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
您的位置: 長三角>>上海
在漢口路309號3樓的畫室里,陳逸飛創作油畫《黃河頌》
他在解放日報聽著《黃河》完成“最得意之作”
2025年05月29日16:45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陳俊珺
小號 中號 大號

陳逸飛油畫作品《黃河頌》。

陳逸飛與徐純中合作的黑白水粉畫刊登于《解放日報》。

張安樸油畫《解放日報老辦公樓——申報館》

據畫家張安樸回憶,申報館三樓這兩個窗口,是陳逸飛創作《黃河頌》的畫室所在地。

陳逸飛曾描述創作過程:“最初的構想,是畫一個羊倌,扎著羊肚子頭巾,扛著镢頭,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復思量后,發覺這種表現方式幾乎是在詮釋《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便毅然舍棄。轉而改成一個紅軍戰士,站在山巔,笑傲山河。創作過程中,我把山頂明亮如熾的光感復還到畫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紅軍戰士的步槍槍眼里,畫了一小團紅布,形同一朵盛開鮮艷的小花,還在他的腳下,畫上一行斜飛南行的大雁。”

1969年10月28日,《解放日報》第4版刊登了一組黑白水粉畫,畫中人叫金訓華。那年8月15日,黑龍江邊境小城遜克縣暴發山洪。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不顧一切跳入洪水中,不幸犧牲

當時,漢口路309號解放日報社3樓的一間辦公室,是陳逸飛創作《黃河頌》的畫室。每當那里傳來老式錄音機播放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旋律時,張安樸知道,準是陳逸飛在畫畫

“我是上海人,是上海的一分子,我永遠屬于上海。”這是藝術家陳逸飛生前常說的話。

今年是陳逸飛逝世20周年,也是他的80歲誕辰。1969年,他與徐純中合作的水粉畫《金訓華》刊登于《解放日報》,一舉成名。1972年,他在解放日報完成了經典之作《黃河頌》。

時代成就了陳逸飛,《解放日報》讓世人認識了陳逸飛。

“逸中”一鳴驚人

1969年10月28日,《解放日報》第4版刊登了一組黑白水粉畫,畫中人叫金訓華。那年8月15日,黑龍江邊境小城遜克縣暴發山洪。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不顧一切跳入洪水中,不幸犧牲。

左上角的第一幅畫格外生動,與一旁的詩作相得益彰:“水深、流急、浪高,戰備的電柱越沖越遠;‘跟我下,馬上撈!’一聲驚雷震撼雙河兩岸……”

不久后,這幅畫被《紅旗》雜志社選中,發表于當年第12期的封底,署名“逸中”,這是該雜志自創刊以來首次發表繪畫作品。1970年1月,國家郵政局又以這幅畫為圖案,發行了“革命青年的榜樣”郵票,票名為《金訓華》。金訓華的英雄事跡就此在全國廣為傳播,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一鳴驚人的“逸中”究竟是誰?“逸”乃青年畫家陳逸飛,“中”則是《解放日報》美術通訊員徐純中。

“徐純中先畫了初稿,陳逸飛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修改,畫了一張油畫和一張黑白水粉畫,因為水粉畫更適合當時的報紙進行印刷,所以報社就選擇了這幅水粉畫。”當年同為《解放日報》美術通訊員、后來成為解放日報攝影美術部主任的畫家張安樸回憶道。

1969年12月,“逸中”在刊登于《解放日報》的一篇文章中講述了創作這幅畫的體會:“我們首先學習了金訓華同志的日記,閱讀了一系列有關的通訊報道和回憶材料,反復進行了討論。”“經過多次構思,先后五易其稿,將畫面處理成:英雄迎著擎天巨浪,右手劈開激流,左手有力地伸向前方,奮不顧身沖向電柱,轉身昂頭向群眾疾呼:‘跟我下,馬上撈’……”

這幅畫并非陳逸飛第一次與《解放日報》結緣。早在10年前,也就是1959年國慶前夕,一篇署名為“浦光中學初三(1)班陳逸飛”的文章就刊登在當年9月28日《解放日報》第8版上。在這篇題為《作幅圖畫獻給黨》的短文中,陳逸飛講述了自己和同學們為迎接國慶十周年畫宣傳畫的經歷,“我也要在我的學習崗位上,盡我少先隊員的光榮職責。因為我年紀還小,作畫的水平還不高,畫得還不夠好,我準備再拿起畫筆來畫一幅反映我們少先隊員在黨和毛主席關懷培養下的幸福生活,來向黨獻禮”。

