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曜東方,泱泱中華,文明傳承綿綿永續,如果要選一個用以展現東方文明的符號,我推選中國折扇。折扇的文化符號相較于其它扇子的門類不僅在于展,亦在于藏,其張馳有度的特性,能恰到好處的詮釋儒家思想的中庸及中正平和之道,即因時,因物,因事,因地制宜。
據《古今注·輿服》載,扇子源于距今4200多年前的帝舜,帝舜造“五明扇”,因為“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但據中國著名學者沈從文等先生的考究,扇子的雛形出現或不晚新石器時代,也就是說在4300多年前的的良渚文化時,中國的先民就已經可以運用植物的大型葉片來消暑降溫。
中國目前能夠追溯到最早的文物成扇是距今2300多年前東周時期的一把短柄竹扇,而這把扇子側面看就像刀片一樣,所以也被稱為“刀扇”。這種扇型自東周至戰國,以至于秦漢時期都非常流行,常為貴族用以儀仗及障塵。
東漢以后,隨著絲織行業的不斷發展,由絲織品制造的“團扇”,漸漸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但是,由于綾羅綢緞的價格昂貴,這種以圓形為主的扇子并不能出現在平民百姓的手中,而多出現天潢貴胄的家里。因此,團扇也得到了另外一個稱號——宮扇。
隋唐時期,朝鮮、日本等國因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頻繁遣使赴華,帶走了大量的團扇,使得它在朝鮮、日本當地風靡一時。而折扇真正登上歷史舞臺,也正是由于團扇的漂洋過海。東洋諸國以其盛產的木材檜木,開始創新扇型,改良團扇,從而制成了一種更便于收納和使用的新扇子門類,也就是“折扇”。折扇進入中國是距今1000多年前的北宋端拱元年,當時日本僧人來華向皇家進獻檜木扇20把,也稱之為蝙蝠扇或聚頭扇,但并沒有在華真正引起風靡。
在距今600多年前,自明朝開始,折扇經歷了明太祖及明成祖所助推的一系列的改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功立業之后,極力推崇文教,他重啟科舉,提倡八股,崇尚程朱理學,同時他也盡可能的使用各種文化符號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折扇便是其中之一。在他之后,明成祖朱棣由于自身對折扇的喜愛,又讓工匠對折扇進行二次改良,才形成了現今中國特色的折扇。改良后的折扇,扇骨增加數量,并且扇面變成正反粘貼,強調材質和文化屬性,品質精良,造型秀美。因歷史上大唐盛名在外,外邦習慣性的把中國折扇又稱為“唐扇”。
自明朝開始,折扇就成了中國社會階層的象征,不僅皇帝喜好,官員大臣也以擁有精美的折扇為榮。因為折扇在明朝初期屬于進口產品,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價格居高不下,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形成了獨特的折扇文化。
由于有明一朝兩代帝王接連不斷的推崇,折扇文化一直風靡明清兩朝直至民國,在一些歐洲人的歷史鏡頭中,身著清朝官員服裝的人經常手執一柄折扇,甚至于普通百姓也會手執折扇,當然它的價格是有很大區別的。折扇從明朝時期又傳回了日本,并且通過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傳至歐洲,成為歐洲上流社會女性的必備之物。
一柄折扇,不僅傳承了古遠的歷史,而且溝通了東西方文明。一舒一展間,折扇將理性與感性相結合。一收一放間,折扇將歷史與現代相交融。今天,我們手中的折扇,不僅是過往歷史文化的見證、國際友誼的橋梁,而更是東方文明傳承自身文化并開放心胸,實現國與國之間文化交融、互相學習的典范。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