能-主體-治理”三維治理框架,倡導建立人機協同的“算法透明+人工干預”機制。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社科期刊協會打造的“六位一體”數字化轉型體系成效顯著,其推動的“四川社科期刊學術前沿”微信公眾號已發布39篇深度推文,《當代社會科學(英文)》更成功入選DOAJ國際數據庫,實現傳播力與影響力的雙重突破。
如何打破西方學術話語壟斷?會議上,與會嘉賓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差異化競爭+本土化創新”策略:通過多語種出版、數字平臺全球分發強化國際話語權,同時,構建兼顧開放共享與學術規范的智能治理體系。數智時代期刊需借力融媒體技術,打造“內容精品化、傳播分眾化、運營品牌化”模式,突破西方學術話語壟斷。“可以發起‘人文社科期刊國際傳播行動計劃’,每年遴選百篇精品論文進行多語種轉化,讓世界聽見中國學術聲音。”何一民還倡議道。
此外,針對“唯影響因子”的學術評價痼疾,會議呼吁破除“唯指標”的硬性規定,以學術質量、創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標準,淡化影響因子、轉載率等量化指標,構建“質量導向、多元分類、協同創新”的評價機制,根據期刊類型和學科特點,制定差異化的評價指標。四川省社科期刊協會將期刊分為綜合類、專業類、特色類三類,分別設置評價標準,引導期刊辦出特色。
本次會議上,還發布了一系列行動倡議:建議成立“西部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聯盟”;呼吁制定跨區域數字出版標準;發起“人文社科期刊國際傳播行動計劃”,每年選送100篇優秀論文翻譯推介;提議設立“學術期刊創新發展基金”,通過社會捐贈、政府補貼等多元籌資方式,扶持中小期刊特色化發展;共建預印本平臺數據互通機制;實施“ 青苗計劃”,對青年編輯進行導師制培訓。
此次座談會立足新時代要求,描繪出中國人文社科期刊發展圖景。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通過守正創新、技術賦能、跨界融合等系統性變革,中國人文社科期刊將會激發出新的學術生命力。
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四川省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協會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