拒絕“千人一面”

陳逸飛從小喜歡畫畫,他在少年宮繪畫班學習時就展現出一定的繪畫天賦,又在浦光中學得到施南池老師的精心培養。他的父親卻認為,學畫畫不如學一門技術來得踏實。

“那時候我們家的條件不好,全家人都靠父親一個人的收入維持生計。哥哥反復利用每一張紙,常常在原來畫作的背面繼續作畫。他的進步很快,一張紙正反兩面的畫判若兩人。”陳逸飛的弟弟、畫家陳逸鳴回憶道。

1960年,陳逸飛瞞著父親考取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系統學習素描、制模以及美術理論等。后來,他直升本校大學部,師從著名油畫家俞云階。當年的上海美專云集了顏文樑、張充仁、周碧初、哈定、孟光等多位既有專業精神又有人文情懷且視野寬廣的大家,他們將蘇聯的美術教育體系與歐洲現代美術教育體系相融合,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美術人才,陳逸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5年,陳逸飛畢業后成為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上海油畫雕塑院前身)的專業畫家。因為創作了《金訓華》,他名聲大振,并于1970年擔任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油畫組負責人。父親也從內心認可了兒子的選擇,并為他感到自豪。

此后,陳逸飛、夏葆元、王永強等青年畫家在解放日報的組織下,創作了一系列水粉畫,備受好評。

“如今再看陳逸飛當年畫的洪常青,不難發現他在洪常青的亮相動作,以及在一些細節上進行了個性化的處理,有意識地融入自己的個性語匯,與當時千人一面的宣傳畫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在那個思想禁錮的年代,是需要勇氣的。”夏葆元回憶。

陳逸飛每次到解放日報畫畫,張安樸總在一旁認真地觀看。“他的塑造能力很強,我們這些年輕的美術通訊員都非常佩服,而且他會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我們,告訴我們怎么讓一幅宣傳畫富有藝術性。”

1971年,陳逸飛與魏景山到梅山鋼鐵廠采風,共同創作了油畫《開路先鋒》,這幅令人震撼的大畫在全國美術展覽中獲得高度評價。這是一幅工業題材的作品,他們卻賦予其浪漫的史詩性品質,這種品質也貫穿于陳逸飛整個藝術創作生涯之中。

也是在那一年,陳逸飛又創作了反映解放戰爭題材的組畫《紅旗》,其中一幅作品描繪的是幾位即將沖鋒陷陣的戰士面對死亡的瞬間,樸實、深沉的表情,令人感動。

畫黃河,先感受黃河

1969年,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等將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鋼琴協奏曲。1970年,殷承宗與中央樂團完成了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首演,這部作品從此紅遍全國。

《解放日報》成立了一個美術創作小組,以鋼琴協奏曲《黃河》為藍本,按《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憤》《保衛黃河》4個樂章,創作4幅尺寸相同的油畫作為宣傳畫之用。

這個由《解放日報》美術編輯洪廣文組建的創作組,是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成員有上海中國畫院嚴國基,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陳逸飛、王永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夏葆元,上海美術設計公司秦大虎,華東師范大學張定釗。其中最年輕的陳逸飛被任命為創作組的組長,那一年他25歲。

經過研究與討論,報社決定由嚴國基負責創作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陳逸飛創作第二樂章《黃河頌》;夏葆元和王永強創作第三樂章《黃河憤》;秦大虎和張定釗創作第四樂章《保衛黃河》。

畫黃河,必得先感受黃河。創作組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兩次赴山東、陜西、河南等地的黃河沿岸體驗生活、收集素材。年輕畫家們眺望著滾滾東去的黃河,心中難抑從未有過的激動。

夏葆元記得,“下生活”快結束的時候,陳逸飛脫離了隊伍。一個月后再見到他時,他曬黑了一圈,手里拿著一疊厚厚的速寫。原來,他獨自繞著黃河走了一大圈,為了更加細致深入地觀察,他畫了許多有關黃河的速寫。

“下生活”時,陳逸飛和夏葆元在農村看到一個小伙子打著赤膊,推著獨輪車,遠遠地走過來。“你看這個小伙子形象那么好,我們一起給他畫一張吧。”陳逸飛向夏葆元提議。正是這個小伙子,給了陳逸飛創作《黃河頌》的重要靈感。

