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合肥49歲登山者李煥龍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并站在“世界之巔”為家鄉安徽打call,引發關注。26日,大皖新聞記者對話李煥龍。據其介紹,從準備到登頂,他只用了一年時間,并直言這是一次極具挑戰的生死考驗。雖然充滿驚險與恐懼,但抵達終點后,他有了涅槃重生的感覺,妙不可言。
李煥龍登頂珠穆朗瑪峰
想法存在多年,終于如愿登頂
“真的太難了,無法用言語形容,但又太奇妙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月26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了李煥龍,他剛回到日喀則。提及這次非比尋常的登山之旅,他仍沉浸在興奮中,連連感嘆。
李煥龍介紹,他來自合肥廬江縣,1976年出生,早年外出在建筑行業打拼。2018年底到2019年,他經歷了一次大的挫折,站在人生低谷,他萌生攀登峰珠穆朗瑪峰的念頭,挑戰自我。后來,他一直在默默努力,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5點準時出門跑步,鍛煉身體,堅持了多年。
2024年,李煥龍正式將心動化為行動,為登峰而準備。當年6月,他向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發起挑戰,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順利登頂。3個月后,他又趁熱打鐵登上海拔8163米的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峰,成功獲得攀登珠峰的資格。
2025年4月,李煥龍趕到拉薩集合,開展適應性訓練。5月24日凌晨1點,他開始“沖頂”,當天9點25分,歷盡艱辛成功抵達8848.86米的珠穆朗瑪峰。站在“世界之巔”,在感慨的同時,他拉起了橫幅,為家鄉打call,并向世界推介安徽。
李煥龍為安徽打call
經歷生死考驗,感受人類偉大
“這是人的生死考驗!”李煥龍如此形容此次登山。他告訴記者,他選擇的是危險系數更高、更具挑戰的北坡路線,同行一組14人,他是準備時間最短的,也是一行人中登山經歷最少的。出發前,他們專程前往山下登山遇難者紀念碑進行了憑吊,看著一位又一位為攀登珠峰而付出生命的前輩,頓生敬畏,“有恐懼,但沒有打退堂鼓,反而更加激起了斗志。”
等到踏上征途,李煥龍才發現,艱難險阻異于往常,步步驚心,時刻都在直面生死。山上大風呼嘯,白雪皚皚,有時積雪有一米多深,四野一片茫茫,讓人感到寂寥、恐怖,以至于不敢向四周張望。
一路之上,懸崖峭壁讓人不寒而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落萬丈深淵。李煥龍回憶,在這過程中,有一名外籍女隊員不慎滑倒,雖無大礙,但也嚇得驚叫連連,更加讓他們感受到了恐懼。不僅如此,在攀登過程中,他還見到了早先登山者的遺體。昔日的登山者,如今成了“里程碑”,有震驚,更有震撼,心中的敬畏與恐懼交織,唯一不變的就是朝巔峰走去的信念。
懸崖峭壁上的攀登
李煥龍介紹,在強大信念的支撐下,他努力克服恐懼,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時間一點點流逝,逐漸從黑暗跨向光明,心向往之的巔峰也越來越近。因為專注于登頂,他甚至忘記了饑寒,有時還是在向導提醒下,才吃點巧克力、能量膠,補充體力。
“我終于沖上來了,終于到頂了,終于登上世界第一高峰!”李煥龍介紹,當抵達巔峰時,他內心感慨萬千。
那一刻站在最高點,他仿佛俯瞰了圓形的地球,之前高高在上的云層此刻正在他們的腳下。他想了所有能想到的詩句、形容詞,但都無法描述那種“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壯觀。
在激動的同時,他也釋懷了,認為此前所經歷的各種艱難、煎熬以及感受到的驚險、恐懼都是值得的,多年來的夢想終于開花結果。
與此同時,他也真正領會到了“人是渺小的,但人類又是偉大的”這句話的含義。
李煥龍在風雪中穿行
看淡生死,將在生活中繼續攀登高峰
李煥龍介紹,上山時,他們經歷了各種艱難,下山時,同樣感受到了不易。盡管如此,他仍有一種重生的感覺。此次攀登珠穆朗瑪峰不僅是生理上的磨煉,更是心理上的洗滌。
此前,他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前赴后繼攀登珠峰?如今,他心里似乎有了答案。他認為攀登珠峰并不意味著征服自然,而是在戰勝自我。
李煥龍今年49歲,即將從“不惑”跨越到“知天命”的年紀。他向記者介紹,此前的挫折已經讓他看淡了一些物質層面的東西,如今經歷挑戰珠峰的洗禮,讓他對生命、生死有了更加樂觀豁達的認知。在他看來,“知天命”就是知道如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并從中找到快樂,對社會產生價值。他覺得人生有很多比金錢更值得追求的東西,例如真善美、健康等。
在登山過程中,除了驚險,另一個讓李煥龍印象深刻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樸素又真誠的情感。攀登時,小組中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成了親密戰友。大家互相加油鼓勁,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斗,那種返璞歸真的純粹情感讓人動容。此前不理解他的家人也在表達心疼的同時,流露出了自豪,這讓他深感欣慰。
談及接下來的規劃,李煥龍說,現實中的高峰雖然已經走過,但是他認為生活中的高峰仍然存在,例如事業、家庭、健康等,需要他逐一去攀登。
如今,他在老家廬江有一家度假酒店,接下來工作重心將會放在上面。他也希望將家鄉的秀麗山水更多地宣傳推介給世界,“人活在世界上,只要你有使命、有勇氣,就一定會有很多事等著你去做。”
李煥龍,珠穆朗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