既英雄又浪漫

漢口路309號解放日報社3樓的一間辦公室,是陳逸飛創作《黃河頌》的畫室。每當那里傳來老式錄音機播放鋼琴協奏曲《黃河》的旋律時,張安樸知道,準是陳逸飛在畫畫。

“我幾乎是見證了陳逸飛創作《黃河頌》的整個過程。他第一稿先畫了一個扎著白色頭巾的羊倌,身后是羊群。但他對這幅初稿不太滿意,覺得抒情有余,激昂不足,于是就從頭開始畫。”張安樸說,“可惜當時的第一稿沒有保存下來。”

時隔多年后,陳逸飛發表了一篇題為《既英雄又浪漫》的文章,他在文中這樣描述創作《黃河頌》的過程:“最初的構想,是畫一個羊倌,扎著羊肚子頭巾,扛著镢頭,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復思量后,發覺這種表現方式幾乎是在詮釋《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便毅然舍棄。轉而改成一個紅軍戰士,站在山巔,笑傲山河。創作過程中,我把山頂明亮如熾的光感復還到畫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紅軍戰士的步槍槍眼里,畫了一小團紅布,形同一朵盛開鮮艷的小花,還在他的腳下,畫上一行斜飛南行的大雁。我自以為很美,既英雄又浪漫。”

那段時間,陳逸飛常常睡在畫室里,張安樸記得有天晚上兩人在天臺乘涼的情景:“他跟我說,畫畫要講究形式感,要有塑造感。沒有形式感,作品就會流于普通,一定要想辦法從視覺上抓住人,這樣才有感染力。這句話讓我很受啟發,記了一輩子。”

正如陳逸飛多年后端詳《黃河頌》的小稿時所說:“那時候這樣畫畫,膽子蠻大的,是有點個性的。”在那個個性、個人情感被視為禁忌的特殊年代,這幅“膽子蠻大”的畫注定要面臨坎坷。

堅持藝術良心

1972年,陳逸飛耗時兩年多完成的《黃河頌》受到了批評,在當時極“左”思想的壓制下,這幅畫被“雪藏”。直到1977年的全軍美術作品展,才得以公開露面。中國美協副主席蔡若虹非常喜愛這幅作品,他寫下長篇文章對《黃河頌》給予了高度評價,全國美術界也是一片贊揚之聲。

這一年,陳逸飛與魏景山再度合作,創作了日后被公認為歷史題材創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占領總統府》。從《黃河頌》到《占領總統府》,陳逸飛確立了以理想主義為價值取向、以精神性深度繪畫為坐標的藝術追求。

曾經有記者問陳逸飛:“您認為自己最成功的作品是哪一幅?”,他想了想說:“如果說第一印象,最得意的作品應該還是《黃河頌》。”“在艱難的歷史環境下,他(陳逸飛)堅持了自己的藝術良心,他對藝術形式的敏感,他在藝術上探索的魄力和勇氣,是中國藝術處在歷史轉折時期的突出代表。”在2010年播出的紀錄片《逝者歸來——陳逸飛》中,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現為中國美協主席的范迪安這樣講述對這幅畫的理解。

1979年,陳逸飛畫了一幅名為《踱步》的自畫像,當年12月27日的《解放日報·朝花》刊登了這幅作品。33歲的陳逸飛將自己置于中國近代歷史復雜的畫面中,在激情與理性之間徘徊,在對動人心魄的歷史事件的生動感知中,體驗世事的變化莫測和滄桑輪回,他用畫筆折射出他對歷史和人生的反思,對人文精神的向往和追求。這幅別具一格的自畫像,仿佛是陳逸飛一生的縮影。

1980年,美國藝術評論家科恩夫人到訪上海,她驚訝于《踱步》的思想性與精湛的技巧。《踱步》被刊登于美國《藝術新聞》雜志上,并配以長文推薦。陳逸飛的名字第一次在國外期刊上亮相。

那一年,他跨出了國門,“上海的兒子”陳逸飛從此走向了世界。


責任編輯:邱小宸
關鍵詞:

陳逸飛,《黃河頌》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视屏在线观看| 2020阿v天堂网| 皇后羞辱打开双腿调教h孕| 成人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草莓app在线观看|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老子影院我不卡在线理论|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又黄又爽又色的黄裸乳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网站| 在线天堂中文官网|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 你是我的女人中文字幕高清|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波多野结衣免费| 国产精品污视频|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 被黑化男配做到哭h|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免费看男阳茎进女阳道动态图|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 国产日韩在线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爽天天弄 | 男男gay做爽爽的视频免费|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麻豆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福利视频app|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色|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69XXX| 免费一级毛片在级播放| 无遮挡很爽很污很黄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